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我剛剛調解了一個案件,患者拿到了醫療、伙食、營養等一次性經濟補償款。」日前,萊州市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主任王金東在辦公室打開卷宗,講述他經辦的訴前調解案例。而這只是他日常工作中的一個普通案例。
熟悉王金東的人都知道他是個「大忙人」,整天奔波忙碌在矛盾糾紛調解一線,沒有片刻得閒。8年來,他先後調解處理醫療糾紛及其他民事糾紛案件約600餘起,長期以來始終堅持務實的工作作風,積極的創新理念,高度的責任意識,自覺地擔當精神,堅持公開公正、平等自願、尊重訴權的原則,自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把維護醫患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作為人民調解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他用實際行動取得醫患雙方對醫調委的信任,為醫患糾紛調解工作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建立「緩衝地帶」,通過說服、規勸、疏導情緒,消除誤解,運用法律終止紛爭,公平合理化解矛盾,取得顯著成效,調解成功率達95%以上。
愛崗敬業獲得好口碑
由於醫療行業的特殊性,醫療糾紛若得不到及時解決,容易引發群體性事件,甚至造成嚴重的社會影響。這就要求調解員要不斷地學習專業知識和調解技巧,將法律素養貫穿到調解中。對於王金東來說,善於學習,熟練運用醫學和法律知識化解糾紛,為患者解惑釋疑,調解過程法情理交融是他一貫的工作習慣。
「有時候做夢都在勸架。」談起調解工作,王金東認為,醫患糾紛的根源不是醫生和患者的矛盾,而是處理醫患機制的問題。像我國每年有上萬人次車禍,死亡人員數千人,但並未引發社會矛盾的激化,就是最好的證明,因為車禍有一套合理、完善的處理機制。而大力健全和發展相對獨立的醫患調解機構尤為重要和迫切。
為此,他創建了院內調解、人民調解相結合的調解體系,完善醫療糾紛多元化解制度,創新醫療責任定性定責機制,實現醫療糾紛、醫患衝突處置工作由院內轉向院外,保障正常的醫療秩序和醫療環境。多年來,我市未發生在醫療機構拉橫幅、陳屍、燒香燒紙、衝擊醫務人員等醫鬧行為。由醫調委受理受訪新發生醫療糾紛案件,患者和家屬零上訪,傷醫事件零發生,有效處置和化解了多起重大醫療糾紛突發事件,及時處理多起因財產繼承或其他因素而發生的民事糾紛,防止民轉刑案件的發生。對保障社會穩定及社會關係的維護和及時修復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修補醫患關係是他想做的
「醫療糾紛往往是因醫患之間溝通不暢導致的,調解員應該在兩者間搭一座橋,一方面為患者解惑,讓大家理解醫生的工作;另一方面把患者的想法反饋給醫療機構,讓醫療機構更好地服務患者。」王金東說,修補醫患關係,讓醫患關係越來越和諧是他最想做的事,他將繼續搭好這座溝通橋樑。
面對形形色色的醫患家屬,王金東總是以心換心,贏得對方的信任。「呼天搶地的醫患家屬,王主任總會耐著性子,不斷地安慰他們;也有悲痛起來要打人的醫患家屬,王主任總是及時勸阻,為此沒少挨拳頭。跟著他,真能學到不少東西呢。」一位醫生這樣說起王金東的工作。
的確,在醫療糾紛調解方面儘管王金東已經做出口碑,但這份工作不僅得罪人,還經常聽人謾罵,甚至遭人圍攻,對於這些他卻坦然接受,他常說:「這是我的本職工作,本身就是值得的。調解就像是馬拉松,如果因為我的調解,能夠讓醫患雙方得到一個滿意的結果,還是很有成就感的。」
多年來,我市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工作得到群眾滿意、社會認可,被評為煙台市「優秀人民調解委員會」,山東省及上級有關部門對其工作多次給予表揚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