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鷹。」
端午節又來到,作為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有不少習俗,吃粽子、賽龍舟、紀念屈原等早已是「通用版」,而喝黃酒、早餐吃「五子」則是極具特色的「地方版」。
關於端午的起源,眾說紛紜,到底哪一版才是「精準版」,背後又隱藏老祖宗的哪些文化傳承……別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中國傳統節日—— 端午節的「根」與「魂」。
史前盛大的祭祀場景
一、端午的「根」吳越民族的圖騰祭
在我們對端午節來源的固有認知中,最流行說法是說為了紀念楚國的大夫屈原。此外還有兩個傳說:一是伍子胥投錢塘江,二是曹娥救父投曹娥江。
但真正被考究的版本,是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及《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中證實的觀點。他認為:端午真正的起源至少在四五千年前,比屈原要更早。端午本是水鄉澤國以龍為圖騰的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
1、吳越民族:祭祀文化的認知
吳越民族,我國古族名,是百越的一支,分布於中國南方沿海一帶。說到吳越民族的圖騰祭,很多人認為只是一場普通的祭祀。但實際上它對於吳越人民意義卻特殊。
因為在他們的認知中:人的靈魂是可以離開軀體而存在。
於是他們便把這種靈魂觀念的派生物,用竹木或泥土塑造成神靈偶像,或畫出日月星辰野獸等神靈圖騰形象,作為崇拜對象的附體。然後在「偶像」面前陳列獻給神靈的食物和其他禮物,並由主持者祈禱,祭祀者對著神靈唱歌、跳舞。
故圖騰祭祀不僅是該族的一次的盛大活動,更是一場規模較大的信仰洗禮。隨著圖騰崇拜及祭祀典的延續,這個族群的文化信仰也同時被傳承了下來。
2、吳越民族的兩種信仰
在吳越人心中根深蒂固著兩種信仰習俗。
一種是對自然崇拜的習俗,他們會把某種動物、植物或非生物等當做自己的親屬、祖先或保護神,並相信他們有一種超自然的力量,保護自己,並會賜予他們力量和智慧。比如進山打獵要祭山神,開溝引水要祭水神,收穫稻穀要叫谷魂。
另一種圖騰崇拜則是比自然崇拜較為高級的一種信仰形式,從人類認識發展角度來看,它晚於自然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於吳越民族而言,圖騰是記載龍靈魂的載體,同時也是一個被人格化的崇拜對象。
由於這個民族長居南方,不斷遭受水災、瘟疫及蛇蟲的侵害。為了向龍神祈求減少災害,他們固將農曆五月初五定為舉行盛大圖騰祭的日子。
3、五月初五 端午習俗的由來
關於端午為什麼定在五月初五,現代科普文獻中解釋頗多而且角度不一。
但根據聞一多先生的推測,吳越民族因有五個以龍為圖騰的部落先後統一了,統一的部落決定,就以五月的第五個日子為祭祀日,在每年的五月五日都將舉行祭祀龍圖騰儀式,以求風調雨順、大豐收。
魚形吳越抽象地圖
對於部分吳越族人及中原長江流域一帶的民間會認為圖騰祭既是祭神龍也是祭水神。因為吳越民族本就因吳字的甲骨文形成「魚」古音「吳」與「魚」同音同義。
魚是水族,故而在這一天中,族民們會將各種食物裝在竹筒中,或裹在樹葉里一面往水裡扔,獻給圖騰神吃,一面自己吃,表示我們吃同樣的食物,都是一家人的寓意。最後還在急鼓聲中划著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上競渡遊戲,給圖騰神,也給自己以精神慰藉。
除了以划龍舟、丟竹筒樹葉這兩種方式來向圖騰神祈求平安順遂,吳越人還有著「斷髮文身」、「五彩絲系臂」等民族習俗來躲避蛟龍的侵犯。
"斷髮文身" 時期的吳越人
「斷髮文身」在《說苑·奉使篇》中記載著吳越人都曾經自認為是蛟龍的兒子,因為蛟龍會出來害人,但是他們認為蛟龍決不會殘殺自己的「骨肉」,於是他們便把頭髮剪短了,渾身剌著花紋;或用五彩的緞子模仿龍紋繞在自己胳膊上,儘量使自己真像一個「龍子」,以躲避水神之害。最初的端午就是這一古老部落獻給蛟龍的圖騰祭,而五彩線繞臂也是後世對紋身的一種簡化。
從祭祀文化到信仰及習俗的形成,均暗示著端午的「根」來源於吳越民族的圖騰祭。那為什麼吳越人會對龍及龍圖騰格外崇拜,背後又折射出什麼文化內涵及精神傳承呢?
