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井 多少繁華事 猶如一夢中

2019-09-24   樂途旅遊網

2013年3月,曾與朋友開車經湖南去廣西、貴州轉了一大圈,回程途中,在湖北利川縣暫做停留。中國成規模的古建群基本都在北方,聽說此地也有個古建群,名字很怪,叫大水井,遂決定走一趟。

當年的大水井,真可說是「藏在深山人未識」。除了門口有個無所事事的管理員,偌大的建築群內竟空無一人。那一年,大水井好像還沒有正式售票,我們八個人交了50塊錢就都進去了。因為被她獨特的建築風格所吸引,邊看邊拍攝,在裡面足足泡了三個多小時。

時隔六年,今年5月,再次去利川,大水井依然在遊覽計劃之內。只是今非昔比,古建群外面已建起了豪華售票廳,且門票不菲,每人65元(老人半票)。

兩次遊覽,對這座融合了多重特色,文化積澱深厚的古建有了更深的認識。只可惜兩次去都是陰雨天,對拍攝多少有些影響。

李氏莊園,2013年拍攝,右邊的亭子如今已不復存在。

李氏宗祠,2019年拍攝,外觀絲毫未變。

大水井,中西合璧,融合土、苗、漢特色於一身。

大水井,北距湖北省利川市45公里。此地「北望齊岳大山,南靠寒池高嶺,東攬尖刀古觀,西控九龍雄關,近得長江三峽之利,內擁崇山峻岭之奇。」從明代中葉至民國,有錢人曾在這裡蓋了大大小小十幾個莊園,可惜因時代變遷,大多已不見蹤影,今人所說的大水井,是指僅存的李清亮莊園、宗祠及李蓋五宅院。網上說她是長江中下游規模最大的古建群,恐有疑義。但說她是鄂西南土家族區域及三峽地區罕見的、研究價值極高的明清古建築群,應該是準確的。2002年,大水井在恩施地區第一個被列為了國家重點文保單位。

2019年航拍李氏莊園全貌。

2019年航拍李氏宗祠。

李氏莊園始建於明末,原為黃姓土家老宅,後經李氏300年的不斷改修擴建,儼然成了一座占地六千平米,中西合璧、匠心獨運的「豪宅」,最興旺時,曾有四百多李氏族人居住於此,是舊時代李氏集族權、政權、軍權於一體的典型的封建「土圍子」。只是,「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再堅固的「土圍子」也扛不住歲月的侵蝕。今天的大水井已經垂垂老矣,加之看上去並未做太多修補,黯然的氣韻更像是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靜靜地喘息在大山深處,只有山間蕭蕭風雨,漫漫雲霧陪伴著她,似在回味著隱藏在高牆屋瓦之間的秘密。

莊園室內陳設典雅精緻,床、案、椅、幾全以紅木製成。

現存家具近百件,但更多的家具已流散民間。

我們將車子停在售票廳外,購票後,穿過一片新建的池塘,沿青石板拾級而上,驀然映入眼帘的是翹角凌空的朝門廡殿頂,門楣上高懸「青蓮美蔭」的匾額。青蓮者,詩仙李白之號也。想來宅第主人攀附名貴之心甚濃,故以李白後人自居,可見其企盼詩仙庇護的心理。而門前對聯「八龍繞井煙村門戶騰貴氣 百鳳朝山草野文章存世家」透露的文化氣息,又表明了主人雖居深山草野,卻時時不忘詩禮傳家的美好願望。

有山勢之磅礴,擁峻岭之奇險,大水井造型氣派,錯落有致。

小姐樓,傳統的土家「走馬轉角樓」格局。

走進莊園朝門,但見前院氣度不凡,極盡創意:高雅靈秀的吊腳樓居於兩廂,二百平米的院壩用整條青石鋪成,歐式柱廊橫貫左右,拱卷方柱粗壯挺拔,雕鑿精美,弧形的廊檐上白灰堆花,與兩側土家樓台相應相襯,可謂是中西文化的完美結合。據說,這樣的布局風格是主人為迎娶門當戶對的兒媳而設計的。朝門與正屋中軸線呈45度夾角,而中軸線則正對遠方「龍門」水口(有人說是對著遠方的長江),取「龍躍大海」之意。

朝門與正屋中軸線成45°夾角,西式迴廊與中式建築相得益彰

方柱上的白菜浮雕,取「擺財」、「顯財」之意。

大水井的建築風格,集土家族、苗族、漢族建築特色於一體,更兼中西合璧。既有土家傳統的「吊腳樓」外廊,又有徽派、蘇式建築特點和漢族皇家宮廷色彩。建築群內有天井24個,房屋一百七十餘間,且多為二三層的樓房。古建群的大廳、套房、客廳、客房、小姐樓等無不精美,其他如帳房、倉房、牲口圈等也讓人嘆為觀止。多樣的文化碰撞賦予了大水井深厚的文化積澱,強大的經濟實力促進其建築形式的兼收並蓄。

大水井的古建,全部採用木骨架,沒用一顆鐵釘。

即便是牲口圈,也彰顯了主人的富有。

陰陽互動的布局,道釋兵學的傳統

中國的古建形制,皇家要表達的是皇權至上的思想,民間也要講究尊卑排序。大水井也是這種維護封建倫理制度的建築載體,具有軸線貫通、主次分明、內外有別的特徵,布局的空間序位,處處滲透著三綱五常、男女有別、尊卑有序的封建等級觀念。宗祠天井兩側台階,靠近拜殿一側五級,靠近祖宗殿一側九級,寓意九五之尊。明亮精緻的正房供主人居住,僕人、長工集中居住在狹窄簡陋的閣樓,一般人也不得踏進宗祠廚房,女性不得進入祖宗殿,進餐時須按尊卑就坐,體現出李氏家族強烈的等級觀。

