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後,怎樣才能有效規範孩子的言行呢?父母不妨試試3點

2020-08-09     洪蘭談育兒腦心理

原標題:孩子犯錯後,怎樣才能有效規範孩子的言行呢?父母不妨試試3點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的行為,都會反射到孩子身上,身為父母,不僅不以身作則,還一味縱容孩子的錯誤,只會讓他們在熊孩子的道路上越戰越勇,最終變成孤立無援的存在。

父母常說,孩子還小,不懂事,但家長是成人,也不懂事嗎?請別讓孩子為你的不懂事買單。

孩子犯錯後,父母的處理方式藏著他的未來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不斷犯錯、修正錯誤的過程,而父母如何教育,將直接影響孩子的未來。

那麼,孩子犯錯後,怎樣才能有效規範孩子的言行呢?父母不妨試試這麼做。

1、家長不守規矩,終將由孩子來買單

有句話說得好:不守規矩的人,終會自食其果。而家長不守規矩,不僅害自己,更可能會廢了孩子。

我有個表姐,從小家境不好,她媽媽為了減少家裡開支,帶她去小賣部時,總會順點東西回家。

後來,表姐嘗到了不勞而獲的「甜頭」,在學校經常順同學的鉛筆。

等上了大學,她愈發大膽,從洗髮水,包包到鞋子,幾乎偷了個遍。終於東窗事發,她從此被貼上「小偷」的標籤,被迫退學了。

貪點小便宜看似不是什麼大事,卻隱藏著一個人的品格。

家長在孩子面前不按規矩辦事,終有一天,孩子將受到犯規帶來的懲罰!

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說:每一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我們當父母的對了,孩子自然就對了。

2、幫孩子建立同理心

孩子之所以犯錯,是因為他們不能判斷什麼樣的行為會帶來什麼後果。

網上有個視頻:

吃飯時,熊孩子將東西扔進火鍋,滾燙的油汁濺到旁人身上。於是,媽媽用筷子蘸了一下熱湯,也燙了下孩子,孩子被燙得哇哇大叫。

為人父母最好的教育,就是當孩子犯錯時,幫助孩子建立同理心,讓孩子意識到這個世界除了「我」以外,還有他人需要我的關心。

同理心的建立並非一朝一夕,父母需要不斷刺激孩子去了解與關懷他們身邊的人和事,才能讓他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

3、及時教育,獎懲結合

聽過一個故事。

兒子惡作劇,將鄰居的新自行車弄到完全報廢。鄰居因此找上門。

面對兒子犯的錯,媽媽沒有當著鄰居的面訓斥兒子,而是讓他道歉,然後實施了如下懲罰:

(1)用他的零花錢支付修車損失;

(2)禁足兩周,期間他必須每天完成五件家務,做不好,重做;做得特別好,提前結束「懲罰」。

媽媽說,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讓兒子以後再做類似事情前三思,這麼做會帶來什麼後果。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說:「犯了過錯的人應當受到懲罰。但是他們之所以應受懲罰,並非因為他們犯了錯,而是為的要使日後不去再犯。」

對犯錯的孩子,尤其如此。

有修養的父母,在孩子犯錯時懂得如何將「懲罰」與「後果」聯繫起來實施懲罰手段,讓孩子認識修正錯誤的同時,理解自己應負的責任。

孩子的未來,藏在父母的教養里。不管是窮養還是富養,都不及孩子有教養。世界正在悄悄獎勵有教養的孩子,這不是推測,是結論。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聰明的父母會懂得:給孩子好的教養,才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王爾德說:「有文化教養的人能在美好的事物中發現美好的含義。」願每個孩子生而有教,長成最美好的樣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h60HMBd8y1i3sJLtY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