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於觀念研究院公眾號(cdqnwh),推薦關注。
以前明源君曾經不止一次提過,由於地價的倒逼,未來一二線城市新房將豪宅化。高地價已經不可逆,土地+圖紙賺錢的年代結束了,但高地價下的豪宅項目要怎麼做才能賣得好,最大降低市場風險?
豪宅產品的操盤思路,你之前想的很有可能都是錯的。今天明源君想分享一篇文章給大家,作者是實效機構老大吳昊,文章觀點超前,讀來令人醍醐灌頂。下面是詳細內容。
地段沒有優勢的時代
我之前說過,當樓面地價太高,則土地失去地段的優勢,比如,金融城的樓面地價拍到5萬/平米,土地的價值依然還在,但支持不了8萬的售價。除非地段之外,產品還具有相當強的吸引力。
這就迫使開發環節衍生出新的崗位:產品經理,專門解決地價過高,地段失去優勢,靠產品打動客戶的問題。
靠土地紅利發展的年代,開發環節有「市場研究、前期定位、產品設計」這些部門,我認為做的是圖紙,然後靠地段賣掉。但只有土地失去優勢之後,才有「產品經理」的崗位需求。
過去一年,很多城市新拍的土地,都「被豪宅」了。比如成都去年一年,拍賣的土地,沒有一塊有「地段優勢」,並非這些土地沒有價值,但是地段無法支持售價。
從今以後每塊地,可能都「被豪宅」了。
物理思維做豪宅
做房地產很多年,被問得最多的是這個問題:
這塊地做多大的戶型,做什麼配比,應該配置哪些東西,能賣多少價格,多久賣完。
這是良心前期定位者必答的5個問題。但是今天,我已經不想回答這些問題。
問題指向於「物理化」。
物理化的指標,的確決定尊卑:樓盤的容積率樓間距,戶型的梯戶比和開間進深比;汽車的排量分級和百公里加速度;以及人的身高體重三圍;電腦的解析度處理器。都有物理數據指標,也的確決定了價格差。
男人審美給女人的物理指標
但是同類產品的數據差,極限支持50%的價格差,屬於普通和中高端的分水嶺,無法支持100%以上的價格差,這是中高端和奢侈品的價格差。
在一個均價4000元的縣城,品質能支持5000元的售價;但如果你住在8000元的房子裡,當地人心中妥妥的豪宅,如果沒有被判定為豪宅,那你就等著促銷打折吧。
如果物理指標差,不能支持100%以上的價差。那麼產品應該如何做,才能支持價格差呢?
物理不行,心理上麼?
頭等艙和經濟艙
不論打折與否,頭等艙和經濟艙價格差都在100%以上。
從物理上看,一架320的頭等艙與經濟艙差異,腿部空間增加了10cm,三座變兩座,然後餐食有所不同。其它幾乎是一樣的,同樣從a地到b地,遇到氣流同樣顛簸。
物理差無法解釋頭等艙和經濟艙的價格倍差。難道我們就只能從心理的滿足解釋:有錢人需要被服務的尊崇感?
從心理滿足來補充解釋物理差的人,思維還是很物理。
正確的解釋是:
頭等艙和經濟艙的顧客,並不在同一架飛機上。
這句話是否亮瞎了鈦合金狗眼?認為作者思維分裂。
在《人的研究》中,我們早就發現,人能感知到的世界,是微觀世界。飛機當然是同一架,但是你只能感受前後2-3排座位,整個飛機對於你來說,是宏觀的。至少駕駛艙里的世界是什麼,你不太可能知道,當然也與你無關。
人生的快樂和悲傷,都因我們隻身處自己的微觀世界,不僅頭等艙和經濟艙的人不在同一架飛機上,辦公桌對面的兩個人,他們也未必在同一個辦公室。因為微觀世界不同。
一個「微觀世界」,有三個要素:時間的分配方式,空間的環境,占用精力的事件。
那麼頭等艙的微觀世界,到底差異在何處呢?
