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收禮被舉報,家長卻聯名挽留,這三件事比送禮重要

2019-09-30     家長會了麼

【想看更多深度有趣的育兒內容,歡迎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

1

送禮這種事孰是孰非

誰也道不明

近日,南方都市報一則新聞引髮網友熱議,標題是這樣的:班主任被舉報收禮,家長聯名挽留:公平公正卻被陷害

事件說的是深圳市南山區第二外國語學校六年級一位班主任,平日與該班的一名家長走得非常近,以閨蜜相稱,對方常會送一些價值幾百元包包之類的禮物。

可是後來,該家長認為閨蜜老師並沒有因為她們的關係而特別關照在班上就讀的孩子,於是一氣之下就收集了老師收受禮物的證據向相關部門舉報。

老師面臨著即將被調離崗位的局面,班上其他家長不願意了,一是怕因此影響孩子們小升初考試,二是認為該老師平時對學生盡心盡責,公平公正,不應該受到這樣的處罰。

據說,該老師收禮是事實,但是以閨蜜的身份,過後也會回禮,然事實真相如何,網友和不少家長其實並不糾結,真正讓他們感到焦慮的是:給老師送禮這個事該怎麼面對?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給老師送禮早已形成了風氣,可能最開始的初衷只是單純地想向老師表達一下感激之情,後來卻逐漸演變成了攀比和收買的醜陋風氣。

「不給老師送禮,我家娃在學校一定會『穿小鞋』的。」出於擔憂,父母們就開始變著法子給老師送禮。

有的家長為了能讓自家的寶貝能得到老師的特別照顧,甚至不惜重金「收買」老師:逢年過節,不是送購物卡就是送紅包,只有送出去了心裡才覺得踏實。

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們竭盡全力無非就是想讓孩子在學校得到老師的重視、更一步的就是能因此成績有所提升。

2

我們如此熱衷的送禮,

真的「送」到心坎上了嗎?

每到教師節,家長們都在群里炸開了禍:要不要送禮?怎麼送?送多少合適?

一部分家長認為送禮是表示對老師的一種敬意和感激之情,有些家長卻感覺這是在帶壞教育界的風氣,還有的處於一種觀望狀態,大部分人都送,我就送,總不能落自己一個。

也有些家長憤憤不平,認為送禮這種事不應該出現在校園,組織家長送禮的家委會有「道德綁架」之嫌。

中新經緯9月8日的一篇報道說,融360日前發布的一份有關教師節送禮的調查報告稱,43.09%的人迫於壓力送禮。

報告顯示,大部分人(51.22%)送禮是為了表示對老師的尊敬,但高達43.09%的人送禮則帶有一定目的:18.7%的人送禮是迫於壓力,怕遭到不平等待遇;24.39%的人送禮是希望能受到優待和特殊照顧。

而事實上,有80%的老師公開表示很反感家長送禮,不單是送禮的場面很尷尬,而且會讓老師覺得對學生有虧欠之感。

前不久,有一位幼兒園老師網上曬圖,稱大老遠跑過來給她送燕窩的家長「腦子是被門擠壞了」,引起大波吐槽:現在的幼師素質怎麼這麼差!

對於這位幼師的做法,大部分人都不認同的,你不想收這份禮可以當面拒絕,既然收了就不應該這樣把一份為人父母的拳拳愛子之心當笑料,這著實讓人看了氣憤。

反觀過來,我們家長是否也要反思一下,我們如此熱衷的送禮真的「送」到心坎上了嗎?到底這樣做是否可取?

孩子的未來真的如我們所想,極需這樣為他們鋪路嗎?


3

父母送禮鋪下的捷徑,

真是孩子想要麼?

《我的前半生》中有一句台詞說得很好:路要自己一步一步走,苦要自己一口一口吃,抽筋扒皮才能脫胎換骨,除此之外沒有捷徑。

曾有一位男士說過這樣一件事:小時候因父母送禮的關係而受到老師的特別優待,他感覺是痛不欲生,最後是直接摧毀了他的人生。

這位學生自認資質平平,就算再努力也不可能拔尖,他的父母看清這個形式後選擇把兒子「交給」老師,於是開始大量送禮。

接受了禮物的老師果然把他特別對待,課堂上幾乎隨時都會叫他起來回答問題、每天安排做不完的試題、但凡學校有什麼競賽的機會不管他能不能勝任都趕鴨子上架。

長此以往,這位學生總是被老師打個措手不及,表現也常不盡人意,前所未有的挫敗感擊垮了他,不但是成績越來越差,甚至開始逃避學校,自我封閉。

不切實際的助力,就像豬隊友不合時宜地加補一腳,有害無益。

收了禮的老師會像對待顧客一樣對待孩子,家長也感覺自己送了禮,應該有這樣的區別對待,孩子能從大人的行為讀取到的信息就是:我根本不需要刻苦努力,老師都會對我笑面相迎。

送禮能讓孩子在學校一時活得像小王子,出了社會誰買你的帳?

