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容水色西湖好,浙恩在心若有天。」今天上午,武漢市民走上街頭,十里夾道,手持橫幅,鞠躬告別,為來自浙江的英雄送行。離別的不舍,最深的謝意,最高的禮遇,對國家的熱愛,對使命的堅守,都凝結在這條路上。
出發前,光谷院區的醫護人員齊唱了歌曲,讓人熱淚盈眶。
來時春寒料峭,歸時櫻花滿枝。我區第二批援鄂醫療隊自2月9日出發,跟隨杭州醫療隊接管了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的四個病區。
「疫情不退,我們不歸!」51天前立下錚錚誓言,今天下午1點45分和2點05分,我區第二、第三批緊急醫療隊的28位白衣戰士圓滿完成任務,分別乘坐GJ6007和GJ6010號專機,先後抵達杭州,全部平安凱旋。他們將在美麗的千島湖,洗去疲憊,回歸正常生活,繼續在醫護崗位上奉獻。
來時春寒料峭,歸時櫻花滿枝。我區第二批援鄂醫療隊自2月9日出發,跟隨杭州醫療隊接管了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的四個病區。
我區第三批援鄂醫療隊於2月14日飛抵武漢,在完成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腫瘤中心的救治任務之後,再戰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西院區。
壯士榮歸 真情永存
醫護人員與治癒患者告別
「醫生辦公室內,最後一次早交班,最後一份出院記錄列印出來;白板上,最後一位患者的核酸檢測結果被擦掉;病房內,所有房間完成消毒殺菌,貼上最後一個房間的封條……」3月28日,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E1-3重症隔離病房正式關艙前,隊員們在進行最後一次查房以及收尾工作。送走最後一位患者時,每位隊員的背後寫上了:武漢再見,江湖再見。
「3月28日上午,病區里最後13名患者全部達到出院標準。下午,我把患者一一送走。他們不停對我說,你們醫護人員太偉大了,正是你們奮力搶救才給了我們第二次生命。無法用語言表達感謝,只能邀請你們明年三月再來武漢賞櫻花。質樸的語言,擊打著我的內心。」黃達榮是區中醫院呼吸科主任中醫師,作為餘杭第二批援鄂醫療隊的領隊,這51天的艱辛,他都寫在了日記本上。在最後一篇馳援光谷的日記中,他記錄著患者的感激,也表達著自己內心的感動。「患者說感謝醫護人員,我何嘗不想謝謝他們對我們的信任、鼓勵與理解。想起患者家屬親手寫給我們的感謝信,真摯感人的話語,我這一輩子也無法忘記。」
「為期51天的援鄂工作終於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從去上最後一個班,送走最後一個病人,到剛剛給隊員們分發最後的紀念證書……這一路有太多的不舍與感動,不舍離開這個我們一起打拚過的城市,不舍這群勇敢而又善良的武漢人,不舍這幫一起拼過命的兄弟,更感動於大後方無微不至的關心與幫助。」望著「戰鬥」了51天的「陣地」,區一院呼吸內科主治醫師鍾永紅心裡湧起不舍和自豪,「這51天的奮戰,我們杭州市援助武漢第三批醫療隊的266個隊員團結一致,恪盡職守,向武漢人民展現了杭州風采。而作為餘杭一院隊員之一,更拼盡全力,用頑強不息的精神展現餘杭一院的風貌,作為隊長我很自豪!在完成救治工作的同時,把我的隊員們平平安安完完整整的帶了回去,這將是我足夠銘記一生的榮譽!」
