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麥村「蝶變」記——紫雲自治縣板當鎮洛麥村脫貧出列紀實

2020-04-13     亞魯紫雲


「在這關鍵時期,咱們等不起、慢不得,依託省、市、縣集中攻堅力量,干群齊心、攻堅克難,漂亮地打出『翻身仗』。」在我省脫貧攻堅「衝刺90天打贏殲滅戰」動員大會召開的第二天,4月1日一大早,洛麥村駐村第一書記、來自貴州電網安順供電局的嚴召波就組織村支兩委人員集合,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殲滅戰「鼓舞士氣」。

「讓認識凝聚合力、用行動改變思想、以產業帶動經濟。」經過2年多的駐村幫扶,嚴召波探索出了一條適洛麥村發展振興的「康莊大道」。截至4月,洛麥村貧困發生率降至1.01%,居全縣最好水平,曾經的「刺頭村」早已成功出列,正向貧困戶清零目標極速前進。

轉作風:發揮「火車頭」效應 凝心聚力謀發展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只有村支兩委作風優良,黨支部「堡壘」力量堅實,才能更好開展脫貧工作,嚴召波深知轉作風是打通鄉村振興的著力點。


嚴召波走訪貧困戶,了解他們日常生活面臨的難題,向他們宣傳黨的政策。(安順供電局供圖)


2018年3月,洛麥村黨支部充分利用全村36名黨員,按照年齡、技能和特長等進行分類,下設以宣傳黨的政策為主的「政策宣貫黨小組」、以勞動生產技能培訓為主的「技術指導黨小組」、以矛盾糾紛協調化解為主的「綜合協調黨小組」和以作風建設監督為主的「作風監督黨小組」,建強村支兩委班子建設,讓黨支部逐步成為全村脫貧攻堅的「主心骨」,打造一支作風正派、紀律嚴明、幹事務實的幹部隊伍。

此前,村支兩委工作中存在推諉扯皮現象,作風軟弱渙散,幹群關係緊張,老百姓牴觸情緒較重,開展土地流轉動員工作時,受到不小的阻礙。

嚴召波懷著「帶著感情去幫扶」的初衷,組織村幹部一起走訪貧困戶、宣傳扶貧政策,分析發展趨勢,最難的一戶,他們上門懇談了7次,最終啃下土地流轉這塊「硬骨頭」。

「一個『外來書記』都能全心全意為百姓辦實事、解矛盾,我們土生土長的人,更應該為家鄉脫貧做貢獻啊!」在嚴召波的感召下,村幹部緊密聯繫,捻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真正做到思想上有方向,行動上有力量,充分發揮能力特長,實現被動接受任務到主動參與發展的轉變。

轉民風:激發內生動力 拔掉「刺頭村」污名

洛麥村地處紫雲與長順兩縣交界,受兩縣政策、文化影響,人心不齊,思想落後,犯罪率和上訪率居高不下,讓村子一度背著「刺頭村」的污名。

扶貧先扶志,脫困先脫懶。嚴召波明白消除村民法律意識淡薄形態,整治民風問題,絕非朝夕之功,在他嚴厲督促管理下,「四有黨小組」充分發揮作用,把有不良記錄的村民作為重點教導對象,不斷改善其精神面貌,提升思想道德,引導他們主動參與到家鄉建設中來,群眾樹立了脫貧的志氣和奮發向上的銳氣。

「扭轉『等靠要』思想,激發內生動力,發展產業,讓產業留得住人、賺得了錢,大夥有正事干,才不會走旁門左道……」嚴召波清楚的知道扶貧產業發展壯大是村民穩定收入的源頭活水。

他大膽提出用「項目經理制」來管理村級公司名下的產業,說干就干,以種植200畝辣椒項目作為試點。項目經理包保的每畝土地不僅有500元保底利潤,產生出的多餘利潤,還能和村級公司「五五」分成;「雙贏」的管理模式讓更多有志青年加入到致富隊伍中來。


在洛麥村生態循環產業園內,嚴召波捧著豐收的香菇,開心的聊著生活的變化。(倪純 攝)



看到一個個扶貧產業紮根,家鄉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們開始躍躍欲試,從拒絕出讓土地,拒絕參加村裡的基礎設施建設到主動要求修路、修水塘、搞產業,思路一變天地寬,擊潰了「精神大山」,精準施策的阻力減少了,內生動力強了,洛麥村用行動證明自己不再是「刺頭村」。

機械響:循環產業促經濟 農戶增收有依靠

紫雲縣有4個「千畝良田」,其中一個就是洛麥村,且洛麥村地處兩縣交界,地理環境和交通條件相對優越,怎麼會這麼貧窮?剛來駐村的嚴召波心中疑惑。

「充分利用土地,循環利用,實現產業長效發展。」經過3個月的走訪、規劃、協調,嚴召波提出建設生態循環生態產業園,為村民留下帶不走的致富門路。

120天的時間裡,在洛麥村的土地上建成了包含光伏發電項目、有機肥廠,青貯飼料廠等在內的「三廠兩園一中心」。曾經荒廢的土地經過流轉種植菌草,成熟後的菌草營養價值高,可研磨製成青貯飼料,根部還可製成菌棒培育出食用菌;村裡建起垃圾收集站,生活垃圾、牲畜糞便經過有機肥廠處理成為肥料,美化鄉村的同時產生「循環經濟」。

嗡嗡嗡的轟鳴聲伴隨著「一股熱氣」從洛麥村食用菌廠傳出來,7台電動烘箱正在運轉。2020年3月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國內得到控制,洛麥村食用菌大棚基地也迎來復工復產後的第一次大豐收,30多位村民凌晨5點就開始趕工。

「這一季預計能加工6.2萬斤干香菇,產值約370萬元。」嚴召波說,為把損失補回來,今年,產業園區將採取循環模式,160個食用菌大棚分批次、分時間段上架菌棒,以提高產量,保障香菇全年持續供貨。「香菇全年生產產值能增加20%,帶動200餘人就業,村民守著家全年有活干,增收不愁。」

「我們村的產業項目很多,有蔬菜種植、香菇種植加工、養豬場、養蜂項目、菌草種植……」提起村裡的扶貧產業,嚴召波如數家珍,對洛麥村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倪純 王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C6lb3EBfwtFQPkdQVM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