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的膠東農村集市上,餑餑粉的攤位算是一大特色

2019-12-31   膠東故事會

臘月的大集與平時趕集到底有什麼區別,其實人多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有很多特色商品。這些商品,通常只在臘月集上出現,平時則很少看到,看到它們,就知道快要過年了。最有代表性的,應該是餑餑粉了。

在臘月里,每個集上賣餑餑粉的攤位雖然都不算太多,但也都是必不可少的。攤位不多,是因為製作餑餑粉多少算個傳統手藝活,不是每個人都會;必不可少,是因為膠東人過年在做大棗餑餑的時候,一般都要用到這種東西。

退回二十多年前,在膠東一些丘陵地帶的農村,還能見到不少「粉子洞」。所謂「粉子洞」,就是製作餑餑粉的場所。從形狀上看,跟一般的礦洞差不多,其特徵在於雪白的顏色。與其他礦藏差不多,「粉子洞」不是每個地方都有,在有礦脈的地方才能挖出來。

就外觀而言,製作餑餑粉的原料有點像「白土」,據說其化學成分接近於硫酸鋇或者硫酸鈣,精選出的粉,少量食用沒有什麼影響,反而可以給餑餑增白,在過去白面比較珍貴的時候,蒸餑餑的時候,餑餑粉是必不可少的輔助材料。現在條件好了,不用餑餑粉也能做出白亮的餑餑,但在膠東農村,用餑餑粉蒸餑餑,已經作為一種傳統延續了下來。

聽有經驗的匠人介紹,老輩製作餑餑粉的時候,通常用包袱定型,做出來的餑餑粉,也是一個大包袱塊的形狀。不過,這樣的餑餑粉個頭太大,買的時候不太方便,用的時候也不太方便。因此,如今的臘月集市上,相對較細的小塊餑餑粉更為流行。

在不同的集市上,餑餑粉的價格略有差異,不過大體上的價格在三元錢一根左右,一般的顧客在購買時都是兩塊兩塊的購買,因為一下買兩塊的話,可以優惠到五元。有的攤位比較講究,還會按照以前的規矩,帶兩種餑餑粉來賣,一種是「頭道粉」,一種是「二道粉」,跟麵粉的分等差不多,「頭道粉」的價格要比「二道粉」更高一些。

作為大集上一種相對「傳統」的商品,餑餑粉的買家和賣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年齡普遍較大。在集上習慣買餑餑粉的人,基本都是農村家庭中年以上的主婦,準備蒸餑餑時用;在集上擺攤賣餑餑粉的,大多也是上了年紀的手藝人,他們幾十年前就以此為業,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活。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當習慣這種方式的一代人老去之後,是否會有一天,餑餑粉會從膠東人的視線中消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