「我說謝謝你,因為有你,溫暖了四季……」今天上午9點30分,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的20多名醫護人員,自發來到餘杭區馳援醫護所住酒店,獻上一首真摯的歌曲,歡送他們回家。酒店前的小廣場聚集了越來越多趕來為醫療隊送行的人,一同說著說:「武漢謝謝你們!」在酒店大堂,隊員們在「臨荊楚展仁心,宜成共克魔疫情,王者護甲醉花影,朝發夕辭滿庭春」的橫幅前留影,將在武漢的這51個日日夜夜,永遠定格在心裡。
溫暖彼此 照亮世界
昨天帥小伙出院了,今天大媽出院了,明天大爺也要出院了,病房裡洋溢著歡欣鼓舞的聲音……臨行前的這幾天,對區一院ICU主治醫師許莉來說, 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春天的腳步一天比一天近:「大爺大媽們反覆說著感謝啊感謝啊,我們在這裡收穫了這輩子所有的感謝。淚水難以阻擋,濕潤了大媽們的臉龐,模糊了我們的防護目鏡。」
「3月27日是34床出院的日子。」許莉在日記中寫道:「這個年輕的小伙是我們病區病情最重的患者之一。呼吸困難讓他只能靜靜躺在床上,低氧血症讓他必須依靠無創呼吸機通氣。反覆發熱折磨著他的身體,家裡親人相繼住院煎熬著他的內心。他曾經在朋友圈寫道:疫情爆發一床難求,當得知李文亮醫生殉職,他和妻子抱頭痛哭,無限絕望。現在,他已經度過生死劫,又是一條好漢了。今天,我們為他送行。他說以後要到杭州來請我們吃飯。來吧,朋友,請你到大餘杭吃塘棲枇杷!」
區一院血液科主管護師朱萍清楚地記得剛接管病區的時候,疫情形勢嚴峻,病房裡50多張床位一夜爆滿,肩上的壓力排山倒海。「但是經過這段時間的努力,一切都向好的趨勢發展,也給了大家很多信心。清病房的那天,我看著一張張空床,明媚的春光灑進病房裡,心裡頓時輕鬆了很多。我們終於迎來了春暖花開。」
「記得第一次踏進隔離病區的深呼吸,記得穿上防護服後的悶熱,記得戴上護目鏡後的頭痛欲裂,記得患者急促的呼吸聲,記得安靜夜裡心電監護的警報聲,更記得患者轉危為安後臉上綻放的笑容……」這51天的日日夜夜,對餘杭區第五人民醫院的護士嚴麗慧來說,是害怕卻沒有一個人後退,是辛苦卻彼此手牽著手,推著患者向前,每天都離希望更近一點。
區一院張燕燕
區一院ICU護師張燕燕是「戰隊」中最年輕的一員。94年出生的她在踏上回杭路程前,鼻子酸酸的:「暫別我的親人同事已經50天了,在即將離開奮戰了這麼多天的武漢,心裡說不出的滋味,我想是眼淚和笑容的懂得,不舍與捨得之間的衡量,相遇和失去的釋懷。」離別前夜,她接到出院患者高阿姨的視頻電話,「阿姨說終於看到了我的真面目,誇我們江南女子真漂亮。」為了馳援武漢,張燕燕把一頭長髮剃成了寸頭,皮膚明顯黑了,臉也比之前瘦了一圈,戴上眼鏡,活像一個假小子。但此刻的她,在武漢人民心中卻是最美的護士。在整理行李的時候,看到一封又一封的慰問信和小朋友的稚嫩卻飽含深情的畫,她說:「我都要一一珍藏!經過這次,我們和患者之間,不再是冰冷的檢查與治療。我們理解、善待對方,在灰暗中給予彼此力量,也是朋友、家人。我們相約明年的西湖畔,相約武大的櫻花樹下。」
中村恆子在《人間值得》中寫道:人生,只要能照亮某個角落就夠了。在餘杭區每一個援鄂醫療隊員的心裡,是「戰友」照亮了整個世界。在身穿防護服超負荷工作的時候,臉被護目鏡口罩勒出深深水泡的時候,他們都能感召到這份救死扶傷篤定的心境。「我們永遠都會記得一起穿過的藍戰靴,一起唱過的歌,一起打過的胸腺肽,一起在重症監護室戰場裡經歷的戰鬥……會記得每一個人最可愛的樣子。」
謝謝你,所有的白衣天使們!
