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通訊員 鍾翠蘭)"喂,今晚又不回吃飯,你不要命了?"電話那頭一陣"河東獅吼",隨後只聽見"啪"的一聲掛斷了。
打電話的是周大楨的愛人,自從今年1月30日接到抗疫任務以來,周大楨同志就一直拖著病重的身體,一邊和病魔作鬥爭,一邊和疫魔作鬥爭。
周大楨同志於2018年5月份被查出患有肝樣腺胃癌,這是一種極少見的疑難癌症。5月份手術後,前後一共做了6次化療。出院後靠藥物進行輔助治療,醫生反覆叮囑,在家一定要少操心、多休息、合理膳食、定期複查。
但"疫情就是命令",在疫情面前,周大楨同志完全忘記了自己是一個身患癌症的重疾病人。對待工作毫不懈怠,一直與老師們同甘共苦,並肩作戰在抗疫一線。
這次抗疫,我校有22名志願者參加,承擔了咸安區政府十路口處的防控值勤,榮凱天階的卡點值夜,天潔華沙城、雅典城、凱悅學府、香泉公館、香泉花園、書苑等小區的上門摸排、信息採集和登錄上機工作。這些工作任務重、時間緊、要求高。周大楨同志都能做好科學統籌、合理安排,使我校的防控工作有條不紊、效果顯著。
在抗疫中,周大楨同志不拉客觀不言病,身先士卒,率先值守。早上,他5點多鐘起床,分期分批把老師們送到值勤點。中午,防控點的飯菜不合他這種特殊身體的要求,其愛人徒步四里路從家中送飯給他吃。下午需要休息一下,他愛人毫不猶豫頂上,替他值守。2月14日下午3點到晚上11點,輪到我校另外8位老師到區政府路口進行值勤。誰知下午5點鐘,氣溫驟降,風雪交加。周校長在家坐立難安,一心記掛著值勤點的老師們,不顧愛人的勸說與阻攔,毅然開車前往一線指導工作。晚上11點,又開車把值勤的老師們一個一個地送回家。
在小區的入戶摸排和信息核對工作期間,周校長周密部署、科學安排,誰和誰一組,哪組包保哪些樓層,誰管覆核,誰管統計,誰管後勤等等,都安排得井井有條。老師們在工作時都頭腦清晰、得心應手、事半功倍。
登錄上機工作是一項複雜又艱巨的任務,信息量大,時間緊急。在2月26日的再次補登工作中,周大楨同志硬是同老師們一起從早上8點半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2點多,逐一核對無誤後,再把資料送到總支,然後還要把8位女老師逐一送到家,最後自己到家時,已經是凌晨4點多了。
抗疫期間,周大楨同志這種忘我工作的精神令老師們感動。在對待老師上,也體現出了更多的人文關懷。他常常對我們說:"出門在外,風險很大,你們一定要做好自己的防護工作。疫情面前,形勢嚴峻,前方醫院和醫務人員已經不堪重負了。保護好自己和家人,不給國家添麻煩,這也是為國家作貢獻。"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只要是老師們有外出的值勤任務,周校長都會提前在群里反覆叮囑老師們出門戴好口罩,雨具,多穿衣服,回家後消毒、洗手等等。對於老師的家屬,上至90多歲臥床不起的老人,下至嗷嗷待哺的嬰兒,事無巨細,他都一一過問,牽掛於懷。
3月3日,是我校全體老師難得的在家休整的日子。這天,防控指揮部給每位老師發了一箱泡麵和六袋肺毒清中藥包。下午周校長又一次犧牲休息時間,挨家挨戶把分散住在方圓幾十里老師們的物品送到他們手中,分送完畢,已是萬家燈火。
看著周校長深陷下去的眼睛,憔悴的面容,寫字時劇烈顫抖的雙手,老師們都非常擔心和心疼,勸他休息。但他平靜地說:"在國家大災大難面前,我個人的這點得失和安危又算得了什麼呢?有國才有家啊!"
是啊,有國才有家!周大楨校長用他病弱的身體和樸實的語言,向我們詮釋了什麼是"抗疫情懷",什麼是"家國情懷"。
路口值勤
路邊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