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開眼界!這部寶藏片帶你去看水下中國,比《藍色星球》更有味兒

2020-06-15     刀刀叨文藝

原標題:大開眼界!這部寶藏片帶你去看水下中國,比《藍色星球》更有味兒

提起海洋紀錄片,你是否第一時間就會想起BBC和《藍色星球》?

曾經令人遺憾的是,擁有七大水系、超過2600個自然湖泊,海洋面積達299.7萬平方公里的我國,還沒有哪一部紀錄片,系統探秘過「水下中國」的神秘世界!

於是,一支年輕的團隊,耗時3年、奔襲數萬里,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經過上百次潛水拍攝,於2019年推出了這部堪稱國產版「藍色星球」的6集紀錄片:

《水下·你未見的中國》。

它不僅每一秒都美得讓人想截屏,掀開了幾乎從未有前人踏足過的水下中國的神秘面紗,更比《藍色星球》多一份與中國人的家國情懷有關的味道。

1.千島湖下藏豪宅

若不是潛水員的一個無意發現,誰還能記起:被稱為「天下第一秀水」的千島湖底,藏著一座座保存完好的徽式豪宅。

61年前,中國最大的水利樞紐——新安江水電站建成,關閘蓄水之時,海拔108米以下皆成了水域,兩座曾有千年歷史的古城:賀城和獅城,連同周圍的49個鄉鎮、1377個村莊一道沉入水底。

2011年,《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刊發了一組水下獅城的照片,引發人們驚嘆:古城保存竟如此完好!

得益於千島湖底水流平緩,古城的布局與建築因禍得福得以保存,將時間定格在了1959年,成為埋藏在水底的「時間膠囊」。

水面之下,有曾經弦歌不輟的石峽書院。

始建於南宋,這是賀城(杭州淳安)最負盛名的書院,出過3個狀元,12次科舉考試就出了74位進士,被淹沒前,仍有很多人在此求學。

上圖:石峽書院

曾經繁華富庶的新安江畔商路樞紐,如今成了潛水員的探險勝地,惟余徽式的大宅雀替、斗拱、門當,昭示著它過往的輝煌。

29萬賀城、獅城(原杭州淳安、遂安兩縣)居民背起行囊遷移,向故鄉和老宅揮一揮衣袖告別。

六十多年過去了,他們的後人也許早已忘記了在水底靜靜佇立的老宅。

但是胡建明沒有忘記,他是淳安縣人,自小聽著賀城和獅城的傳說長大,自從前幾年學會潛水之後,就常常去水下看望這些老宅。

一次探險中,胡建明發現了一座保存完好的豪宅,雕樑畫棟,亭台樓閣。

他從屋頂的天井進入豪宅,成為幾十年來罕見「到訪」的客人,胡建明產生了一個念頭:「這是誰的家?它等待了60年的主人在哪裡?」

線索只有四個字,豪宅大門上一塊匾:「山屏水帶」。

胡建明經過數月的尋訪,始終沒有為它找到主人。

六十餘年,能保存這份記憶的人少之又少,但胡建明不放棄這猶如大海撈針的尋找。

因為他將水下世界的一磚一瓦視為老友,心疼它們無名無姓,他想要幫儘可能多的「老友們」,找到屬於它們的獨家記憶

PS:如今在淳安縣千島湖畔,起了一座復刻獅城的仿建群落,人們叫它「文淵獅城」,給還記得古城的人們留下了一個念想的去處。

2.水下長城尋故鄉

很多人不理解《時間膠囊》這一集的胡建明:

千島湖下的古宅,已經被主人放棄了,你為什麼還要如此執著地為他們尋找主人?

《水下長城》這一集,揭曉答案。

因為看不見的是歷史,看得見的,那才是故鄉。

世人總說不到長城非好漢,但舉世無雙的水下長城,你聽說過嗎?

1983年,大型水利工程潘家口水庫開始蓄水,於是位於河北遷西縣和寬城縣交界處的潘家口、喜峰口長城沒入水下,成就了水下長城奇觀。

不少國外潛水愛好者,不遠萬里來此一潛。

這段水下長城的確值得一探:曹操在此行軍,陸遊為它寫詩,康熙大戰葛爾丹,抗日戰爭時期二十九路軍的大刀隊也在這裡創造了奇蹟。

傳說在水下不僅可見到長城的城牆,運氣好的話,還能見到烽火台。

但它的非同一般,不只因此。

由於水下能見度低,一年前曾有兩位頂級潛水員在此發生意外。

《水下·你未見的中國》攝製組,第一次潛水拍攝水下長城時受挫,損失了一台相機。

但為了揭開它的神秘面紗,時隔八個月,攝製組於冬天第二次下水,終於順利找到了傳說中的烽火台!