二、端午的「魂」龍圖騰折射龍的精神傳承
龍圖騰對於吳越民族而言,不僅只是用來避難的護身符,同時也是一種精神傳承的力量之源。
在《伏羲考》和《端午考》等有關神話學研究的重要論著中認為:龍是一種圖騰,並且是只存在於圖騰中,而不存在於生物界中的一種虛擬的生物,因為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
那為什麼這種虛擬生物的龍,能成為古老的中華民族先人崇拜的神靈、且其信仰能延續五千年至當下?
1、初原型強大:融合九種動物
民族統一、方能強大
「世俗畫龍之狀,馬首蛇尾。角似鹿,頭似蛇,眼似鬼,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鳳,掌似虎,是也。」——《爾雅翼·釋魚》
雖說龍是種虛擬的生物,不存於世,但卻依然可以給予人們被保護的精神力量:因為它們的初原型很強大。
唐代鎏金走龍
傳說人們祭河神都要獻上很多祭品,一開始是用牲畜作為祭品,諸如蛇、鹿、牛、馬、虎、熊等多種動物。祭祀的過程中,人們驚異地發現,如果把這些作為祭品的動物組合起來,正好是一條完整的龍形象,而後分別精確到鹿角、駝頭、蛇頸、龜眼、魚鱗、虎掌、鷹爪、牛耳9種動物的融合,自此龍的初原形便誕生了。
每一種虛擬物被創造,背後都有其存在的特殊意義。龍雖然只是人們想像的一種綜合性神化的動物,但究其實則反應了遠古部族的融合。在中國古代記載中,人們對龍的崇拜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有著密切的關係。尤其到了原始社會末期,由於各部落的兼并與融合,圖騰也越來越趨於一致,於是龍圖騰變應運而生,而作為「龍傳人」的意識也逐步在人們心中發起了萌芽。
龍之所以能保護人們,究其根本是融合了9種生物最精髓的地方,因此而強大。於民族而言亦是如此,民族若想不被欺凌,唯有互相包容、團結統一,才能真正的強大起來。這個道理,無論古今,皆是如此。
早期"中華龍圖騰"皮影
2、超自然力量:興雲布雨、變化形態
敬畏自然,尊重生命
「盤古之君,龍首蛇身,噓為風雨,吹為雷電,開目為晝,閉目為夜。"——《廣博物志》卷九引《五運歷年紀》
古人對於龍及龍圖騰崇拜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即:在生產力底下的古代農耕時期,族人們欲改造自然原始行為的一種意識期盼。原始人民雖然創造了先進的原始農耕文明,發明了農具,開闢了耕地……但當時的生產力對比如今還是極其低下的。
而在族人們的心中,龍具有非凡的能力,既能興雲布雨,又能變化形態。隨著時間的推移,龍也被神化愈發厲害。龍的始祖,傳說中的鐘山之神——燭龍,它身長千里,睜開眼睛就是白天,閉上眼睛就是黑夜,吸氣就是冬天,呼氣就是夏天。
雖然以現在視角來看過於神化,但農耕經濟的發展,依賴於風調雨順,對於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原始民族來說,族人最期盼的便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的日子。自然便對龍產生了敬畏、崇拜之情,於是便形成了對龍圖騰的崇拜,圖騰文化也因此傳播開來。
從古至今,自然災害帶給人類的災難都是巨大的,雖然如今科技的進步讓人們對自然災害預警或抵抗能力都有較大的提高,但是面對巨大的天災面前,人類依然很渺小。
回顧歷史,古人用祭祀龍圖騰,划龍舟,斷髮文身等方法表達對龍的崇拜,既是一種民俗,也同時包含著人類對大自然的敬畏、及對生命的尊重。借鑑過往,作為華夏兒女更應謹慎地丈量人與自然的合理距離,規避因人為處理不當帶來的自然災難:如亂吃野味引起病疫傳播、肆意伐木導致水土流失、亂扔垃圾讓生物們痛苦甚至喪命等……只有這樣人類經濟社會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3、龍精神傳承:制止怨天尤人的心思
剛健進取,自強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象傳》
隨著龍圖騰文化的傳播及與龍相關神話的擴散,關於龍這個字的解釋,也有了逐步的更迭發展與新的人文精神理解。在甲骨文的「龍」字,為獸首蛇身之狀,頭頂著一個表示刀狀器的「辛」字符號。字有形有聲,既形象又高度概括。
甲骨文的龍字有多重含義:
1、頭頂的「辛」字符號表示「被驅使」之意;
2、聲音是轟隆隆的;
3、形象是閃電,頭似獸,軀幹似蛇,隱身於雲團中;
4、可洒水;
到了金文、篆體、繁體等龍字雖有異形,但演化的過程中,卻有一條明顯的規律,主體是龍的頭部、為巨口有牙,頭上有「辛」的意思,右邊是彎曲之身。
而後世對如今簡體的「龍」字雖有一些藝術性的處理,但主體形態卻沒有實質性的變化。其藝術含蘊即:龍,尤多一撇,是尤字與匕字的結合體,字面意義為制止怨天尤人的心思。引申意思即希望人與龍一樣都能擁有剛健進取、自強不息的精神。
