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心念念期待已久的《小丑》,終於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
你們知道《小丑》上映瘋狂到什麼程度嗎,在美國部分院線因為擔心重演當初《黑暗騎士》的槍擊事件,因此選擇不放映這部電影。
在全球很多上映的國家和城市,上映《小丑》的時候加強了安保,甚至院線附近還增派了警察巡邏。
我所在的電影院,其中有一個人帶著小丑面具去觀影,就被檢票員和保安反覆問話,最後同意他帶著面具進場,但不能戴在臉上。
所以你們知道《小丑》的邪惡魅力的深淵有多深了嗎。
咱們先聊聊觀感吧,放心觀看還沒到劇透。
我得承認這不是我喜歡的類型電影,太壓抑太黑暗太墮落,確定這只是N16的電影嗎?!
不過我這裡指的不喜歡,就像我不喜歡恐怖類型電影一樣(因為害怕),但不代表我對這類型的電影有任何的偏見,相反,我非常認可《小丑》這部作品。
所以我也得承認不管從導演風格,攝影鏡頭語言,演員表演,劇本故事編織上,《小丑》都是一部藝術品,值得在影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
我喜歡影片所塑造的小丑角色,正如導演之前說過的,這是一部角色研究方向的電影,帶有實驗性,如今威尼斯電影節頒給《小丑》最佳影片,證明了影片小丑角色實驗的成功,也證明了電影的品質。
不過,目前隨著影片的公映,爭議也越來越大,這種爭議並不是單純的審美隔離,因為大家都承認《小丑》影片本身的藝術質感,只是在價值觀上,《小丑》給出了非常模糊的界定。
這正如影片中亞瑟的一句台詞:「什麼好笑什麼不好笑,都是你們來定義的。」
這句話對應真實而現實世界,影射我們現在的所謂的價值觀,只是一種定義而已,什麼是值得推崇的價值觀或意識形態,都是我們文明社會說了算,但價值觀這種東西,它真的存在嗎?!
所以《小丑》用極為負面的價值觀挑戰現今社會,那就是如果一部電影能真的影響現實,那麼文明社會該有多脆弱。
這也正是《小丑》讓很多人都覺得危險的地方,因為影片充滿暴力藝術的魅力,小丑角色又被傑昆菲尼克斯演得絲絲入扣,別說他本人入戲太深了,就連作為觀眾的我全程看著他的表演,都被他的邪惡嚇得倒吸冷氣。
關於表演,傑昆.菲尼克斯這次融入「體驗派」表演方式,但又巧妙滲透進一些自我創造的「表現派」演技,讓人看得十分上癮。
體驗派最大的特色,就是「真聽真看真感受」,菲尼克斯把自己虐成病態的皮包骨頭,眼窩深深凹下去的無光神態,走起路來就像腳上拷了沉重的鉛球,都能時時讓觀眾體驗到亞瑟沉重掙扎的宿命。
而在強調模仿的「表現派」上,菲尼克斯在表演失常或瘋癲狀態時,又滲透進對卓別林一些誇張舞姿的致敬,更能讓人體會喜劇和悲劇之間互相穿透的張力。因為卓別林大師的很多代表作品,內核其實就是悲劇。
傑昆.菲尼克斯入魔級的表演,伴隨著低沉呻吟般的大提琴電影原聲配樂,在好幾場殘忍的暴力戲中,真實到我都不忍直視,甚至讓人造成有些反胃和反感,當然在這裡完全是對菲尼克斯表演的褒義讚美,他完全把靈魂交給了角色,給觀眾體驗了什麼叫病入骨髓的精神病患者。
在此也先解答大家最好奇的問題之一,傑昆.菲尼克斯和希斯萊傑的小丑,到底哪個更出色。
我相信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這是一個蘇菲的選擇,菲尼克斯和希斯萊傑為了演好小丑,都以非正常人的苦難方式進入角色的精神世界。
菲尼克斯更多展現了亞瑟成為小丑之前的掙扎和壓抑,而希斯萊傑版本因為小丑已是完成時,所以更多展現了小丑對世界的宣洩和對抗。
從觀賞性娛樂的角度來說,希斯萊傑版本的小丑,復仇之火已經在心中燃燒已久,
所以希斯萊傑的表演會更直接和狂躁,帶來的衝擊力也會更強。
從角色豐富層面上來看,畢竟菲尼克斯是絕對主角,所以小丑角色看起來更細膩立體,也有更多角度的表演空間。
應該這麼說,《小丑》和《黑暗騎士》的小丑,處在兩個不同表演的舞台,《小丑》舞台更廣也更有下沉空間,而《黑暗騎士》舞台雖小,但希斯萊傑的舞姿更為劇烈。
在DC漫改道路上,《黑暗騎士》雖然是屬於諾蘭版的蝙蝠俠三部曲,但還是比較基於漫畫的故事原版去改編的。
而《小丑》可以說是DC影業的第一次如此脫離漫畫,等於在大熒幕重新定義了小丑的起源,如果你是DC漫畫的忠實讀者,放心,你看《小丑》時,依然還是能有巨大驚喜感的。
而且因為DC漫畫的小丑幾乎都是完成時,所以希斯萊傑版本的小丑,和漫畫版更為接近,而菲尼克斯版本的,則更具實驗性和獨立性,也和漫畫版本基本不沾邊。
《小丑》在蝙蝠俠的身世和小丑的關係上,都做了自己特立獨行的改編,讓人為之一嘆,又讓人浮想聯翩,影片中很多謎團留在了電影之外,給到觀眾很多的解讀空間。
《小丑》的故事非常飽滿,前三分之一雖然有些套路和刻板,但中間開始反轉發力,後面三分之一開始走向無界的黑暗,暴力,血腥,價值觀天平的失衡,都在最後壓向觀眾,我們通過2個多小時的電影,清晰赤裸的看著急需社會救助的亞瑟,徹底淪為精神瘋癲毫無人性的小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