水溫冰冷刺骨,卻是探訪水下長城的絕佳時機,兩座烽火台在水中佇立了40年,依舊不減其雄渾之姿,卻又別具安靜溫婉之態。

魚群游弋,時空靜止,城門高台,烽火敵樓,在水下的時空里,與人並肩同行。

被淹沒的村莊還在更深處,40米的水下已是一片黑暗。

「我們應當相信群眾,相信黨,這是兩條根本的原理……」兩條標語,一堵高牆,出現在攝製組面前。

依稀還看得出是紅色的毛主席語錄,刻下了時代的痕跡。

斗轉星移,如今的長城已經不具備防禦功能,而是一本凝聚著歷史信息和人類情感的大書。

對河北潘家口村的居民賈長月來說,長城不僅僅是他的故鄉,而是信仰。

1977年,賈長月跟著家人一道離開,但數年後,他回到長城邊上沒被淹沒的荒地重新開墾,成了長城的守護者。

賈長月說,父輩們曾道,潘家口居民的祖先都是全國各地前來修長城的兵。

長城完工後,士兵們便留下來開墾、繁衍。

於是,世世代代、子子孫孫都留在這裡,守邊關、守長城。

當攝製組把拍到的水下長城給老賈看的時候,他熱淚盈眶。

他說:「看不見的是歷史,看得見的,那才是故鄉。」

3.瀘沽湖底有童話

《時間膠囊》和《水下長城》兩集,講的是被淹沒的家園與被記憶的故土,而《高原秘境》這一集,卻帶我們去看了一個從未有前人看到過的世界。

瀘沽湖的水下世界。

在摩梭人的眼裡,瀘沽湖的水下,是色彩斑斕的神話世界,關於水下的傳說由來已久。

「傳說瀘沽湖底有金柱子、湖底的魚長得像豬槽船。」

「有神龍,湖底有五顏六色、各式各樣的花。」

「有金身菩薩。」

「有一條巨大的神魚。」

近2000年的時間裡,瀘沽湖和沿湖而居的摩梭人一同,因群山環繞的地理環境,而被世間遺忘在了滇蜀交界的高原之上。

摩梭人視瀘沽湖為聖潔的母親湖,但他們從未探索水面之下,《水下·你未見的中國》攝製組在正式拍攝前,找到了一位關鍵人物:當地的達巴阿布高汝。

由於此次水下拍攝前無古人,當地最有威望的達巴、83歲的阿布高汝決定親自出馬,祭告水神。

兩個小時後,儀式完成。

攝製組下潛,瀘沽湖的水底世界,第一次展現在世人面前。

這裡,沒有神龍、沒有金柱子,沒有傳說中的奇珍異寶。

這裡,只有純凈得如同童話世界一般的水下森林。

從清澈的水底望向水面,竟叫人分不清這是水底還是天空!

這是海草花,花莖最長可達10米,根莖沉水,花吻水面。

它的習性,就如它的樣貌一般浪漫:水若不清,不生;

日落,則沉入水下而眠,日出,則回到人們的視線。

這大概是水下的草原了,像毛茸茸的毯子,潛水員一個猛子紮下去!把整個身子都埋了進去,卻怎麼也探不到底。

瀘沽湖的水下,有太多的未知。

《水下·你未見的中國》攝製組,離開這個摩梭族人的村落前,把在瀘沽湖底拍攝到的畫面,放映給世代生活在這裡的村民看。

雖然沒有龍宮、沒有金柱子或奇珍異寶,但老一輩摩梭人的臉上,卻絲毫未見一絲不解或失望。

他們說:「雖然沒有拍到龍宮、金柱子這些,但是我心裡知道這些東西是存在的。」

「這些美好的事物是在我們心裡的。」

瀘沽湖裡,深藏著摩梭人的精神世界。

流傳百年的神話故事,有些人視為精神信仰,有些人選擇理性對待。

網際網路的衝擊,讓摩梭族的年輕人走向外面的世界,對老一輩而言,他們嘆息這種改變,卻用自己的方式守護著內心的純凈。

龍宮、金柱子是否真的存在?已經不重要,因為那個童話般美好的水下世界,根植在他們心裡。

4.他們向水而生,他們也播種希望

《水下·你未見的中國》全長6集、每集10分鐘左右,不僅滿足人們對水下神秘世界的獵奇心,更揭示了人與水世界的共生關係。

《向海而生》這一集,聚焦海南三沙市的漁民,他們數百年來堅持潛水捕魚,向海而生,生命是一場與生存的鬥爭;

海水之下,藏著漁民們代代相傳的生活之道,還有他們對這片湛藍最深沉的熱愛。

《又見白鶴梁》這一集,帶我們領略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水下博物館」——重慶涪陵城北的白鶴梁。

長江中,一整代人守護千年文明的一次「不可能」的嘗試,千年前的石刻碑文,記錄著文明的演變。

《珊瑚海》這一集,講述了一群人在南海「種珊瑚」的故事:他們潛到海底,打樁、放珊瑚樹、掛珊瑚苗……

科學家們用兩年時間,才種了100株珊瑚苗,看似對整個生態系統而言杯水車薪,卻讓人感到了希望:珊瑚礁和魚群,在一呼一吸之間,造就了生命的繁榮。

江河湖海,皆為家園;水孕萬物,生生不息。

所以,我說《水下·你未見的中國》比《藍色星球》更有味兒。

它關於江河湖海,卻又深揣家國情懷,每一個故事,都有著它獨特的溫度——只有中國人才能品得出、聞得到。

上圖左二為攝影師王文峰,左三為攝影師葛晶晶

今日主筆:某小刀。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侵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f2utXIBnkjnB-0zKsF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