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厄普代克:《紐約客》走出來的大作家

2020-06-10     人民文學出版社

原標題:約翰·厄普代克:《紐約客》走出來的大作家

岡瑟·弗格|《無題》

約翰·厄普代克:《紐約客》走出來的大作家

文 | 中國作家網 劉鵬波

作為美國當代最重要的小說家之一,厄普代克在半個多世紀的作家生涯里創作了大約50部書,內容涉及二戰後美國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性愛、宗教與藝術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兔子四部曲」系列小說,講述一個男人的一生,兩次獲得普利茲獎。除了在長篇小說上頗有造詣之外,厄普代克也是寫作短篇小說的高手,多篇作品入選美國文學作品選本。

今年年初,由厄普代克生前親自編輯整理的《厄普代克短篇小說集》中譯本面世,讓中國讀者再次感受到厄普代克刻畫日常生活的功力。6月5日,新京報·文化客廳第40期聯合上海譯文出版社,邀請到作家、魯迅文學獎得主小白,與讀者共讀《厄普代克短篇小說集》,解讀小說的時代背景及厄普代克的寫作風格。

作家、魯迅文學獎得主小白

01

繼承美國短篇小說的偉大傳統

自19世紀以來,在一代代美國小說家的努力下,短篇小說在美國文學中逐漸成為一個重要體裁,誕生了眾多短篇小說大師:納撒尼爾·霍桑、亨利·詹姆斯、愛倫·坡、馬克·吐溫等。直到20世紀上半葉,短篇小說在美國仍有巨大的需求。部分由於美國有一個興旺的雜誌市場,而短篇小說短小精悍的體量特別適合在雜誌上發表。

戰後五六十年代,美國迎來了經濟崛起。伴隨著「嬰兒潮」一代進入成年,一個龐大的中產階級迅速形成。在這段時間內,短篇小說作為一種傳統的美國文學題材仍然需求旺盛。不少之後成名的作家,都在這個時期在雜誌上推出處女作,厄普代克即是其中之一。這些小說的內容大多探討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在那個沒有電視的年代,閱讀短篇小說成為了美國中產階級重要的消遣活動。曾有一位書評家說,美國的「短篇小說簡直相當於一種日常生活的新聞簡報,或者說是八卦的來源」 。

年輕時的厄普代克

到70年代初,這種傳統出現了一種斷裂。由於電視等新興媒介的興起,一些刊載短篇小說的雜誌處境艱難。即便能夠勉強存活,也不太願意發表短篇故事。曾經的短篇小說讀者,開始投入非虛構(non-fiction)的懷抱,愛上了深度報道;閒暇時間也被其他更有趣的事情占據,比如看電視。不過,這種負面影響並沒有持續太久,到了80年代初,在厄普代克、約翰·契弗等一批小說家的持續努力後,短篇小說迎來了新的市場。

「厄普代克的短篇小說正是在這個階段創作出來的:短篇小說由鼎盛突然衰落,然後又慢慢復興。我們可以說,厄普代克參與了美國短篇小說復興的工作。這些小說大多發表在《紐約客》上,《紐約客》又是美國文學的一個重鎮。《紐約客》的編輯十分鼓勵厄普代克進行各種文體實驗,因此這些短篇小說在美國小說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白介紹道。

02

與《紐約客》的不解之緣

1925年2月21日第一期《紐約客》封面,由Rea Irvin創作

可想而知,能在自小喜歡的文學雜誌上發表作品,厄普代克會有多興奮。「這個感覺相當於一位好演員站到了最好的舞台上,他了解坐在下面的觀眾,他的每一個動作、台詞和表情都能做得恰到好處,而且知道觀眾會喜歡自己的表演。《紐約客》對厄普代克的重要性,首先應該在這裡。」小白形容道。

厄普代克與《紐約客》結緣,與著名作家E·B·懷特的妻子凱薩琳·懷特分不開。厄普代克在牛津大學進修時認識懷特夫婦,凱薩琳·懷特當時擔任《紐約客》的短篇小說編輯。出於對厄普代克的賞識,凱薩琳·懷特邀請厄普代克到《紐約客》工作。雖然厄普代克在《紐約客》只工作了兩年,但在離開後,他繼續為《紐約客》供稿,累計發表短篇小說146篇。其中絕大部分經由厄普代克親自整理,收入《厄普代克短篇小說集》。

除了與《紐約客》有因緣外,厄普代克和納博科夫也頗為有緣。納博科夫是厄普代克心目中當之無愧的文學大師,他給納博科夫的《文學講稿》新版寫過一個前言。厄普代克的第一任妻子還曾是納博科夫的學生,在康奈爾大學聆聽過納博科夫講授閱讀與寫作的課程。厄普代克的前妻說,納博科夫授課的主旨是闡明一部作品的風格和結構,而不在意作品的思想觀念。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厄普代克的文學創作。

