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碎杯子弄壞玩具」,孩子不停犯錯的背後,是不斷成長的好奇心

2019-06-28     胖墩兒奶爸

文|胖墩兒奶爸(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小宇是我們家長圈中公認動手能力特彆強的孩子,小小年紀看看圖紙就能擺出複雜的樂高,或者將很複雜的變形金剛來回變換,讓人不可思議。於是都去小宇媽媽那裡「取經」。

「你們只看到了小宇做成功了這麼多東西,背後你們都沒看到弄壞我們家多少東西呢!他的動手能力真的是在犯了很多錯誤的情況下養成的。」小宇媽媽捂著嘴笑著說。

  • 「三歲的時候突然不知道哪冒出的念頭,到廚房拿了一隻碗就摔地上了,嚇我們一跳,我讓他別動,給他拿了一雙鞋子穿上,給他拿了一個小掃帚,我和他一起收拾了碗的碎片。
  • 碗碎了他也很害怕,我也沒有批評他,只是問了原因,他說他就是想看看碗是不是真的能碎,真是又好氣又好笑。後來我告訴他了,瓷器都非常易碎,還有玻璃製品也都是易碎的。
  • 後來他對這些東西的使用上就變得很小心了。從此以後一發不可收拾,家裡的小玩意被他鼓搗個遍,後來在大一點就開始拆,但前提是在拆什麼東西之前一定要告訴爸爸媽媽才行。」

好奇心是每一個小孩子的天性,因為小孩子各方面的能力發展不足,知識水平也受到一定限制,所以對於整個世界他們無時無刻不充滿這好奇心。甚至有的小朋友為了探索和實驗,還做出過很多讓家長們哭笑不得的「錯誤」。所以,很多父母會心力交瘁的一邊教育,一邊還要收拾孩子們的「爛攤子」。

孩子犯的錯誤一般有兩種:一種是需要父母糾正的,一種是孩子自己能糾正的

孩子好奇的一些不安全的行為,或者不安全因素,這些是在孩子的認知範疇所不能理解的,一旦不小心就很容易發生意外,對於這類錯誤大人一定要及時發現及時制止,必要時要予以嚴厲的警告來引起孩子的重視,

比如:

小孩子好奇電是怎麼來的,電視機是怎麼一插插座電就能看;
為什麼火能加熱能做飯;
想看看房頂上有什麼就爬高……

還有一些涉及到道德層面的行為,小孩通過對周圍人的行為模仿或自己的一些思維模式的使然,作出一些在成年人看來是錯誤的行為,

比如:

故意用力動手打人;
看到喜歡的東西無論是誰的都要據為己有;
行為上自私不懂分享不懂關心……

對於這些行為,父母要及時對孩子進行教導和糾正,告訴孩子這種事情引起的後果。

在學校或一些公共場合里要求的規則和行為規範,在父母或老師一再提醒的情況下,孩子孩子有意而為之,甚至沒有絲毫悔意,

比如:

在圖書館大聲吵嚷影響他人看書;
不喜歡排隊喜歡插隊,
上課喜歡交頭接耳的說話影響其他同學學習……

這時作為父母就要通過管教讓孩子樹立起規則意識。

但是有一些錯誤完全是因為孩子的的好奇心使然,而且這些好奇心驅使的行為在年齡小的孩子身上時有發生,父母不要因此大驚小怪,

比如:

拆玩具;像前文小宇那樣摔碗;把家裡的小電器化整為零;下雨後踩水玩弄得一身泥水……

哪一個不是讓父母頭疼呢?這些行為發生後父母不要緊張也不要批評,讓孩子自己收拾「爛攤子」,並告訴孩子一些必要的常識,然後孩子下一次就注意這種行為的發生。

有一些錯誤是因為孩子好的動機,孩子已經具備了思考能力卻因為孩子的行為能力不足造成的錯誤。

比如:

