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做了一件事,讓3人受益當了皇帝,自己被後世5次封為王

2020-10-01     歲月的交錯

原標題:此人做了一件事,讓3人受益當了皇帝,自己被後世5次封為王

古人說:「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成就非常之功。」在中國的歷史上,有著不少膾炙人口的非常之功,但有一些雖使後人受益,但同時也飽受詬病,比如秦始皇主持修建的萬里長城,以及隋煬帝經年累月,耗資無數修建的大運河等。儘管這些雄偉的工程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可在歷史上也留下了不恤民力,勞民傷財的罵名,成為暴政的代表之作。

不過,與之相反的是,在秦朝時,還有一項偉大的工程,雖然也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但卻深得百姓的支持與後世的推崇。至今歷經2000多年,依舊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這項工程就是享譽古今的都江堰。

公元前359年,隨著秦國社會經濟全面落後於六國,為了增強實力,在諸侯爭霸中處於有利地位,秦孝公力排眾議,任命商鞅推行變法。此後商鞅經過二十餘年的辛苦運作,使秦國一舉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商鞅變法也被認為是秦國由弱變強的轉折點。然而此時的秦國雖然強大起來,卻充其量是一個可以與齊楚並駕齊驅的軍事強國而已,其實力雖然能在單打獨鬥中單挑任何一國,卻不能發動起殲滅六國的統一戰爭,甚至還時常有被合縱的東方六國壓著打的可能。

究其原因,戰爭的本身還是國家之間物力,財力,人力的直接對抗,雖然當時的秦兵勇猛彪悍,但秦國的國力卻不足以支持一系列連續的殲滅戰爭。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他的身體支撐不了他的雄心,不過秦國的這種境況在他得到了一塊被世人認為是偏壤之地的地盤後,局勢立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塊土地就是巴蜀之地。

公元前317年,深居秦國後方的巴國和蜀國相互攻伐,巴國不敵蜀國,向秦國求援。但在秦國的朝堂上,關於救還是不救卻發生了一場載入史冊的爭辯。秦相國張儀認為巴蜀乃偏壤之地,得之無益,與其空耗兵力,不如舉兵東向,結交楚魏,攻打韓國,東進俘虜周天子,此後挾天子以令諸侯,成就王業,這才是秦國的大道。不過秦國的名將司馬錯卻不認同,司馬錯認為要成就大業,必須廣地富民,巴蜀之地富庶正好可以增加糧食和人力的儲備。如果按照張儀的方案攻打韓國,勢必會激起六國合縱對付秦國,到時才是真正的空耗國力,卻什麼也得不到,另外俘獲周天子也會落下罵名,與其落下一罵名又得不到任何實惠,還不如攻伐巴蜀,以廣其地。

史載秦惠文王聽完後大喜,連聲誇讚司馬錯。不久,秦王便命司馬錯,張儀率一支精兵晝夜兼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打蜀國,消滅了蜀國。接著秦兵又趁熱打鐵,攻下了巴國,並以巴蜀為基地,消滅楚軍8萬人,奪取了漢中。

然則此時雖然秦國的土地擴大了將近一倍,但巴蜀之地卻並沒有發揮出後世天府之國的糧倉作用,究其原因,由於巴蜀獨特的地理特徵,此地常年旱澇不均,洪荒肆虐,是一塊被人鄙棄的蠻荒之地。史載古蜀人在成都平原上的2000多年期間,從南到北,從西到東不停的遷徙,而這不停遷徙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為了躲避洪荒之災。

在地形上,成都平原西邊是高大的龍門山脈,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而成都平原的海拔只有400-700米,這就構成了巨大的落差,此外成都平原也是一個西北高,東南地的傾斜型平原,因此一到雨季,奔騰的水流從高原傾泄而下,從岷江流至灌口進入平原,而此時東邊玉壘山擋住了它的道路,呼嘯的江水便以摧枯拉朽之勢轉折向西,匯入長江。這也因此造成了一種奇特的景象,一到冬春無雨的季節,良田千畝的成都平原卻由於玉壘山的阻擋,得不到岷江水的灌溉,常常發生旱災,而一旦到了夏秋雨季,奔騰的江水夾雜著泥石瘋狂而下,導致岷江河床升高,洪水泛濫,百姓沿江的莊稼和村莊常常被沖得一乾二淨,讓人苦不堪言。也正因如此,巴蜀之地在世人眼裡一直是一塊不入流的地方。

秦國得到了巴蜀之地後,如何才能治理好水患,將巴蜀變為一個富庶的大後方成為了一個重中之重。這時候一個偉大的治水專家登上了人生的舞台,從此在歷史上綻放出耀眼奪目的光澤,這個人就是李冰。公元前256年,李冰被秦昭襄王任命為蜀郡守,著手治理蜀地。李冰上任後,不辭勞苦,四處奔走勘察,並根據水患形成的原因,制定出了一套治水方案。而這套方案的首要任務就是將阻擋岷江水的玉壘山開鑿出一個大洞,以便江水東流,解決成都平原的旱災。然而在青銅器時代的戰國,由於工器具的落後,想要將一座質地堅硬的大山鑿除一個大洞,談何容易?

