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洛寧縣陳吳鄉金門竹韻古文化遺蹟

2019-09-06     洛寧城事

眾所周知,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民族民間文化的寶貴財富。為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9月4日,我和縣文化館館長段慧博、縣著名歷史學者周流宗從縣城始發,沿著金門川,追尋著先人的足跡,窺探金門竹韻其中的文化密碼,力求從點滴之中探尋歷史的印記。

《九州紀要》記載:「金門之竹,可為笙管。」說明當地竹子非常適合製造樂器。聽這裡的老農說,對面的山因形似一個「金」字,故名金山,後被改名金門山。官至清朝兵部右侍郎的張鼎延在他的詩《登金門山絕頂》中寫道:「萬里碧雲來片片,千林月葉下蕭蕭;醉時暫臥山岩里,恍聽當年嶰谷簫。」曾任清朝洛寧縣知事的車雲也以洛寧八大景之一的「金門竹韻」為題寫了一首詩,其中寫道:「金門翠竹滿山巔,卻勝淇泉與渭川。管取伶倫非率爾,聲諧律呂自天然。」 伶倫取竹造樂的山解谷在今洛寧縣陳吳鄉金門山。在洛寧縣歷史學者周流宗的帶領下,我們來到這個有許多美麗傳說的地方。早在5000多年前,黃帝就派倉頡到洛寧造字,結果造出了漢字;黃帝派伶倫到洛寧造樂器,結果造出了笙。當時,樂官伶倫接受任務後,到洛寧四處尋訪,採集竹樣,通過反覆對比試驗,最後選取洛寧金門嶰溪谷之竹製成笙,創製了十二律呂。唐朝、清朝皇宮裡的宮燈也都指定用洛寧的竹為燈骨。伶倫用來做笙的竹子,被稱為洛寧淡竹。這種竹子竹節長、紋路細、內腔圓滑。自從笙在洛寧發出第一個音符之後,華夏大地絲竹管弦,萬方樂奏,竹文化也隨之蔓延開來。由於伶倫在音樂方面的傑出貢獻,被後人稱為音樂始祖。

嶰溪谷是金門山中的一個山谷,雖然海拔較高,但因為有溪水流過,所以適合竹子生長。前幾年因火燒寥寥無幾棵,與竹鄉洛寧其他地方的竹子相比,嶰谷之竹節長、皮薄、節疤小,是製造樂器的好材料,難怪伶倫要到此地尋竹。

總有一些故事,撫慰過我們靈魂深處的孤獨與蒼涼;總有一種精神,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刻下深深的印記;總有一種傳承,會世世代代一脈相連,亘古不滅。正是因為古人對音樂的高度重視,才將伶倫與人文始祖伏羲相提並論,同時也顯示出古人對這位音樂始祖的敬仰之情。

金門山又稱金山,山名的由來除了山形似命字外,還與當地的一個傳說有關。按當地人的說法,金門山是一座寶山,只要打開了金門山的神門,就能得到無數金眼財寶,也許你不信這些傳說,但明朝帝朱厚熜相信,並於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賜「金山神門」4個大字,落款為嘉靖年間「敕賜」等題記,背面刻「背靠洛水」。

位於金門山下的金山廟村歷史上曾是侯王的封地,也是縣衙所在地。東漢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漢桓帝在宦官的幫助下,除掉了控制東漢王朝大權20年的外戚梁冀。大臣李偉因殺梁冀有功,被封為尚書令,為金門亭候。受封后李偉開始修建金門城,使金山廟村成了一個有險可守的好地方。北魏延昌二年(公元513年),現在的洛寧縣南部地區設金門縣,縣衙就設在金山廟村。

嘉靖二十年(1514年),歲正辛丑,明朝皇帝朱厚熜得知金山腳下有一奇人,能呼風喚雨,便昭至韓城大街,當場驗證。據說這日,風和日麗,萬里無雲。朱厚熜皇帝命此人站在大堆柴草之上,令人點火,頃刻間濃煙滾滾,火焰熊熊,但這人卻鎮定自若毅然不動。此時,忽聽一聲霹靂,天空中頓時烏雲籠罩,迅速向這邊湧來。但大火越燒越旺,圍觀者都為柴上之人捏著一把汗,這時烏雲聚集立即化為傾盆大雨,瞬間將大火熄滅,柴草中人安然無恙,只是臉被熏成了黑青色。所以,金山爺就變成了黑臉。嘉靖帝為此信服,封此人為「十里宇金山光惠王」,從韓城到金山,每十里一廟,供光惠王來往歇腳之用,並「敕賜」寺院於金山腳下,享受四方香火。

村裡有座山廟,廟供著金山爺,即掌管金山之神,始建於元代,明、清兩代曾對其重修。分金山神門、前殿、中殿、後殿四部分。該廟宇建築別具一格,磚、石雕刻形象逼真、手法細膩,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民國六年《洛寧縣誌》記載:「在金門山下元皇慶年間建,明萬曆年間修,康熙十四年重修。」金山神門一石到頂、石樑、石匾、石柱、石鼓、石墩、石獅,搭配和諧,渾然天成。門樓兩側有石獅一對,臥於方形蓮花座上,沙岩石質,雕刻精細,形象逼真,寺內散落有砂石質柱子殘塊,其石刻構件應為明中晚期。神門在文革時期,慘遭踐踏,後經當地政府重修,才使得完整保存。它記載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和宗教的興衰,同時也見證了古時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藝和無窮智慧,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成就。大殿面闊五間,懸山式,柱子均為石質,檐下五踩單昂斗拱十一組,其中柱頭科六組,平身科五組,昂面為扁五角形,螞蚱頭呈龍頭形,使用了減柱法,金柱直接穿過五架梁,整個大殿雄偉壯麗,殿東有耳房一間,耳房前有「建立廣惠,龍王兩廊廡碑記」碑通。據村民介紹,大殿內原有一條木龍橫臥在樑上,進段後只要住機關,木龍就會撲到地上,後來因嚇死了一個人,木龍就被拆除了。大殿正東四十米有一座石質門樓,高4.3米,上蓋為整塊石雕歇山式,雕有簡易椽頭。中殿塑有光惠王像,生動逼真。

我們踏著古人的足跡,用了約2個多小時,穿過數千年的時空隧道,凝視著這真真切切的展現在面前的古文化遺蹟,去品讀與體味當年的風土人情。幾千年前,勤勞的先民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創造出光輝燦爛的文化,撞擊我的心扉,深深地觸動著我的內心、我的神經、我的思緒,給我以啟迪。從一定意義上說,本次訪古也是一次深刻的心靈之旅。(洛寧城事/雷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ITYCW0BJleJMoPMi2p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