有人曾這樣評價所謂的「捷徑」:「你現在因走捷徑所節省的所有路程,不久的將來,都是要靠數倍乃至數十倍的彎路來彌補。」

我們用送禮為孩子鋪下的所謂的捷徑,其實是給他原本的坦途種下了更多的荊棘,可以讓孩子從小就能鍛鍊的應對能力,被我們的周全早早剪斷了羽翼。

4

做好這三件事

比送禮重要一百倍

俞敏洪說:你不努力,永遠不會有人對你公平。只有你努力了,有了話語權,才有可能為自己爭取公平的機會。

好的學習成績是作為學生讓老師刮目相看的資本。

送禮的父母多半都是因為自家孩子成績不好,學習不努力才會來這一招,相反,成績越好的孩子,其父母更加注重孩子自身對學習的態度。

成績好的學生,即便不送禮,老師都會比較偏心,因為這直接關係老師的績效,另一方面,成績好的孩子都比較懂事乖巧,讓人省心,老師自然也會有所偏愛。

與其擠破腦袋去討好老師,還不如多花時間提升孩子的內在,蹲下身子聽聽他們的內心,父母教育孩子為之計深遠,萬不可送出一份禮便當起了甩手掌柜。

作為家長,做好以下三件事,比給老師送禮重要一百倍:

1、教會孩子感恩、懂禮

俗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人。一個有禮貌、見到老師就微笑而恭敬打招呼的孩子,不管哪個老師看了都會憐愛三分,即便他的成績不算好。

有一位當老師的朋友跟我講,她最煩那些哪怕面對面走過來也從不主動跟老師打招呼的孩子,有些你主動叫他,卻還是愛答不理。這樣的學生就算成績再好,老師也無法打心眼裡喜歡。

她班裡就有這樣一個女學生,成績還行,媽媽經常明里暗裡想「表示表示」都被拒絕了。

這位老師直言:只有這種家庭才會教養出這樣的孩子來,連最起碼的尊師重道都不懂,將來就算取得再大的成就,人格修養仍然是不健全的。

《塔木德經》中有一句話:如果一艘船不知道該駛向哪一個港口,那麼任何地方吹來的風都不會是順風。

只有教會孩懂得感恩、對人有禮,才會領悟學習真正所要到達的彼岸,不是所有一切的外在虛榮和攀比,而是實實在在的自我修行,這樣才能走得更穩更遠。

2、家長多與老師溝通交流

很多誤會都來自於溝通不到位,我們所以為的都會隨著自己的意願去想像,從而將我們和老師推向了兩個對立面。

《小歡喜》里,因為班主任想讓方一凡留級,童文潔就覺得是開學時給老師送「千年老烏龜」把人家嚇著了,變相給自家孩子穿小鞋了。

但經過溝通,她才發現原來是自己小心眼兒了,作為畢業班的班主任,老師這樣建議完全是為大局和孩子本身考慮的。

原本可能會被爭吵推上道德高峰的誤會只需要一場推心置腹的溝通就解決了。

所以,不管孩子在學習上有什麼異常又或是發生了什麼事,家長應該第一時間心平氣和地和老師溝通,不要胡亂猜測。

3、理解支持老師的工作

知乎上有個問答:人是從什麼時候起開始變得越來越現實了?

高贊回答:彼此不再信任和理解時,越來越多人懂得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有些家長一邊拚命地討好老師,一邊背地裡詛咒老師的勢利,對老師在班級里所發出配合教育的工作從不回應,認為這些工作不應該推給家長,是老師們把包袱甩給了家長。

這樣做的後果一定會打擊老師開展教育工作的積極性,最後吃虧的還是我們。

而更多的家長非常配合老師的工作,比如需要孩子買的練習冊、參加一些必要的生活體驗等。

在得到良好的回應後,老師一方面感覺自己的工作得到了肯定,一方面也感受到了被信任後肩上的擔子更重,從而會更加投入教學。

美國作家史蒂芬·柯維曾說:「如果你不能用戒律來進行教育,那麼就可以用榜樣來教育。榜樣的教育作用會比戒律教育的作用更大更持久。」

作為孩子的教育第一人, 我們更應該給予他們尊師重道的良好行為示範,不要讓猜疑和推測寒了老師的心,更不能因為某些個別的不好現象而否定老師的職業道德。

既然把孩子交給老師,讓他們帶領孩子一步步開創美好的未來,作為家長的我們更應該和老師齊心協力為孩子助力,將我們的信任化作動力為他們揚帆起航。

【粉絲小福利:想知道您家孩子的天賦究竟是什麼,搜索關注公眾號「家長會了麼」,在對話框輸入「測試」,答案就在那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SPPjm0BMH2_cNUgngn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