贊一個|晉江首個「垃圾快遞員」來了,在這個村,每天定時收垃圾

2019-08-07     晉江經濟報

早上剛過7點,位於永和鎮塘下村各家各戶門口,村民們拎著或多或少的幾袋垃圾,和身邊站著的人閒聊著家長里短,人群里還時不時傳出對某種物品屬於什麼垃圾的激烈討論。原來,塘下村的居民們正在等待村裡市容環衛車輛定時定點上門來收運家家戶戶的垃圾。

家門口的綠色「郵筒」成為一道靚麗風景線

走在塘下村頭巷尾,眼前可見的是乾淨整潔的環境,以往各路口角落擺放的臨時垃圾桶已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每家每戶門口擺放著的綠色「郵筒」——小垃圾桶,桶邊基本看不到撒漏或者滿出的垃圾。

塘下村有村民360多戶、1300多人。今年3月,塘下村在環衛保潔工作上邁出了創新的一步——全村推行「垃圾不落地」。通過「以小換大」,把公共區域的臨時垃圾桶全部清退,村裡統一為360多戶村民配置小垃圾桶,每家每戶把小垃圾桶擺在自家門口;同時,村裡也號召大家愛護自家「門面」,自覺把垃圾放進小垃圾桶。

這項舉措推行以來,村民把家門口的衛生做得井井有條,丟放垃圾方便了,環境更清新了。一個個形似郵筒的綠色小垃圾桶也成了村裡的一道風景線。

「每天都有專門的『快遞員』來收走垃圾,這可是一件利民利村的大好事。」村民蔡阿婆說,有了「垃圾快遞員」,不用再走很長的路去丟垃圾,既方便村民又能保持環境衛生。

「每天定時定點上門收垃圾,一天兩趟,早上7點和傍晚6點。」塘下村黨支部書記蔡世民告訴記者,村裡現在配置了4名保潔人員,他們一起負責村裡公共區域的保潔清掃外,又有明確分工,有的負責收集垃圾,有的負責中轉垃圾。「垃圾不落地」的做法讓村容村貌更清新、更整潔。

「別人能做的,我們沒有理由做不到」

塘下村的這一創新做法來自村主幹去年的兩次外出學習考察。

2018年12月,為更好地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和鄉村振興,永和鎮先後組織了各村主幹及鎮機關科室人員前往杭州和泉州台商投資區學習考察,其中,有的鄉村環境看起來十分整潔,因為他們推行的正是「垃圾不落地」的做法。蔡世民心想:「別人能做的,我們沒有理由做不到。」。

「讓居住的環境更清潔,是全體村民的共識和期盼。」今年年初,蔡世民組織村兩委、村民代表開會討論,雖然大家的初心一致,但還是有不同的聲音,有人擔心村民不配合,甚至有人質疑:「城市裡都不大可能做到,我們做得起來嗎?」

行不行,試試就知道。經過多次討論,村裡還是決定「大膽創」:撤掉村裡公共垃圾桶、每家每戶分發編號垃圾桶及垃圾袋、每天定時定點上門收垃圾、制定獎懲機制。同時,給每戶村民分發鐵絲圈定點圈養家禽,規範村民對家禽的飼養。

此後,村裡立即組織召開宣傳動員會,村兩委挨家挨戶上門,給村民發放宣傳單和垃圾桶,告訴大家垃圾分類打包後,由保潔員定時定點直接上門來收。

試行之初,不少村民仍然延續「舊習慣」,公共垃圾桶雖然撤掉了,但他們還是照樣把垃圾丟到原來的位置。對此,村裡專門成立監督小組,負責監督、勸告垃圾亂扔亂放行為,同時設置微信群,定期曝光不文明行為。

宣傳到位、勸導到位、監督到位,村民的衛生習慣也發生了改變。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村民漸漸形成了「一戶一個垃圾桶、定時定點上門收垃圾」的生活習慣,各自的房前屋後也主動保潔起來。

「現在,塘下村的環境衛生是最不用操心的。」永和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塘下村試點推行「垃圾不落地」以來,每次市鎮兩級的環境衛生考評均名列前茅,成績常在93分至95分。


「規範垃圾丟放,做好垃圾分類,為的是咱自己的好環境。」在採訪中,不少村民都有這樣的認識:環境更宜居,受益的是自己,「『垃圾不落地』靠誰?主要還是靠我們自己。」

「垃圾快遞員」每天兩次定時上門收垃圾,村莊環境越來越好。


本報記者:王詩偉 顏雅 文圖

本期編輯:林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1CDe2wBvvf6VcSZPCf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