一起讓我們來看一看餘杭馳援武漢的29名醫護人員。(註:首批援鄂的區中醫院徐夢薇此前已於3月22日返杭)
朱 萍
區第一人民醫院 血液科主管護師
許 莉
區第一人民醫院 ICU主治醫師
鍾永紅
區第一人民醫院 呼吸科主治醫師
俞丹青
區第一人民醫院 手術室護師
楊 陳
區第一人民醫院 急診科護師
張燕燕
區第一人民醫院 ICU護師
孫雪平
區第一人民醫院 急診科主管護師
吳雲龍
區第一人民醫院 重症醫學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
吳龍川
區第一人民醫院 急診科主治醫師
余丹青
區第二人民醫院 急診科兼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
鄭 東
區第二人民醫院 病區副護士長、護師
褚玲玲
區第二人民醫院 重症醫學科主管護師
魏應傑
區第二人民醫院 重症醫學科護師
鮑婷婷
區第二人民醫院 急診科護師
池冬菊
區第三人民醫院 腫瘤內科護士長、主管護師
李 斌
區第三人民醫院 心臟康復中心護士長、主管護師
姚莉萍
區第三人民醫院 呼吸內科護士長、主管護師
徐建偉
區第三人民醫院 ICU護師
高 珊
區中醫院 神經外科護師
劉夕瑤
區中醫院 重症醫學科護師
黃達榮
區中醫院 呼吸科主任中醫師、科教科長
沈飛飛
區中醫院 重症醫學科護師
徐夢薇
區中醫院 ICU護師
(註:徐夢薇此前已於3月22日返杭州)
朱小明
區中醫院 呼吸科護士長、主管護師
胡會凡
區中醫院 重症醫學科護師
嚴麗慧
區第五人民醫院 內二病區副護士長、主管護師
葉 晨
區第五人民醫院 護理部幹事、護師
吳曉雲
區婦幼保健院 兒科病區主管護師
夏婷婷
區婦幼保健院 兒科病區主管護師
對不起媽媽,瞞了你51天!
「玲玲,你今天上班嗎?」
「上班,今天單位正常白班。」
「明天還是白加黑的班嗎?」
「是的,你們注意身體,穿暖和點!」
昨天晚上8點多,餘杭二院ICU主管護師褚玲玲給遠在台州農村的父母打了最後一通電話。
電話那頭的母親萬萬沒想到,一向乖巧的女兒,此時並不在工作的餘杭二院,而是瞞著他們偷偷奔赴武漢,這一騙竟騙了整整51天!
