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格鬥彈從翼下飛出,蘇57終於開火了!座艙玻璃有氣泡略顯尷尬

2020-03-27     谷火平

(4架蘇-57編隊飛行)

五代隱身戰鬥機,是當今全球戰鬥機技術的巔峰作品,目前全球只有美國、中國和俄羅斯三個國家能夠獨立研製五代戰鬥機,足見五代機技術水平之高、研發難度之大。而且就美國、中國、俄羅斯三國相比,美國已經研製成功並大規模列裝了F-22和F-35兩款五代戰鬥機,我國也已經列裝殲-20戰鬥機,俄羅斯的蘇-57雖然早在2018年就已經獲得了軍方正式編號,但是其量產工作一直磕磕絆絆,到如今也沒有完全理順。

環球網3月26日轉發了俄羅斯國防部的一段視頻,視頻中4架蘇-57戰鬥機以單機或編隊形式進行飛行表演,充分展示了蘇-57戰鬥機卓越的飛行性能。在飛行表演中,一個鏡頭引發了廣大網友的關注,那就是在視頻中,有一架蘇-35戰鬥機在大角度爬升時突然機翼下火光一閃,一枚飛彈借勢飛出、騰空而去。這一鏡頭引起了網友的廣泛熱議,大部分人認為此彈是從蘇-57的側壁彈倉打出去的,不過也有少部分網友認為,這枚飛彈是使用的外掛架攜帶。

(蘇-57尾噴口)


蘇-57作為俄羅斯目前唯一的五代戰鬥機,自然毫無疑問使用了當前俄羅斯所能提供的大量最新技術,該機的設計總體上而言和中美兩國的隱身戰鬥機相比,顯得比較"業餘",特別是該機筆直的進氣道、無遮擋的發動機葉片、沒有進行過任何修飾的發動機尾噴口等等,都顯示出該機的隱身性能恐怕並不樂觀。俄羅斯的戰鬥機自蘇聯時代開始,就以機動性和格鬥能力見長,而在雷達隱身和電子對抗方面始終不如美式戰鬥機。不過和中美隱身機都不相同的是,俄羅斯的蘇-57戰鬥機僅有機腹彈倉設計,卻沒有側壁式彈倉。

(網友普遍認為蘇-57機翼下的繭包即為隱藏的格鬥彈側彈倉)


F-22和殲-20兩款戰鬥機由於飛機的機體較為寬大,而且採用了有利於隱身的S型進氣道,所以都在進氣道的側壁上設計了專門的側壁彈倉,每個彈倉可以容納1枚格鬥飛彈,這樣機腹的主彈倉就可以完全用來加掛中程空空飛彈,從而大大加強飛機的空戰火力。但是蘇-57的設計和F-22、殲-20都不相同,該機的氣動明顯參考了蘇-27的設計,進氣道側壁很薄,不可能設計側壁彈倉。但是蘇-57在主翼和機身結合部位有一個不明繭包。以往有人說這個繭包是蘇-57獨有的飛彈艙,可以用來裝填1枚格鬥飛彈,也有人認為這個繭包就是機翼動作筒或者電子設備的艙室,和武器掛載無關。

(這架蘇-57爬升過程和發射格鬥彈的過程中間有鏡頭切換,突然出現的格鬥彈到底是哪來的還不好說)

從俄羅斯國防部公布的視頻中可以看到,確實有一枚不明型號的飛彈從蘇-57機翼下射出,整個鏡頭顯示的是一架蘇-57飛機低空飛過機場上空,然後大仰角拉起,隨後一枚白色飛彈從機翼下射出。從視頻中可以明顯看到蘇-57在低空通場的時候機翼下沒有飛彈掛載,所以最大的可能就是飛彈裝在其機翼根部的繭包中。但是如果足夠細心就會發現,從蘇-57大仰角爬升開始,到該機發射飛彈之間,曾經有一次鏡頭切換,在鏡頭切換後有一個白點在機翼下出現。所以現在確實還不好說這枚飛彈到底是從繭包外形的飛彈艙發射出來,還是原本就外掛在蘇-57機翼下,而是利用鏡頭切換混淆視線。

(蘇-57座艙玻璃上的氣泡)

繭包的問題目前無法定論,但是蘇-57飛機的另外一個問題卻讓人大跌眼鏡——細心的網友在飛機的飛行視頻中發現,蘇-57的座艙蓋上居然存在氣泡,而且就筆者觀察來看,並非是類似於貼膜沒貼好而暴露出來的簡單氣泡,而是座艙加工中存在工藝缺陷,導致座艙蓋成型時就已經存在氣泡。目前蘇-57已經生產了至少12架(其中有1架因發動機火災而燒毀),而我們最多一次可以看到7架飛機編隊飛行,而且經過多年的磨合測試,該機的性能已經基本定型,具備投產能力。但是今年以來第一架量產型蘇-57在試飛中墜毀,而且連俄羅斯國防部發布的視頻中都可以看到蘇-57的座艙蓋遍布氣泡,該機的生產製造工藝由此可見一斑。

(航展上的蘇-57機腹下內置彈艙的大縫子清晰可見,製造工藝堪憂)

從這個角度上說,儘管俄羅斯上下對蘇-57寄予厚望,並且已經下達了76架的大訂單,但是從種種細節上不難看出,由於俄羅斯如今經濟的持續衰退,工業技術和加工水平也嚴重下滑,蘇-57戰鬥機能否真正扛起俄羅斯防空的重任,並且和F-22比肩,目前看來還是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2d7G3EBrZ4kL1ViGH9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