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過高的期望,是傷孩子最深的毒藥

2019-10-19     爸媽精讀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成長的軌跡,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長,才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作者:當歸尾(爸媽精讀主筆)

前幾天,看到了一則令人痛心的消息!年僅9歲的小藝因父母對她的期望過高,患上了兒童障礙症,屬於抑鬱症的一種。

實在有點難以想像,小小年紀的孩子竟患上了抑鬱症。

據了解,小藝的父母從小對她的期待就很高,他們將全部的心血都傾注在她的身上,希望她能夠出人頭地,為家庭爭光。背負著沉重包袱的小藝,只能通過努力學習來報答父母對她的愛。

在父母的高期望下,小藝變得自尊心很強,凡事都喜歡爭強好勝。當她沒能達到父母的要求時,她就會陷入深深的自責中:認為自己對不起父母的付出,不配擁有父母的愛。

在如此高壓的環境中長大,孩子怎麼可能身心健康?

精神科主治醫生張瑾稱:兒童和青少年患有精神情緒障礙的比例逐漸增高,絕大多數都是因為父母給孩子的壓力過大造成的。

伍綺詩說:「父母越是關心你,對你的期望就越高,他們的關心就像雪一樣不斷落在你身上,最終把你壓垮。」

父母的高期望,是孩子不能承受之重,活在父母高期望下的孩子,註定不會快樂。

父母過高的期望

是傷孩子最深的毒藥

電視劇《我的真朋友》中,有一幕牽動了無數父母的心。

有一個孩子,叫做艾文,患上了輕度焦慮症。艾文的爸爸、媽媽得知自己的孩子患病後,震驚不已:孩子怎麼就患上了這種病。

其實,這一切都源於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過高。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為了讓孩子長大後能有所出息,艾文的父母全方面、無死角培養他。除了幼兒園的課程以外,各式各樣的輔導班幾乎占據了艾文所有的時間。

為了達到爸爸媽媽的預期,他就連課間十分鐘都在努力學習英語。

要知道,他還是一個不到五歲的孩子啊。承載太多期望的艾文,就這樣一點一點被父母給的壓力所吞噬。

他變得越來越內向和敏感,也不和其他小朋友玩,總是一個人蜷縮在角落裡,不言不語。甚至有的時候他還會突然變得很暴躁,伸手去推其他的小朋友。

當他沒能達到父母的要求時,他就開始不停地責怪自己:「爸爸媽媽,我對不起你們,我讓你們失望了。」看到這裡,我的眼眶早已泛淚……

五歲正是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年紀,本應該盡情玩耍、享受生活,艾文卻因為父母的期望,過早的失去了童年,活在痛苦之中。父母帶有期望的愛,是傷孩子最深的毒藥。

竇文濤曾在《圓桌派》說過這樣一段話:很多父母,希望孩子這個產品、自己最寶貴的這個產品,如我所願。

父母把自己當作製造機器人的那個造物者,我製造了他,那麼他按照我設定的程序,完成了目標,我人生得以圓滿。

父母們與其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不如還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許他一世燦爛。

父母帶有期望的愛

是窒息的感覺

《武林外傳》中有一集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佟湘玉是一個非常稱職的嫂子,可就小貝的教育上,未免顯得有點太功利了。

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得知小貝的同學都在學習棋琴書畫,看著別人小小年紀就有那麼大的成就,她整個人都不淡定了,表現的十分焦慮。

於是,她不顧小貝的意願,同時讓她學習圍棋、吹簫、寫毛筆字、畫畫等興趣班,並稱這才是真正的四位一體。

對於一個小孩子而言,這樣的做法未免有些太苛刻了。

被繁重課業壓的喘不過氣的小貝,歇斯底里到:「我不學了,我什麼都不學了,你們出去出去。」

面對小貝的苦苦哀求,佟湘玉沒有心軟,一副恨鐵不成鋼的語氣:「人生的起跑線,你已經落後了,再不抓緊,這輩子你就完啦。」

一旁的大嘴真相了:這樣學習就跟狗熊掰棒子一樣,掰一個,扔一個,掰一個,扔一個,到最後啥都沒落下。

的確,讓孩子學習特長,應該以尊重孩子的意願為前提,而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虛榮心,讓孩子淪為父母進行攀比的工具。