老祖宗將對族人及後人們的期盼與教誨注入了文字之中,用心之細,令人尊敬。而他們創造並賦於龍以無所不能無所不為的神通,也正是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敢為天下先的精神。
回頭想想,那時的吳越民族即便經常會受到自然災害的「攻擊」,卻沒有因此放棄繼續勤懇農耕的生存之道,他們不斷精進手中的農具,從改良野生水稻開始到製作出長柄石器和鑄造了吳王戈、越王劍,及可以從袖中飛出的小巧魚腸劍等舉世無雙的兵刃。
讓吳越人在創造這些細膩文化的同時,成為了一個能用自己聰明才智改造大自然的民族,也形成了他們堅韌忍讓、自強向上的性格。
當年專諸把它藏在魚腹中,去刺殺吳王僚而出名,被稱為魚腸劍
於外界敬畏自然,於民族團結統一,於個人自強不息——這3種龍圖騰折射的含義,便是古人們想在端午這個日子,自相勉勵及告誡後人的精神所在,同時也為端午節「魂」的真正內涵。
三、端午文化的傳承吳越民族的同化與融合
縱觀吳越民族的文化創造,無不閃爍著智慧的光芒。而這個民族的文化發展,也在歷史的更迭中,吸收著各個民族的文化,並逐步被同化。
在之後的幾次大遷徙中,儘管吳越民族本土的族人越來越少,大批的中原華夏族人滲入了吳越人的生活,但雙方民族的文化也因此有著不同程度的融合:比如,中原人的戴帽、穿鞋和待人接物等禮節,及文字、語言等禮樂文化融合。
越王勾踐劍上的鳥篆
這一融合,讓吳越人不僅接納了其他民族的風俗習慣,同時也延續了自己民族的文化傳統,比如端午的圖騰祭、划龍舟;我們熟悉的七夕節也源自該民族的乞巧節……
從民族發展的角度來看,這看似小小的融合,卻讓整個中華民族在發展過程中減少了文字和語言的障礙,加速了各民族之間的同化和融合,使中華民族有了一支既保持了各族種性,也有共性的偉大的漢民族,從這個角度來看,吳越民族的是我國傳統文化「根」與「魂」的重要傳承民族。
四、說在文末
端午節只是我國眾多傳統節日文化中的一個縮影,每一個傳統佳節背後都具有豐富的文化內容和精神內涵,是一份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法寶。如重陽寄託著人們對長輩們無私付出的感恩;春節凝聚著華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託、傳承著中國人的社會倫理觀念。節日文化的傳播,是中華民族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標誌。
而傳統節日文化的形成實則是由一個民族共同創造的,它的傳承會讓整個民族的自尊和自信都得以保持,其精神影響力是巨大的。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就是因為有這些文化底蘊來承載著我們,倘若我們的民俗文化被遺棄了,那我們也就算不上一個完整的中國人。
經過歷史長河的淘洗,傳統文化有著非凡的教育意義,而作為華夏子女也將儘可能的保留著傳統節日最本質的情懷,並將中國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和富有魅力的傳統習俗推向全世界,這是中國成為一個文化大國的標誌。將傳統節日繼承下去,我們有責任!
、據《漢書·地理志》記載,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
:「彼越亦天子之封也,處海垂之際,而蛟龍又與我爭焉,是以翦發文身。爛然成章,以像龍子者,將以避水神也。」(《北堂書鈔》引《說苑·奉使篇》)
:〔南宋〕羅願(字端良,徽州歙縣人)著有《爾雅翼》。書載:「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牛,角似鹿,眼似蝦,耳似象,項似蛇,腹似蛇,鱗似魚,爪似鳳,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呵氣成雲,既能變水,又能變火。」
、文獻:《遠古社會——圖騰崇拜:龍圖騰》;
、文獻:《龍字的演變》;
、七夕節又叫乞巧節,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起初的乞巧節並不是為了紀念牛郎織女的愛情,而是紀念織女這個人的,民間稱「七姐」。因而七夕節首先是女子的節日,而織女被視為紡織女神,是古代女子崇拜的對象,凡間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當然也免不了求賜美滿姻緣,得一如意郎君。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