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塑料加工廠自行斷電!環保究竟是禁塑,還是再生利用?

2019-09-27   再塑寶888

為打贏藍天保衛戰,9月24日,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科學技術和經濟信息化局、環境局襄州分局、商務局、應急管理局、供電公司、肖灣街道辦事處等部門聯合執法,對肖灣街道辦事處轄區內「散亂污」企業開展聯合執法行動。

張文東塑料加工廠、李軍塑料加工廠、陶應紅塑料加工廠、柳凡金屬回收四家「散亂污」企業,無環保手續和污染防治設施,院內臟亂差,經過多次整改仍未達到相關標準。

部門聯合執法現場對企業進行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宣傳,並要求企業自行斷電,確保環境污染問題得到有效治理。

禁止生產、銷售一次性塑料是最新的趨勢,公眾都在倡導禁止使用塑料,特別是一次性塑料,將其作為遏制塑料廢物增長和扭轉塑料廢物趨勢的可行解決方案。雖然用意良好,但這只是一個表面的掩護,不能解決問題的根本原因。同樣,禁止塑料製品也不會讓我們更接近循環經濟。這樣的禁令可能會產生新的負面影響,從而加劇問題。

丹麥環境保護局完成的2018年食品雜貨袋生命周期評估計算:一個人需要使用紙袋43次,其環境影響才小於使用塑料食品袋一次的環境影響。

在我們扔掉一個紙袋之前,

有多少人使用了43次?

對於最近流行的塑料替代品——棉袋,英國環保署的一項研究表明,棉袋必須使用131次,其對環境的影響才會小於使用一次塑料雜貨袋的影響。棉花是耐用的,所以我們很可能會用那個棉袋131次。因此,棉花可能是比紙張和塑料更好的替代品,但前提是我們都必須承諾在更換棉袋之前至少使用131次。

這些例子表明,

在評估特定材料的可持續性時,

有許多重要因素需要考慮。

我們不能忽視這樣一個事實,在紙和塑料的比較中,紙吸管和紙杯都是從樹開始的,並把這些樹變成一次性的紙吸管或紙杯。一個產品在最初使用完成後最終會在哪裡結束,以及之後我們如何管理它,無論它是由什麼材料製成的,這只是可持續性討論的一部分。為了推動循環經濟,我們必須全面處理廢物管理問題,確保我們的努力成果與我們的意圖相符。

解決之道不是對迅速禁止生產銷售塑料製品。相反,解決辦法是我們需要從線性經濟思維(採取、製造、處置)轉變為循環經濟思維。循環經濟模型的核心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產品設計,當一種塑料產品達到使用年限,準備丟棄時,應該把它當作一種有價值的資源,可以再加工成另一種有價值的產品,而不是無用的垃圾。然後,塑料將被回收,再利用或升級為新的、有價值的材料,而不是被送到垃圾填埋場。

北美人每年丟棄的3000萬噸塑料代表著一種寶貴的資源,可以重複利用來代替原生料,生產各種新材料和產品。McKinsey & Company2018年發表的一篇文章強調:到2050年,60%的塑料生產可能來自塑料再利用和回收。這將導致原生料生產的停滯,該部門的所有增長都來自更循環和可持續的塑料生產。

實現這一目標,製造商和政府需要優先考慮可持續發展,目前再生企業已經採用了循環經濟的理念,他們都在努力挖掘這些再生塑料原材料的內在價值。我們已經擁有相關的技術了。但對於社會來說,我們還需要更多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公司和倡議。

對此,您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