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為了不看書,還要找多少藉口?

2020-07-16     也可自話

原標題:俗語「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為了不看書,還要找多少藉口?

「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男不看西遊,女不看紅樓」是什麼意思?

記得我上初中的時候,語文老師就跟我們說「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這其實是一種非常無聊的說法,我們的教育總會有這樣一個誤區,或者說是推卸責任,喜歡把對孩子教育的缺失,推卸到外物身上。

最有趣的是,每個年代都有特屬於那個年代的「洪水猛獸」,80後的電視,90後的小霸王,00後的電腦,10後的手機,至於看書嘛,除了課本以外,都叫「雜書」,自控力不夠,或者教育不及時,人學壞了,責任在於人類自己,不在於遊戲或雜書。

「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在我看來,就是這樣一種推卸責任的說法。

老不看三國

《三國演義》中太多陰謀、陽謀、權謀,老年人經歷世故,對這些所謂的「謀」會有更深的體會,如果看了書之後,把這些「謀」用於生活,就真真應了那句「老而不死是為賊」,但問題是,都幾十歲的年紀了,還輕易被小說演義帶偏,這本身就說明了「這位老人」自己的人格有所欠缺,又怪書什麼事兒呢?就算不看《三國》,他們也少不了逼年輕人讓座,路上碰瓷。

另一方面,古今對於「老」的定義不一樣,古人30多歲可能就當爺爺了,就自稱老夫了,而現代起碼得60歲以上才算老人吧。那麼,30歲從社會角度來說,屬於老人,但是從人體來說,還正當壯年,你想想,一個壯年人去讀《三國》,學了其中的各種「謀」,合上書一想「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跑去造反了,這就影響到統治階級的利益,所以為了統治思想,既得利益者就會拋出這麼一套理論。

第三,《三國演義》後半部分太過悲涼,英雄一個接一個隕落,特別是從先主病逝到五丈原,會給人一種命運捉弄的無力感,再往後的接班人似乎又遠遠不如前代,又給人後繼無人的傷感。英雄遲暮,一不小心就跟人生遲暮對號入座了,也許會引起老人的意志消沉,影響心態的健康。

少不看水滸

《水滸傳》寫造反、寫兄弟義氣、寫替天行道、寫殺人放火,少年人的心智還不成熟,很容易學到表面的價值觀,找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學頭一磕,就是結義兄弟了,天天在學校里所謂替天行道,霸凌同學。

學生時代流行《古惑仔》,那可比《水滸傳》更接近現代人的生活,浩南哥、山雞哥,誰不是男生們的偶像,女生們的情人,後來又有《壞蛋是怎樣煉成的》,男生各個學謝文東,女生各個以誰學得像我就跟誰談戀愛為準則。

一時間校園裡烏煙瘴氣,臭氣熏天,一句話不帶髒字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我當然也是模仿者之一,但我現在不也好好的嗎,沒犯過罪,沒違過法,沒霸凌過同學,為什麼?因為從小接受的教育告訴我什麼是底線,做人的底線無論如何不可觸及,這就保證了我雖然受到過某些不健康作品的影響,但我自問是個三觀還算端正的人。

也有同學步上了浩南哥或者東哥的後塵,聽說年邁的父母常常會帶著煙去探望他們,問題出在浩南哥身上嗎?不是的,出在每天只會打牌喝酒的父母身上。

男不看西遊,女不看紅樓

後面這句「男不看西遊,女不看紅樓」就更奇怪了,還有說法是「男不看紅樓,女不看西廂」,總之你知道,在古代啊。特別是程朱理學之後,對人思想的禁錮非常可怕,任何跟愛情沾邊的文學,都會跟「淫」掛鉤,西廂記有愛情,紅樓也有愛情,紅樓還有沉迷享受、有興盛衰敗、有勾心鬥角。

不論說男不看紅樓,還是女不看紅樓,無非是怕學到「淫」,我就非常奇怪,編這些話的人,至《金瓶梅》於何地?我蘭陵笑笑生不要面子的嗎?《西廂記》一個戲曲都提到了,我堂堂《金瓶梅》,正兒八經的小說,不配提一嘴嗎!

至於《西遊記》,有人說牽涉宗教,有人說裡面奇幻的想法過於幼稚,這都是什麼狗屁理由啊?

為了能讓四大名著對仗押韻,有些人真是啥話都編的出來,另一些人真是啥話都敢信,我跟你說吧,不看書的人,為了不看書,什麼藉口都能找到,甚至不惜自我閹割,在閹人的世界裡自由徜徉,沒有人敢去打擾他們。

男不看儒林外史,女不看聊齋志異

老不讀詩經楚辭,少不讀唐詩宋詞

男不讀三言二拍,女不讀四大名著

老不看百年孤獨,少不看悲慘世界

你看,隨便就能作一首對仗工整的「七言律詩」,顯得我多有才。

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NSV3MBd4Bm1__YCIt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