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7日訊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鄉村振興已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正是北安市為鄉村振興擘畫的美好藍圖。回眸「十三五」,北安市鄉村振興成果頗豐,且持續升溫,預計2020年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36.5億元。進入「十四五」,迎來新的發展階段,北安市將接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提出到2025年,形成各鄉鎮特色鮮明,產業錯位發展,城鄉產業互動的「一鎮一品」發展格局。
擦亮招牌——打造特色品牌
金杯銀杯,不如百姓口碑。「十三五」期間,北安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全域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示範區建設,認證綠色食品產地40萬畝,打造優勢農產品品牌21個、綠色食品品牌24個、申請綠色食品標識企業9家,創建「我的房前屋後」區域公用品牌。在全省率先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農業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9.8%。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163.5萬畝,建成高標準農田68萬畝,實施水利工程21項,糧食生產實現「五連豐」。建設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場(小區)21個,創建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區1處、健康養殖示範場2處。預計2020年,畜牧業增加值10.4億元,比2015年增加3.94億元。
壯大主體——推進「一村一品」
北安市楊家鄉和平村養雞場2020年8月開工建設,目前,蛋雞存欄量1.05萬隻,雞舍採用全自動化運行管理,只需按動按鈕就可以完成上水、填料、清糞等一系列工作。養雞場收集的雞糞統一售賣給附近農民當肥料,這樣一份投入就有了兩份收益。養雞場採取收益分紅的模式讓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共享產業發展紅利。幾年來,楊家鄉不斷夯實鄉村振興的產業基礎,激發鄉村產業內生動能。通過註冊「北楊農莊」商標,在和平村、模範村建設兩處軟包玉米罐頭加工廠,輻射全鄉七個村玉米種植,帶動庭院經濟。玉米加工廠與和平村養雞場、民義村果蔬烘乾廠、七個村設立的「菜園子」示範田、七個村的竹柳籬,共同形成了「一村一品」產業發展格局,帶動了全鄉七個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種植、勞務經濟,開創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新局面。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近年來,推進「一村一品」成為北安聚焦優勢產業,力促富民興村的抓手。「十三五」期間,北安市新增新型農民組織2000家。不僅數量增多,單個新型農民組織也在發展壯大。北安革命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逐步擴大種植規模,從僅有1200萬元農機32台套,耕種面積3.2萬畝發展到2020年種植大豆11.2萬畝,玉米7萬畝,水稻1.3萬畝,總收入達到了1.6億元,純收入4000萬元。
綠色引領——生態興產業興
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不斷樹立綠色發展理念、養成綠色生活習慣、提高綠色生產技能,才能讓綠色為生產生活賦能。「十三五」期間,北安市「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堅實推進,每年空氣優良天數達標率90%以上。通北污水處理廠建成投產。「三減」面積逐年擴大,2020年化肥、化學農藥和化學除草劑的施用量分別比2015年減少2%、3%和5%。規模養殖場糞污綜合利用率、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均達到國家指標。 「十三五」期間,北安市通過行政推動、市場驅動、龍頭企業帶動、科技服務促動等得力措施,以創建綠色發展示範區為抓手,著力推進農業由增產增效向提質增效變革。僅2020年就建立綠色科技示範園區7個,建設農業綠色生產標準化示範點4個,大豆萬畝高產攻關示範方11萬畝。推進「全環節」農業綠色高質高效發展。推廣高蛋白大豆優質高效栽培技術12項,落實國家、省、市試驗示範項目31項,落實面積3250畝。落實有機肥示範面積2000餘畝。農業示範區已成為農業科技展示陣地,農民田間學校的培訓基地,農業應用新品種、新技術、新的推廣方式的應用基地,農業「三減」試驗基地。
美麗鄉村——改善人居環境
「要讓鄉村富起來,先得讓鄉村美起來。」這是北安市各鄉鎮人的共識。「十三五」期間,該市紮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全市62個行政村全部配齊專職保潔隊伍,建立環境衛生管理長效機制,新建垃圾中轉站3處、農村室內廁所1080座,60個垃圾分揀中心建成並投入使用。按照「五有」目標,全市62個行政村全部得到有效治理。完成264個自然屯村容村貌提升工作,打造美麗鄉村示範村10個、重點村20個。新建、維修農村公路140.5公里,新建、改建橋涵149座(道),完成安保隱患工程129公里,水毀搶險保通工程49處。通北鎮硬化維修道路1.1萬平方米,完成11個小區二次供水、18棟樓房供熱改造,更新供排水、供熱管網18公里;趙光鎮改造供水管網7公里,完成3棟老舊樓體立面改造。文/圖本報記者高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