正如畫畫先生說的那樣:「讓孩子學東西可以,但首先要搞清楚為什麼要學,為了興趣、為了陶冶情操,那值得鼓勵。如果為了虛榮,為了和人家比,那還不如不學呢。」

父母帶有期望的愛,是窒息的感覺。

父母的期望就像一場永遠看不到終點的馬拉松,孩子無論怎麼奔跑,父母都不可能滿足。

真正懂得為孩子著想的父母,會放手讓孩子在自己的賽道上盡情奔跑。

父母愛孩子的方式

藏著孩子的未來

精神科主治醫生張瑾呼籲:父母應該降低對孩子的期待,順應這個孩子的發展規律,去挖掘這個孩子的能量,讓孩子變成自己想變成的樣子,而不是變成父母期待他變成的樣子。

當父母們學會理解、接納、欣賞孩子時,你會發現,每一個孩子都會讓你充滿驚喜。

1、對孩子的期望要符合孩子的成長規律

還記得那個父母都是985名校出來的高材生的故事嗎?兩人都是智商超高的學霸。

本以為繼承了優良基因的小威,也將是妥妥的學霸一枚。可是萬萬沒想到,小威的學習很不好,屬於班上吊車尾的。

小威媽話花高價給兒子報輔導班,自己一有時間就會帶這孩子一起學習。孩子的成績也沒見有所提升。

後來,媽媽放下焦慮,重新思考:我兒子雖然數學不行,可10歲的他能燒的一手好菜,這何嘗不是一種能力。

兒童心理學家陳忻說:對兒童的期望、要求,不要超出他的能力,他的發展現狀。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成長的軌跡,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長,才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2、給孩子足夠的信任

傅園慧的爸爸曾在一期節目中分享過這樣一件事,他說:「傅園慧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候,成績跟不上。」

連老師都委婉地說:「你家傅園慧是那種需要幫助的同學。」

傅爸爸知道了,沒有表現出任何焦慮,而是這樣對老師說:我家小孩因為學游泳,耽誤了課程。但我保證,二年級的她一定不比別人差。

當時小小年紀的傅園慧就坐在一張小凳子裡,似懂非懂地聽著老師與爸爸的談話。

她也許不明白這次家訪的意義,但是她感受到了父親的信任。果然,二年級期末考試,傅園慧取得了全班第一的好成績。

心理學有個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即「期望效應」:你對孩子的信任和鼓勵,會創造奇蹟。

父母對孩子的信任,能夠激起孩子的上進心和自信心,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3、懂得欣賞孩子,挖掘孩子的閃光點

熱播劇《小歡喜》里,方一凡學習成績不是特別理想,經常遭到親媽的吐槽。在媽媽眼裡,成績決定了一切。成績不好,其他的一切都是無用的。

媽媽的唯成績論,傷了兒子的心,他說:「我可能智商不如別人,但是我情商比別人高,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我學習不好,但我在別的方面就是比他們要強。」

其實方一凡很優秀,他不僅陽光、開朗,還樂於助人,同學緣極好。

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應當考慮到兒童天性的差異,並且促進獨特的發展,不能也不應使一切人都成為一模一樣的人,並教以一模一樣的東西。」

我們不要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應該學會欣賞孩子,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蔡康永曾講過一句話,至今記憶猶新,他說:

爸爸媽媽對小孩來講最珍貴的是什麼?是給他一個理想的環境,讓他變成他自己,而不是變成我們要他變成的人,這就是我們對他來到這個社會最好的回報。

或許,給孩子營造一個健康快樂的環境,比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更為重要。

​作者簡介:當歸尾,富書專欄作者,斜槓青年一枚,熱愛中藥與文字的妹紙,喜愛兒童文學和天馬行空,想和文字談一輩子的戀愛,用我手寫我心;本文首發爸媽精讀(ID:bmnfrc),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媽,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8Dg520BMH2_cNUgjJv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