不過雖然困難重重,李冰並沒有退縮,他運用物體熱脹冷縮的原理,先在堅硬的岩石上鑽出若干洞,然後鋪上乾柴焚燒,等到岩石被燒紅後,用冰涼的江水澆築而下,這時岩石便內外受熱不均勻,炸裂開來,就這樣,李冰帶領著蜀民在經過與自然艱苦卓絕的鬥爭後,硬是將玉壘山鑿出了一個寬20米,長80米,高40米的大洞,從此汩汩的江水穿山而過,解決了成都平原上旱澇不均的困境。

此外為了更科學的引水灌溉,一勞永逸的解決成都平原上的洪澇災害,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由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部分組成,各個部分科學而巧妙的結合在一起,完美地解決了江水的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量等問題,而且從內江下來的水可以灌溉十幾個縣,灌溉面積達到了300多萬畝,使成都平原成為名副其實的富庶之地,天府之國。

俗話說:有糧就有兵,肚裡有糧,心中不慌。都江堰水利建成後,成都平原在短期內便成為秦國最重要的糧倉,秦國也逐漸國力雄厚起來,並從實力上改變過了過去秦,楚,齊三國並駕齊驅的局面,此後秦國拋棄楚齊,開始在戰國的風雲爭霸賽上獨領風騷。到了秦王嬴政時期,巴蜀又經過百年的開發完善,更加穩定繁榮,成為秦國當之無愧的戰略大後方,並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大量的人力資源,取之不盡的糧食,井鹽以及其他軍用物資,有力的支持了秦王政的掃六合的統一大業。為此,司馬遷在《史記》中說:「蜀即屬秦,秦以益強,富厚,輕諸侯。」宋人郭允韜也說:「秦於是滅六國而一天下,豈偶然哉,由得蜀故也!」而巴蜀之地之所以變得如此重要,李冰可謂功不可沒。這也正如唐人虞世南總結說:「秦昭王以李冰為蜀守,開成都兩江,造興溉田萬頃以上,始皇得其利,以並天下。」

秦國因為得了蜀地而逐漸愈發強盛,秦始皇也因此一統天下,開皇稱帝。然而歷史上因蜀地得利稱帝的並不只是秦始皇,還有後世的劉邦和劉備。楚漢相爭時,項羽是天下霸主,他為了鉗制劉邦,就將劉邦封在交通不便的蜀地,想以此困死劉邦,然而殊不知劉邦卻因禍得福,不但得了一塊盛產糧食的穩定大後方,還順勢定三秦,並最終消滅了楚霸王,開創了漢朝400多年的基業。而在這其中,劉邦卻是屢戰屢敗,甚至多次丟盔棄甲,狼狽至極,但他始終都是一個打不死的小強,為何?主要原因就是蕭何鎮守的巴蜀之地能源源不斷地為劉邦送來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糧食,兵丁,這才使劉邦多次轉危為安,轉敗為勝。

漢朝末年,天下再次動盪不安,軍閥割據。劉備起兵20餘年,依然如喪家之狗,身無立錐之地,整日惶惶不安,在得遇諸葛孔明的輔佐後,取西川,奪漢中,才有了一塊立錐之地,並藉助蜀地的富饒,在漢獻帝死後做了皇帝,其兵威甚至一度超過了東吳。然則由於其後來戰略錯誤,將蜀地積攢起來的家當全部消耗在了夷陵之戰中,這也導致蜀國元氣大傷。

公元前235年,李冰在修建完都江堰後,又在四川什邡洛水鎮修建水利工程,最終累死在了治水的工地上。後人感念他的功德,尊他為川主,並修建了大王廟,二王廟來紀念李冰父子的功德。貞觀初年,唐太宗褒封李冰為"神勇大將軍"。宋開寶七年宋廷改封李冰為"廣濟王"。清雍正五年,雍正帝加封李冰為"敷澤興濟通祐王",並賜"績垂保障"額。光緒三年清廷再次加封李冰為"通佑顯英王",並賜"功昭蜀道"額。次年又加封為"通佑顯惠襄護王"。而李冰生前主持修建的都江堰也成為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2000年11月,都江堰與青城山一起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FPH4XQBLq-Ct6CZjPH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