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懂禮貌為由,要求孩子無原則的謙讓,家長要把握好度

2020-09-07     育兒小米

原標題:不要以懂禮貌為由,要求孩子無原則的謙讓,家長要把握好度

中國自古便是禮儀之邦,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要懂禮貌,講文明,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很多家長會要求孩子學會謙讓,尤其是面對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更要讓著他們,卻從來沒有問過孩子是不是真的願意這樣做。

前幾天在小區樓下看到這一幕,一位奶奶帶著3歲左右的小孫子在樓下玩。小孫在手中拿著一個嶄新的泡泡機正玩得歡樂,周圍不少小朋友都只站在面前追泡泡,玩的不亦樂乎。只有一名還不怎麼會說話的小女生想要去搶泡泡機,都被男孩巧妙地躲過了。

搶奪無果的女孩哭著跑去找媽媽,女孩的媽媽安慰好女孩走到男孩面前:"小朋友,你的泡泡機可以給妹妹玩一會嗎?"男孩想都沒想就拒絕了,女孩一聽哥哥不願意,又哭了起來。男孩的奶奶見狀走過來,對他說:"哎呀,妹妹那么小,你就給她玩一會嘛。"

"不要。"男孩再次拒絕

"你是男子漢,不能這麼小氣的"

"不行,我還沒玩夠呢"

"你這孩子,媽媽天天給你講孔融讓梨的故事都白講了是不是……"一邊說一邊走上前搶過男孩的泡泡機,遞到女孩的手裡。

男孩怎麼也沒想到自己的奶奶都不向著自己,還把自己心愛的玩具槍給別人,傷心的哭了起來,生氣跑回家中,奶奶只是笑笑說一聲"不用管他",就和身邊的人聊起天來。這位奶奶代表的是很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學會謙讓,強迫孩子把自己心愛的東西讓出來,這樣做只會讓孩子學會無原則的謙讓。

當家長一味地要求孩子謙讓,"他是弟弟"、"你看他都哭了"、"你更聽話",只要出現這種狀況就讓小朋友讓著別人,長此以往,孩子會變成討好人設,只要有人要求自己他就會同意,因為媽媽從小就教會自己要謙讓,即使吃虧了也沒有關係,這是"美德"。家長不妨想一下,孩子如果真的變成這樣,是你願意看到的嗎?

如果不想自己的孩子變成討好型人格,家長就要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有原則的謙讓。

首先,要讓孩子明白什麼是有原則的謙讓。

家長不能因為害怕孩子變成討好型人格就不對孩子進行謙讓的教育,而是在教育他們謙讓的同時,懂得保護好自己的底線和原則,而不是別人想要的東西,不管自己有多喜歡都會"忍痛"讓給別人。只有懂得保護好自己的底線,孩子才不會因為別人的看法而變得退縮和軟弱。

其次,尊重孩子的選擇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更多的是聽從他們內心的想法,而不是更看重別人的眼光和自己的面子。只有做到真正的尊重他們,他們才會真正地學會和小夥伴的相處之道,在出現分歧的時候也會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最後,讓孩子自己判斷。

家長如果一味地要求孩子謙讓,他們就會變得沒有自己的主見,等到下次再有人先要自己的東西時,孩子會變得麻木,對任何事情都沒有興趣。所以,身為父母要懂得讓孩子自己做出判斷,自己決定要不要謙讓。當父母全身心地相信自己,並且把權力交給自己的事情,孩子更容易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謙讓不僅僅是中華美德,還是孩子步入社會之後的進行人際交往的主要手段,更是一個社會人適應社會、實現自我的重要前提。而這個前提最重要就是孩子自覺謙讓,如果是父母逼迫下的謙讓就會失去其本身的意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dEkanQBURTf-Dn5ZOX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