03

將作家的作品與人生分開看待

厄普代克曾多次在採訪時提及,自己的短篇小說與個人生活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繫,故事源頭或多或少可以追溯到個人的生活史。因此,編撰這樣一部合集,按時間順序編輯是合適的選擇,這樣才像一位作家對自己前半生寫作生涯的回顧。但事實上,《厄普代克短篇小說集》按照主題分類編排,一共分為八個部分——「奧林格故事」「闖世界」「婚姻生活」「家庭生活」「兩個伊索德」「塔巴克斯往事」「遙不可及」和「單身生活」,共計103篇。

小白認為,這種編輯方式引人遐想。「厄普代克好像是把自己的隱私在作品中藏起來,遠遠地推到讀者視線之外。如果按照編年史的方式來編輯的話,讀者很可能將小說與厄普代克的人生對應起來。他似乎不想讓讀者將作品當作他的人生自傳。」

小白建議將厄普代克的作品和他的人生分開對待,不要將作家的個人生活與作品劃等號,厄普代克編撰《厄普代克短篇小說集》的方式說明了這點。「我們在閱讀厄普代克小說的時候,也要小心,不要掉進這種詮釋的陷阱當中。」

不過,小白也注意到英文版《厄普代克短篇小說集》在書尾的索引當中列了一張表格,表格上記錄著每篇短篇小說的寫作時間,但這份表格又不是按時間順序編排的,而是按照小說標題的首字母排列的。

「這種加表格的做法好像是厄普代克跟出版社做出了某種妥協,作者其實不想強調小說寫作的時間性,但出版社或讀者似乎更願意看到作品發表的年代。」小白說,「同時,厄普代克對時間的抵制,反而更加透露出這些作品與他個人生活中某些具體時間的緊密關係,因為我越是不想呈現一些事情,越是說明這些事情與我有更深的關聯。」

04

語言上的精雕細琢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

厄普代克小說有一個顯著的特點,語言具有非凡的表現力。往往在一個段落中就能從華麗的語言轉到粗俗的語言,從具體的語言轉到抽象的哲學語言,從現實的語言轉到超現實的、超自然的語言,從恐怖的語言轉到滑稽的語言。這種精雕細琢可以看成某種《紐約客》風格,因為《紐約客》這本雜誌以引領英語風尚為己任,在語言上特別講究。當然,也可能來自納博科夫的影響。

納博科夫

「厄普代克跟納博科夫一樣,對開發詞句的新奇表達方式特別感興趣,有時候那些詞句對讀者會構成某種閱讀的阻力,你沒法很順暢、很舒服地往下讀,有時候你要使點勁。在對英語表現力的開掘上,有人說厄普代克繼承了莎士比亞的英語文學傳統。」

「可以說厄普代克對語言的精雕細琢,是美式創意寫作的一種風格。我們知道美式創意寫作班,大致上就是以拓展開發想像力、詞句的表現力為核心的,厄普代克用自己的天才把這種風格發揮到了一個淋漓盡致的地步。如果你是一個讀者,你可能覺得這個還挺麻煩的,有很多奇怪的表達方式。但如果你是一個寫作者,讀厄普代克的小說會不斷有新的收穫。」

在小白看來,這種刻意的雕琢並不是沒有壞處。比如厄普代克在最糟糕的時候,「遣詞造句就像那些富人面對帳單時候那種無所謂的態度,毫不在意地就給每一個句子加上了10%的小費。」小白形容道。

05

被批評的地方可能也是顯露風格的地方

這種對語言的過度消費給厄普代克引來了責罵之聲。以詹姆斯·伍德為代表的批評家,就曾批判過厄普代克的小說「語言大過思想,內涵比較空洞」。

詹姆斯·伍德,歐美聲譽日隆的批評家

不過,小白提醒讀者注意,不要強行接受詹姆斯·伍德的觀點。「有些讀者沒有形成一個整體的文學觀,對作品的判斷就容易受到批評意見的影響。很多讀者讀到一兩句批評話語,以為抓到了對這個作者的批評點,覺得自己讀懂了那本書了。這其實是一種錯誤的讀書方法。」

小白的觀點是,像伍德這類大批評家提出批評意見都是集所有的學識、經驗和趣味,在某個高度上得出的。一部作品被指責、被批評的地方,很可能也是顯露風格之處。正是因為作家在不斷地強化風格,某些地方才表現出了一些過度的傾向。「所以我們要理解這些東西的價值之後,再了解批評的意見,這樣才是有受益的,才是有意義的。」

「伍德批評厄普代克語言上用力過度,換個角度看,也是厄普代克的風格所在。這在某種程度上跟納博科夫一樣,有時他們寫一個故事,把整個故事壓縮在幾千字,故事的戲劇性完全都建立在一兩個比喻句上。可想而知,這幾個句子一定會具有十分強大的表現力,讀者如果光顧著挑剔過度的語言裝飾,很可能就錯過了作品當中最有價值的部分。」

(圖片來自網絡)

作者 | 中國作家網記者 劉鵬波

微信編輯 | 鄧潔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PrnonIBnkjnB-0zWZ5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