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過後,夏日炎炎,酷熱難耐,大自然熱情似火,但不少孩子卻覺得苦不堪言。
夏季如何使「苦夏「不苦?
今天,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中醫科醫生和婧偉開出解暑攻秘籍,為孩子們順利地度夏保駕護航。
據和婧偉醫生介紹,2019年的三伏天是從7月12日開始,初伏10日,中伏20日,末伏10日,整整要持續40日才能結束。三伏天正值小暑和大暑,這個時候,一方面是一年中氣溫最高的日子,上有太陽暴曬,酷熱難耐;另一方面,尤其是在南方,三伏正與梅雨時節交叉,雨水充沛,下又有濕氣蒸發,有句民間諺語叫做「大暑小暑,上蒸下煮」,就非常形象的說明了三伏天「濕熱」的這種氣候特點。
這個時候,有些小朋友就會出現「疰夏」的現象,口黏乏力,四肢倦怠,食欲不振。
夏季解暑利器就是西瓜
怎麼破解暑熱,舒心度夏呢?
和婧偉醫生坦言,夏季最重要的解暑利器就是西瓜,西瓜全身都是寶,西瓜瓤有清熱除煩,生津解渴,利尿的功效,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在他的著作里曾推崇以「西瓜漿水徐徐飲之」來治療口腔潰瘍。
西瓜皮也是寶,西瓜皮最外層的青皮層是一味很有名的中藥,叫做「西瓜翠衣」,有清熱解暑,止渴利尿的功效,清代溫病大家王孟英有一張著名的王氏清暑益氣,就是以西瓜翠衣為君藥,配以補氣養陰的西洋參等藥,共奏清暑益氣之功。
另外,還有一味來自於西瓜的中藥要隆重推出——西瓜霜,西瓜霜的製法獨特,是將瓜瓤挖乾淨後裝入中藥芒硝,密封后置於陰涼通風處數十日,西瓜的外皮上會產生一層白色的霜樣物質,這個就是西瓜霜了。西瓜霜為喉科要藥,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對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有良效。
夏季降暑試試四款食療方
此外,和婧偉醫生還推薦四款解暑化濕度三伏的食療方:
1.綠豆湯:綠豆素有「防暑聖品」之稱,具有清熱消暑,利尿除煩之功,非常適合作為夏季飲品。
2.蓮子粥:「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蓮」,蓮子既養心安神,又寧心安神,蓮子當中的綠色胚芽即蓮子心又有清心安神的作用,因此服用蓮子,可撫慰暑熱引起的煩熱不安,心浮氣躁,使心境安寧平和。
3.藿香茶:藿香是一味芳香化濕的中藥,既能芳香化濕,又能解暑發表,辛散不峻烈,微溫又不燥,加一些藿香煮水,在夏季飲料中絕對可以「C」位出道。
4.酸梅湯:酸梅湯的組成其實基本就是一劑中藥方劑,一般用烏梅,陳皮,山楂,桂花,甘草來熬制,烏梅生津止渴,山楂、陳皮化食消積,開胃健脾,桂花清心養神,甘草補益調和。還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加減,如小朋友汗出過多,氣虛明顯者可加少許太子參,也可加入紅棗、桑葚來益氣補血,同時二者還可緩解烏梅和山楂過酸的口感。
和婧偉醫生特別提醒家長們,夏季吹空調,吃可口冷飲、冰鎮飲料已經是常態,但由此伴隨而來的常常是對人體陽氣的損傷,《黃帝內經》說「春夏養陽」,其實在夏季反而要加強對脾胃陽氣的固護,避免過度寒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