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吳川的大月餅

2019-08-09     大羅言酒

吳川,廣東省面積最小的縣級市,位於廣東省西南部,它東接茂名,北接化州,西接湛江,南瀕南海,曾以「北有溫州,南有吳川」而享譽全國。

吳川境內很早住著南越族的先民——古越人。秦統一中國後,把許多「滴徙民」強制遷到嶺南「與越雜處」。使原古越人逐漸同化為漢族。唐宋以後,南來的中原漢人不斷增多。據史料記載:「吳川境內最早有吳、李、林、陳、孫等姓人定居,其餘許多姓氏的開基始祖是來自福建,這些姓氏開基始祖有的是來吳川及周圍州縣當官,任滿後定居吳川,有的是貿易經商定居吳川。」

廣東名食自古美名傳天下,而境內的吳川美食同樣閃耀著耀眼的光芒。

吳川月餅

吳川月餅歷史悠久,遠近聞名。而巨大如盆的大月餅更是其中的佼佼者。2007年,廣東湛江(市)吳川市選出了"十大名片","吳川大月餅"當選。

關於吳川月餅的起源,吳川有個傳說,南宋咸淳元年進士吳頤,吳川吳陽鎮上郭村人,由於他在淮陰奉旨率軍抗擊元軍,大獲全勝,宋帝趙禥在慶功宴上賜其父子「帝賜肉」,以示皇恩浩蕩。但此乃皇上賞賜的美食,沒有皇上的恩准,不能私自與別人分享。

為使好友們能品嘗到「帝賜肉」的美味,吳頤在「帝賜肉」里加進家鄉帶來腌肉、芝麻等餡料,再用家鄉糯米粉皮包裹成一個大餅,抹上油,在火上烤炙,此大餅出爐時色澤金黃,香氣撲面,吃起來香甜可口。因吳頤是老廣,故稱為「粵餅」,宰相陳宜中又把「粵餅」改稱「月餅」。

宋景炎元年,吳頤致仕回鄉,逢八月十五中秋節,都廣邀鄉鄰親友一塊食餅賞月慶團圓,還將月餅贈送各親友和鄉鄰,以表達團圓和祝福之意。此後,吳川月餅的美味傳開了,為滿足民眾的需求,吳川舊縣城吳陽街的糕餅作坊,紛紛效法吳頤製作吳川月餅出售。

蘇村番薯

番薯又稱甘薯、紅薯等,一般普遍認為,番薯進入中國,始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明時,多年在呂宋(即菲律賓)做生意的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同其子陳經綸,見當地種植一種叫"甘薯"的塊根作物,塊根"大如拳,皮色朱紅,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產量又高,廣種耐瘠"。想到家鄉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貧瘠,糧食不足,陳振龍決心把甘薯引進中國。

1593年菲律賓處於西班牙殖民統治之下,視甘薯為奇貨,"禁不令出境"。陳振龍經過精心謀劃,"取薯藤絞入汲水繩中",並在繩面塗抹污泥,於1593年初夏,巧妙躲過殖民者關卡的檢查,航行七天,於農歷五月下旬回到福建廈門。甘薯因來自域外,閩地人因之稱為"番薯"。

蘇村番薯的美味完全源自六塊沖積而成的坡地,蘇村東北面有條小東江,其支流三叉江也在村中環繞。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與東江相倚的亞九坡、羅子坡、白水塘坡、瓮中坡、車塘坡、東心坡六個坡相連,這六個坡都是由河水沖積而成,面積達8千多畝的低"坡"。坡地後來被改造為人造田,由於長期受小東江浸沒,坡地沉積著一層很厚的河泥,據化驗,土質鉀含量達43%以上,是番薯生長的必需元素。人造田於是成了肥沃的"番薯地"。

蘇村番薯雖好,但在享用時,一定要掌握番薯的特性,否則,味道大打折扣。例如,番薯蒸熟後要馬上開蓋;收穫放了兩個星期的番薯最好吃。體形大的不如小的好吃;收穫的番薯貯藏在六個月以上,蒸煮前,要把番薯連續浸水8小時才使其味道不變。

吳川八寶飯 

1922年吳川梅錄鎮的兩位廚師,他們參照宮廷八寶飯,根據吳川的物產條件,結合當地群眾的口味習慣,捨去南方難以購到的櫻桃,糖桂花等原料,加入百合、柿餅、白果、紅白玫瑰糖漿、冰肉、紅棗等原料製成的甜飯,純甜,軟滑,氣味芬芳。另有一種是選用優質叉燒、臘腸、冬菇、蓮子等製成的咸香八寶飯。

按吳川的風俗習慣,多數宴席都要上八寶飯。當地婚宴還時興鴛鴦八寶飯,用甜、香兩 種八寶飯組成一個或兩個圓形,擺在大鵝蛋碟上上席,表示夫妻恩愛,甜蜜團圓,白頭 偕老,永結同心的好兆頭。過去八寶飯是冬春季節食品,後來。發展到全年風行成為吳川人民喜愛的食物。

梅錄爛鑊炒粉

許多美食家常用「梅粉勝廣河」這句話來讚譽吳川梅錄的街邊炒粉。 這是一道很奇特的風景:一人一擔籮頭、一筐米粉、一隻火爐、一口爛邊缺口的鐵鍋,每日都在市場角落、墟尾街頭擺攤開檔,食客圍在鐵鑊邊,或蹲或站著品嘗,津津有味,口齒生香。

簸箕炊

簸箕炊口感軟糯,但卻不粘,一口咬下去乾脆利落,上面鋪滿了蘿蔔仔和芝麻,再搭配自製的甜醬和豉油,既甜也咸。

吳川鍾靈毓秀,這裡的美食更是遍地花開。實不相瞞,就算是暴吃一天,也只能吃到這裡的冰山一角。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k3ldmwBvvf6VcSZJZt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