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世國寶曾被當成馬槽,後來收藏者將它獻給國家,獎勵5000斤大米

2019-12-06   河北好書

1950年3月10日,在北京團城的承光殿里,聚集了董必武、郭沫若、沈雁冰、范文瀾等一大批文化界名人。 吸引他們不約而同來到這裡的,是一件西周時期的青銅重器。被譽為西周三大青銅器之一的虢季子白盤,也是三大青銅器唯一保存在祖國大陸的一件(散氏盤和毛公鼎去了台灣)。這麼一件稀世珍寶,之前竟被當成馬槽喂馬。

虢季子白盤被譽為西周三大青銅器之一

關於虢季子白盤從出土到流傳的曲折過程,有一段離奇的故事。

清同治三年(1864年)四月,李鴻章的淮軍銘字營的首領劉銘傳住進了昔日的護王府。一天深夜,劉銘傳正在燈下閱讀,突然從院子裡傳來叮叮噹噹金屬的撞擊之聲。劉銘傳大驚,急呼親兵戒備。等衝進院子裡,燈光四下一照,空蕩蕩並無人影。正在驚疑不定之中,又有叮噹之聲傳來,仔細一聽卻是發自馬廄。

劉銘傳

眾人小心翼翼搜索過去,燈光下馬廄中空無一人,只有劉銘傳等人的坐騎正在埋頭啃吃草料,那撞擊聲卻是馬的銜佩與馬槽相碰發出來的。眾人於是大鬆了一口氣。劉銘傳心裡納悶,昏暗的燈光下也看不出所以然,便上前用手摸摸,卻發現馬槽非木非石,而是硬梆梆、冷冰冰的金屬,難怪會發出像兵器的碰擊聲了。

第二天一早,劉銘傳按捺不住好奇的心情,再一次來到馬廄,命親兵們將馬槽刷洗乾淨。這才發現是一個有四條曲尺狀矮足的古銅器,長約130厘米,寬約82厘米,高約41厘米,重約230公斤,器身上鑄滿了古雅的花紋,器內還刻著蝌蚪文字。

劉銘傳在外闖蕩多年,在文物方面也有些見識, 知道這必是一件古董,便派兵將這件銅器護送回了老家安徽肥西劉老圩。

1872年,劉銘傳從直隸提督督辦陝西軍務任上告假3月。誰知走後不久他的銘字軍便因不服新統領管束釀成兵變,劉銘傳因此被革去官職,從此賦閒在家達13年之久。

劉銘傳故居

劉銘傳回到家鄉後,為弄清楚古銅器的情況,特地從安徽霍山縣請來了一位博學的老先生進行考證。老先生告訴劉銘傳,銅器的名叫「虢季子白盤」。它上面有8行共111個字的銘文,記錄的是西周宣王十二年(公元前816年)時,虢侯的第4個兒子「白」奉宜王之命, 征討匈奴,大獲全勝,受到宣王賞賜,「白」 為了紀念這次殊榮,特意鑄造了這件銅盤,以傳之後代。

老先生的考證結果,使劉銘傳欣喜若狂,特地請人建造了一座涼亭, 取名為「盤亭」,專門用來放置虢季子白盤。在亭子周圍廣置花木山石,掘地蓄水為池,構成了一個以「盤亭」為中心的小型園林。閒暇之時, 即與二三好友在此飲酒玩賞,頗得隱逸之樂。

劉銘傳故居

劉銘傳招搖的做法,引起了古董收藏家們的關注,其中包括同治皇帝的老師、刑部尚書翁同龢。翁同龢先是重金收買,後又提出將女兒許配給劉銘傳長子, 劉銘傳知道其中用意,以種種理由婉拒。

1891年,劉銘傳帶著妻妾、三子、四 子搬到了他在六安九公山新建的別墅劉新圩。劉老圩舊居則由長子、次子留守。有人提議將虢季子白盤也搬到九公山來,被劉銘傳拒絕了。多年的宦海沉浮使劉銘傳有所感悟,覺得還是讓它呆在老家為好。

1894年冬,一把意外的大火,將劉老圩燒成了一片白地。但虢季子白盤卻幸免於難。

1896年,劉銘傳仙逝。其子孫恪遵其訓,不遺餘力地保護著虢季子白盤。當國寶傳到第四代孫劉肅曾手中時,正是中國社會多災多難之時。覬覦這國寶的人形形色色,絡繹不絕,手段各異,但均遭到劉肅曾的拒絕。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更好地保護好這件國寶,劉肅曾決定將虢季子白盤獻給國家。皖北行署為此特別獎勵劉肅曾大米5000斤。

1950年2月,劉肅曾親自護送虢季子白盤到北京,並在團城的承光殿作了特展。郭沫若先生曾為此賦詩一首:「虢盤獻公家,歸諸天下有。獨樂易眾樂,寶傳永不朽。省卻常操心,為之幾折首。卓卓劉君名,誦傳婦孺口。可賀孰逾此,壽君一杯酒。」

文/改編自《考古的故事》 (董文俊 熊志勇 吳寧寧 著 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編輯/賈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