1、時間優先:手續優先、安檢優先、上機下機優先。在安檢口把腿排麻了,就知道優先的感受是多麼好。
2、空間環境優越:座位更寬大,且還設立頭等艙候機室。且不論在機上還是機下,都有餐食特殊服務。
3、占用精力的事件:坐飛機的事情都差不多,但是頭等艙的優點是精力不被公眾行為占用。比如躺在床上睡覺的感覺。
頭等艙和經濟艙的微觀世界都不一樣,怎麼能說在同一架飛機上呢?最多是大的物理空間雷同。
除了頭等艙和經濟艙的世界差異之外,同樣坐經濟艙的也未必在同一世界:
1)坐前排和坐後排的,不在同一世界;
2)優選靠窗位和優選過道位的,不在同一世界;
3)旁邊坐著摳腳大漢的,和旁邊坐著性感妹子的,不在同一世界。
飛機里的「微觀世界」
微觀世界是人能感受的世界,既不是物理數據那麼上帝視角,也不是精神世界的虛無。
同理,也不要試圖和空姐交流旅程感受,你們不在同一微觀世界。
豪宅和非豪宅
很多地方的市場非豪宅價格都翻倍了,公寓也供不應求,但是豪宅還在滯銷。他們主要敗在了「物理化」思維。
比如成都有2個豪宅xxx公寓和xx名門,前者的亮點是設計,你買他徒弟設計的體恤,都要2000多,何況他親自設計的豪宅,至少300萬起把。後者的亮點是景觀,從窗台看過去,薛濤在望江,你在望江樓,據說窗口的風景都值5000萬。
物理心理都滿足了,為何滯銷了呢?成都沒有這個出價力麼,麓湖不答應了。
從這兩個樓盤提供的「微觀世界」來分析,一切都太明白了。
儘管單價已經是豪宅,但是拔掉裝修設計和窗外的景觀,給業主所提供的「社會時空」,與非豪宅是一樣的。
不僅是這兩個樓盤,也是很多豪宅共同所遇到的巨大bug,通病:
1、不論樓盤檔次高低,公共空間的動線和場景是一樣的。
都是從大門進去,穿過社區道路,到電梯大堂,再到家門。所不同的,是這些公區的物理性有差別,鋪大理石還是仿大理石磚呢?這是個問題。
2、不管戶型有多大,空間邏輯是一樣的。
用我的話說,都叫「集體宿舍」式的豪宅:幾個鋪位,通過過道連著集體看電視和家庭食堂。所不同的,是尺寸大小,或者床鋪配置了衛生間,裝沒裝地暖和中央空調。
3、不管總價多高,業主回家乾的事情是一樣的。
大抵過程是:進小區大門,做飯,洗碗,看電視,洗澡睡覺。這是從80年代延續下的生活流程,直到今天,我不認為房地產產品有進步,至少我們的娛樂已經不靠電視了,而且豪宅的學習空間,我沒有一個能看得上。
據說有個300平豪宅的買家,看完《50度灰》,心想自己家也這麼大,但是找來找去,也不知道哪裡可以裝捆綁樁。
頭等艙和經濟艙不在同一架飛機上,但是豪宅和非豪宅,卻可能在一套房子裡。
以人的微觀世界,「社會時空」三要素來看,豪宅和非豪宅,只實現了「空間」的大小差異:
(1)豪宅和非豪宅,空間尺度和規劃指標,肯定是不一樣的。但是戶型邏輯是一樣的,110平米是3房,180平米也是3房。
(2)豪宅和非豪宅的業主生活,時間劃分是一樣的。如果你按照樣板間去生活,肯定是晚上回家,做飯、洗碗和看電視,再睡覺。
(3)豪宅和非豪宅的業主生活,耗費精力的事件是一樣的。都是吃飯洗澡和睡覺,連性生活過出點花樣都做不到。
豪宅的產品:場所
以前我說:每個樓盤都是不同的城市。若干人笑著告訴我,很多樓盤都用同一套圖紙,至少戶型圖紙都差不多。
但是我如果這麼說:每間餐廳都是不同的美食體驗,城市每個空間,都是不同的場所;應該就沒人反對了。
這不是裝修設計,這是場所設計
房地產出現產品經理,應該做什麼?
創造場所!
過去,我們創造的只是戶型圖。100平米3張床;200平米,還是3張床,300平米,依然3張床。
為啥房地產過去創造的只是戶型圖,而不是場所呢?因為我們都默認為這是「家」,「家」是客戶城市場所生活中的一個場所而已:就比如咖啡廳是個場所,去喝杯咖啡;理髮店是個場所,去剪個頭髮,每天各種場所累加起來,就是今天的生活體驗;那麼家這個場所,就是團聚和睡覺的地方。
這不是裝修設計,這是場所設計
看似沒問題,但是去咖啡廳、理髮店、購物中心、書店這些場所,無論時間和頻率,都沒有「家」重要。
所以,家應該是若干場所的集合體,豪宅和非豪宅的差異,應該是場所多少的差異。
場所多的,就是豪宅;非豪宅,場所少。
從場所創造來看:
1)40平的客廳和15平的客廳,都擺一套沙發和一個電視。是產品思維不健康的。
2)陽台創造下午的場所,儘管超過1.8米的算全面積;
3)雙衣帽架創造儲藏,雙書房才是創造生活的智慧;
4)圓桌創造三代,條桌創造交流。
5)躺椅創造睡眠,而床上睡著了什麼都不知道。
以上只是簡單的列舉一些例子。別指望我能拿一個我們定位的項目來舉例,資訊沒有成本,但是知識肯定有門檻。
結語
高地價已經不可逆,因為房地產的產業鏈發生了變革。作為土地控制方,政府已經非常不滿意開發商賺走太多土地紅利,今後,開發商只可能賺產品的錢。
所以,土地+圖紙賺錢的年代結束;市場/營銷/規劃部門,應該轉型產品經理,將來開發商能做的事情,就是「創造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