眾多的楹聯,表明了主人倡導耕讀傳家的思想。

九五之尊的台階,各處建築環環相扣,互相依託,互為襯頂。

中國人營建住宅都信奉風水學,大水井也不例外。李氏的祖先取「龍歸井、鳳棲山」之意,依託四周有群山環抱、負陰抱陽的良好地勢落業大水井。特別是在修建祠堂時,還特意請來了陰陽先生,占卜規劃,以契合陰陽五行和人倫禮制。整個莊園窗欞花樣、柱礎浮雕多達二十餘種,工藝精湛、寓意豐富。如寶瓶插月季寓「四季平安」,錢幣與蝙蝠搭配寓「福在眼前」。

宗祠入口很不起眼,大概是因武裝防禦所需。

巍峨的城牆與周邊地理環境透露著威嚴和霸氣,令人畏而卻步。

大水井楹聯眾多,體現了中國人傳統的耕讀文化和儒家價值取向。比如,拜殿門口有對聯「一等人忠誠孝子,兩件事讀書耕田」、「皇王土聖賢書可耕可讀,天地德父母恩當酬當報」,前殿中柱有楹聯「天下耕讀最為本,嫖賭洋煙最誤人」等。而拜殿兩側的屏風牆,書有醒目的「忍」、「耐」二字,下面建有「廉泉井」、「讓水池」,警示後人清廉禮讓。李氏家族希冀通過耕讀求官,以實現家族的傳承和壯大的信念,可見一斑。這也讓我們看到,即使在中國最偏遠的山區,「學而優則仕」的儒家理念,也早已滲透在中國人日常的民居生活中。

斗大的「忍」、「耐」,折射著主人的傳統信念。

李氏科舉高中的子孫眾多,據說解放後也不乏留學日本之人。

我們說大水井是李氏族權、政權、軍權合一的土圍子是有根據的。傳說道光年間,李氏祖先路過峨眉山文殊院,驚嘆於寺院的精美,便用高粱杆扎了一個模型回家仿製。且不論此說真假,但李氏祠堂周全嚴密的軍事防禦體系,的確表明了李氏家族同樣深諳兵學文化。李氏宗祠不但是李氏處理宗族事務的地方,也是全家的錢糧庫和軍火庫。整個祠堂建於高達3米的厚牆之內,四面依次布設槍炮孔108個,嚴密地封鎖著所有的通道。遠遠望去儼然一座固若金湯的城堡巍然矗立於莽莽大山之中,顯得格外森嚴。

後山圍牆皆為整塊巨石,總長約400米,高8米,厚3米。

圍牆布設的槍炮孔,可惜第二次去已不讓上去了。

最初,李家取水的水井不在院牆之內。傳說當年李家祠堂被軍閥圍攻,因有高牆阻隔,軍閥久攻不下。有內奸偷偷告訴軍閥,只要圍住了水井,李家的「土圍子」就可不攻自破。李家人被斷了水源,被迫與軍閥談判,同意軍閥可隨意吃喝取拿,但不能傷害任何人。軍閥臨走時,道出了主人失敗的秘密。為了吸取「圍祠斷水」的教訓,李家將水井也圍入莊園,即便再有兵匪來攻,莊園內部也不至於缺水斷糧。昔日,井裡終年湧泉不斷,「大水井」之名也因此而得。

水井不大,一米見方,四季不涸,攸關全家性命。

巨石鋪就的「過失橋」,如犯家規,必得在此接受懲罰。

大水井,一首凝固的建築史詩

建築是一種視覺符號、文化符號,大水井通過她的建築形式向我們傳遞著逝去的歷史信息和人文追求。比如,正屋大門兩側西式柱廊上的白菜浮雕,取白菜的「擺財」、「顯財」之意;院內圓門正對一棵桂樹,寓意「圓中顯貴」;建造的磨盤呈銅幣狀,體現「漏米不漏財」的思想;而莊園內的下水道,多處為圓形方孔銅幣狀,寓意「流水聚財」……從中可以看出,大水井古建築群早己超越了主人最基本的居住需求,是李氏家族農業致富和出仕致富的審美追求,也是李氏家族心靈的一種寄託與撫慰。

除了散客,成規模的旅遊團很少前來。

整座古建群保護的相當完好。

「走馬轉角樓」、「一柱六梁」、「一柱九梁」、「歐式廊柱」,從明末清初到民國年間,「大水井」集成了不同歷史時期建築風格的不同特點。「大水井」,井雖不大,格局很大,那一個個窗飾,一處處石刻,東西呼應,一室一景,仿佛是凝固的音符,組成了一部無聲而恢宏的土家、漢、及西洋建築相結合的交響樂,穿越了歷史和時空,在耳邊久久迴蕩。

2013年站在宗祠後山拍攝,塔吊是正在建設中的售票廳。

如今的遊覽路線,莊園和宗祠相距百餘米。

星移斗轉,當年的斧鑿痕跡,如今已蛻變成歲月的風霜。大水井舊日的主人已了無蹤影,但大水井依舊,她並沒有隨主人故事的結束而結束,只是門窗屏風上的精美雕飾已經褪色,青石板上也覆滿了一層又一層青苔。我們問了幾個當地人,沒人能說得清大水井是如何衰敗的,也無人能說得清大水井的故人現居何方。所幸的是,大水井沒有被「一堆草沒了」,讓我們還能品味到一首凝固的建築史詩。

門前雖有利奉公路經過,但交通依然不是很方便。

有機會,去看看藏在深山裡的大水井,你不會後悔。

貼士

我採集了關於湖北的旅遊靈感,這裡適合與所有人共同體驗。

全年來玩最佳。

樂途旅遊網與樂途靈感旅行家:如歌如嫂 發布:2019.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