隨著疫情好轉,今天,褚玲玲和隊友踏上歸途,並開始接受14天的隔離。她告訴小編,直到現在,父母還不知道她作為餘杭區第二批醫療隊的成員已經在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重症病區奮戰了快兩個月。
為了不讓年邁體弱的父母擔心,她隱瞞了馳援武漢的這件事。她說,父親身體不好需要母親照顧,母親的睡眠也不好,他們知道這件事一定會擔心的,到時候整宿整宿睡不著,對他們身體也不好。
每天,她都要穿著厚重的防護服,在病區內工作5個小時,病區有50個床位,收治的都是重症病人。打水、處理大小便、翻身、更換衣服...危重病人的生活護理都需護士協助完成,往往一個病人處理完,她貼身的隔離衣全都濕透了,霧氣化成水珠不斷地往護目鏡兩側滑落。鼻涕汗水無法擦拭,瘙癢難忍。實在悶熱的不行,她只能靠手摸著冰塊來緩解。
因為工作時間不固定,褚玲玲變得很難入睡,有時只睡1個多小時就起床工作了。而這些事她從未和父母提起,為了隱瞞他們,她沒敢發過一條朋友圈,還按照之前在餘杭二院的固定排班,假裝著剛剛下班,和父母保持著聯繫,即使常常已經累到說不出話,只要一打通父母的電話,她還是會充滿活力,提高嗓門。
有一次,她還差點露餡了,那天她在醫院碰見了一位朋友,聊天中,她和母親說起了這件事,母親立刻有了疑問,在醫院ICU工作了一天的女兒怎麼會碰見朋友。玲玲一下慌了,最後只能解釋說是刷朋友圈時看到的,才圓了回去。
除了按時給父母打電話隱瞞情況外,玲玲還有一個「搭檔」,是她的親哥哥褚偉光。兩人相差3歲,從小感情就很好,玲玲遇到什麼事都會跟哥哥說,大學畢業後,褚玲玲就跟著哥哥到杭州工作了,2015年,她來到了餘杭二院工作,為了能互相照應,她和哥哥褚偉光住在閒林的同一個小區。
這次報名馳援武漢的事,她只告訴了哥哥和嫂子,起初,哥哥出於擔心還一直勸她再考慮下,但她想法很堅定,最終哥哥被說服,支持了她的決定,但兩人達成一致:這件事一定不能告訴爸媽。
父母幾乎每天都會跟兄妹倆聯繫,所以在武漢的這些天,她還常常需要和哥哥「串供」。有時,給父母打電話前,玲玲會先跟哥哥通個氣:今天我會跟爸媽說去你家蹭飯咯!你千萬別說漏了。
哥哥褚偉光說,自從知道了妹妹報名的事後,他的心就一直懸著。直到有天凌晨2點,他接到了妹妹的電話,還沒等妹妹開口,他就預感到了這次妹妹真的要去武漢了。老婆也是醫護人員,整個春節一直奮戰在抗疫一線,妹妹又遠赴武漢,他的擔心又再次加劇了。
那一夜,他就再沒睡著過。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趕到妹妹家幫忙整理了行李,不停地囑咐她要注意安全!
哥哥對自己的關心,玲玲都記在心裡。她知道,這段時間哥哥很辛苦,他既要在家和岳母一起照顧兩個年幼女兒,心裡又擔心老婆和自己的情況,還要變著法兒地瞞父母。
儘管很忙,哥哥還是會每天拉著兩個女兒和她視頻聊天,不停地問她吃的好嗎?睡的好嗎?
缺什麼一定要告訴他。兩個可愛的小侄女還會常常逗她開心。玲玲說,她知道這是哥哥擔心高壓的工作環境,會影響她的心情。
玲玲馳援武漢沒幾天,身邊的親戚朋友都從新聞中陸續知道了這個消息,紛紛打來電話確認,她和哥哥兩人急忙叮囑大家,千萬千萬不要告訴他的父母,也不要發朋友圈。
原本,褚玲玲該是和哥哥一家一起回台州和父母一起過年的,因為疫情,她必須留守醫院,後來又瞞著父母馳援武漢,轉眼間,她和父母已經3個多月沒見了。
其實,玲玲夢想的高考志願是生物工程,但爸爸覺得女孩子還是要有穩定的職業,就幫她填了護師專業。孝順乖巧的她只能順從了父母的想法。
玲玲說,剛開始工作時,她對這份職業並沒有什麼興趣。但通過這次經歷,讓她有了前所未有的人生體驗,有了使命感,她開始真正地愛上了這個可以幫助他人,救死扶傷的工作!
今天下午2點,褚玲玲和隊友們已抵達杭州,之後會乘專車前往千島湖進行隔離療養。
玲玲說,等隔離結束後,玲玲打算回老家把父母接來餘杭,再把這件事告訴他們。我想媽媽一定會罵我,但是沒關係,我會緊緊地抱著她,聽她罵我,她罵完就沒事了,因為我已經平安回來了!他們也一定會以我為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