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滄海(富書專欄作者)
因疫情期間學校延期開學,「上網課」成為時下的熱門話題。
安徽學校3月2日起啟動線上教學,因調錯台,合肥吳女士小學一年級的兒子上了一節高二化學課。
爸媽上班不在家,爺爺奶奶發現不對勁讓換台,孩子堅決不同意,雖然「聽不懂」,但還是認真做了「筆記」。
看到這個新聞的網友們忍俊不禁,紛紛夸小朋友「好可愛」,並高度熱情地參與評論:
雖然聽不懂,但還是認真做筆記,很優秀!
一年級小朋友直接打臉那些整天叫囂著孩子上網課卻不自律的家長!
瞧瞧人家的自律性…
以後可能是個學霸,無限的求知慾;
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問號?
這位小朋友因為調錯台而「浪費」了上網課的時間,但是從這件小事上可以看出孩子認真堅持的品質和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作為父母,還是很值得欣喜的。
面對孩子犯的錯,父母們不要著急批評,而是尊重孩子的內心感受,也許接下來孩子就會帶給你驚喜。
一味地批評孩子的錯誤,會產生焦慮
說到家長給孩子輔導作業,2019年,重慶晨報還組織「輔導孩子作業十大後遺症」評選活動,一度引發微博熱議。
生氣、引發夫妻爭吵、胸悶頭疼、高血壓……戳中無數家長的內心。
「不做作業,母慈女孝, 一做作業,雞飛狗跳;已經不是一句玩笑話,而是當下很多父母輔導孩子的真實寫照。
很多家長吐槽孩子「怎麼也教不會孩子」,卻忘了對於很多小孩子來說,他們的知識儲備很少,你覺得簡單的問題,在他們的眼中可能非常難,何況很多家長也許並不懂怎麼樣用孩子理解的方式講解試題。
如果陪讀的爸媽還沒有get到輔導作業的正確打開方式,而是一味地指責孩子的錯誤,不僅會讓家長們自己感到崩潰,這種負面的情緒和高壓的環境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給孩子幼小的心靈造成打擊,產生新的焦慮,形成惡性循環。
近年來,孩子由於學習競爭壓力太大,造成情緒緊張、失眠、抑鬱,甚至採取過激的手段結束自己的生命,在新聞中也是屢見不鮮,給家庭帶來無法承受的「痛」。
書本《正面管教》中提出「管教」是以和善、尊重、溫和的態度與孩子進行溝通,贏得孩子的理解與合作,進而讓孩子形成某些價值觀念或獲得某項技能。
在幫助孩子糾正錯誤之前要先與孩子建立情感聯結,即一種充滿感情、善意的關係,這是「正面管教」的基礎。
所以,尊重孩子的感受,產生「共情」是輔導工作成功的第一步;相信過程比結果更重要,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高分和「贏在起跑線上」。
面對孩子學習上出現的錯誤,如果家長能靜下心慢慢來,耐心地與孩子進行交流,孩子也許會給你意外的驚喜,同時也讓陪讀的時光成為未來你和孩子共同擁有的一段美好記憶。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能成就孩子
相信大家都聽過「愛迪生小時候的故事」,他總是在學校里問老師一些比較離奇的問題,讓那些老師回答不出。
有一天,愛迪生放學回家,老師給了他一張紙條,用信封封好,叫他交給他的媽媽。
他回到家,把信交給了他的母親。
媽媽把信封打開之後,一邊看一邊流淚。
愛迪生看見他的媽媽流淚了,就問:「媽媽,老師說什麼?」
於是媽媽大聲地念給孩子聽:「你的孩子是個天才,這個學校對他來說太小了,我們找不出更好的老師可以訓練和培養你的孩子,請你自己教導他吧。」
在愛迪生成為世紀天才之後,也就是他母親過世很多年之後,有一天,愛迪生無意之間在櫥櫃里看到了當年老師給媽媽的那封信。
他打開一看,原來紙條上並不是他媽媽告訴他的,是這麼寫的:「你的孩子有智力上的缺陷,我們不能讓他繼續留在學校就讀,他被正式退學了。」
看完信之後,愛迪生的心情非常難過,但非常地激動,他在日記上這麼寫著:「愛迪生是個有智力缺陷的小孩,但是他的母親讓他成為了世紀的天才。」
面對愛迪生刨根問底的「錯誤」,愛迪生的媽媽並沒有一味地指責,讓他改變自己的習慣,而是坦然接受他的「缺點」,並親自教授,讓他博覽群書,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勇於嘗試,成為舉世聞名的「發明大王」。
父母過度地批評孩子,從短期來看,或許效果立竿見影,但長此以往,孩子容易自我否定,發展成自卑心理,更容易喪失對世界的好奇心。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都有自己的優點與缺點、擅長與不足,父母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優點,培養孩子的長處,幫助孩子改正錯誤、彌補不足,而不是簡單粗暴地批評和指責。
錯誤的行為偶爾會帶來「驚喜」
生物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爵士發明青黴素(盤尼西林)的故事,告訴我們意外的錯誤,也許會帶來純屬偶然的發明。
1928年,佛萊明在倫敦梅利醫院當醫生,當時正專注研究對付葡萄球菌的辦法。人們受傷後傷口化膿,原因就是葡萄球菌在搗蛋,弗萊明在一隻只培養皿里培養出葡萄球菌,然後再試驗用各種藥劑去消滅它們。
這一天,弗萊明出去度假去了,但是忘了自己還在實驗室培養葡萄球菌,器皿的蓋子還沒蓋,這下細菌就全部暴露在空氣中。
等三個星期後,弗萊明度假回來,發現本來要培養的葡萄球菌最後頭上都長白毛了。
弗萊明看到這情況,只能怪自己粗心大意,本來要把這些沒用的東西扔掉,結果發現這些葡萄球菌和空氣接觸,長出了青綠色的黴菌後,最後葡萄球菌反而不見了,離這種青綠色黴菌越近,葡萄球菌越少。
他就想,這黴菌身上一定有對葡萄球菌有害的物質。
所以,就因為這麼一次過失,反而幸運的讓弗萊明發現了青黴素,這就叫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就這麼著,亞歷山大·弗萊明成了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家之一,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獲得140多項榮譽,他的這項發明偉大到被公認為是救命藥,讓人類的普遍壽命延長了24歲。
當代知名心理學家羅伊·鮑邁斯特論文中指出,「壞的力量比好強」(bad is stronger than good)。
他說,人類的大腦生來更關注危險和消極的事物。和表揚相比,我們對尖刻的批評記憶得更準確,反應也更快、更深刻的原因。也就是說,從進化上來說,積極的事物和消極的事物無法互相抵消,因為它們對於大腦來說性質根本不同。
相信每一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被世界溫柔以待,所以,面對孩子犯的錯,別著急批評,尊重孩子的內心感受,耐心與孩子溝通,也許你推錯的那扇門,正是你望去的正確方向。
作者簡介:滄海,親子寫作實戰營學員,富書專欄作者,六歲孩子的寶媽,熱愛寫作,崇尚高質量陪伴,和孩子共同成長,本文首發富書少年,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