孩子想給爸爸倒杯水卻不小心杯子弄打了,想幫媽媽洗碗卻把碗打碎了,想幫奶奶掃地卻幫了「倒忙」……

這些都是孩子出於好心而「犯的錯」。這種情況下父母要先表揚孩子的動機,然後再引導孩子的行為能力,孩子再以後的行為中就能避免這樣的「錯誤」了。

有些時候,孩子的錯誤可能源於好奇心,這類錯誤能讓孩子更快的成長

愛因斯坦曾說:「我們思想的發展,在某種意義上常常來源於好奇心。」

當嬰兒呱呱墜地的那一科,每一位初為父母的朋友們哪個不是愛意滿滿,內心充斥著幸福和責任。從開始撫養孩子成長的那一刻起,每一位父母心中都是充滿期待的。

而成長的道路總是坎坷的,是在無數的跌倒和爬起中成長起來的,由於父母們的成長經歷使然,所以就不再願意自己的孩子再次經歷一次次的「跌倒」。

很多父母會在孩子的成長中提前制止孩子的一些行為,其實父母的這些擔心往往不是為了「掌控」而是身為父母的擔憂,不想孩子因為一些可以完全避免的錯誤而造成一些「後果」。

可是成長就是成長,沒有犯過錯的孩子,在獨自面對生活和學習,也會畏首畏尾,常常會因為害怕出錯而不敢向前邁出一步。

孩子經歷過摔跤的疼痛,才會主動想著避免去摔跤;
孩子經歷過遲到的難為情,才會主動變得勤快不拖沓;
孩子經歷過忘東忘西的尷尬,才會主動事事想得周全;
孩子經歷過無知造成的後果,才會主動去研究和探索。


​一個犯錯後知錯,並具有自我糾錯能力的孩子,才更有獨立性和自律性

小錯經常犯,才能避免犯大錯。所以聰明的父母,要學著並試著放手讓孩子去「試錯」,放手才是鍛鍊孩子的機會,既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鍛鍊了孩子能力。家長成長的經驗只是家長的,是不屬於孩子的,只有孩子親身經歷的才是孩子自己的!

因為「好奇心」導致的錯誤,家長要這樣做

父母先要冷靜並問明緣由

倩倩雖然是一個女孩子,也是一個好奇心很重的女孩子。倩倩的爺爺最近退休了,沒什麼事就從花市買回了好幾盆花來養,倩倩馬上對這些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事沒事的就圍著花看,媽媽怕倩倩把花碰壞了,總是提醒倩倩離花遠一點。

可是有一天,爺爺就去書房打電話的功夫,出來就發現所有的花都和花盆分家了,可心疼了,媽媽知道後給倩倩一頓教訓,畢竟花沒有孫女珍貴,爺爺還是護著倩倩不讓媽媽批評。

爸爸下班回家後,心平氣和的與倩倩交談後才知道緣由,

因為倩倩在幼兒園學到了小草小花都是通過根部吸收營養和水分來生長的,倩倩就想知道他們的根部是什麼樣的,是怎麼吸收營養的,所以觀察了好幾天還是決定把根拔出來好好看看。

父母在知道孩子犯錯時,不要先劈頭蓋臉的就批評,一定要先問清緣由,如果孩子的初衷沒有違背原則性的錯誤的話,就要告訴孩子這件事原本應該如何做,客觀的講明道理,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後來,爺爺把花又重新種回了花盆中,還好,花都活過來了。爺爺親自帶著倩倩拿著小花鏟,到樓下去挖野草,讓倩倩仔細觀察植物的生長,倩倩反而更加懂得幫助爺爺照顧花了。

在遵守原則的前提下鼓勵孩子的好奇心

用童童媽媽的話來說就是「就沒見過好奇心這麼強的孩子」,童童對任何新事物都充滿這好奇心,而且還好動,每每遇到新事物他總要馬上先過去觸碰,為此媽媽沒少警告他。

去博物館參觀,他總想著去碰碰這碰碰那,嘴裡還不停的問著為什麼,媽媽總是緊緊的拉著童童的手,生怕他惹禍;
帶他去爬山總喜歡采一些花花草草還有蘑菇,媽媽擔心他被蟲子咬還擔心一些有毒的植物。

總之,童童的好奇心時刻被媽媽管制著。

​童童沒有錯,媽媽的擔心也不是多餘的。很多孩子都有和童童差不多的表現,好奇心驅使著孩子去探索去思考,但是一些未知的事物又常常伴隨著一定的危險存在,如果家長不及時予以告誡很容易產生嚴重的後果。

所以家長要將一些危險對孩子做好利弊分析,既要保護和鼓勵孩子的好奇心更要保護孩子的安全。對於孩子第一次不聽大人勸阻而犯錯誤。

  • 父母可以擺事實講道理,可以在網上搜索一些產生後果的圖片,第二次再犯就要對其進行懲罰,短暫地剝奪他最大的興趣愛好,讓孩子引以為戒。

但是不要過於嚴厲,也不要「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這樣不但不會讓孩子為自己的創新思維和探索精神而自豪,反而會覺得自己無能,會自暴自棄,放棄原來寶貴的好奇心。

好奇心對孩子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慾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作為父母要正確看待孩子的好奇心並鼓勵孩子的好奇心。對於孩子因好奇心犯的錯誤,家長一定要有一個度的把握,要積極引導扼殺。

但是,對於小孩子來說,好奇心又是一時的,伴隨著衝動性的,想讓孩子對好奇的事物有著堅持探索下去的勇氣,還需要父母們的堅持和幫助,讓孩子的好奇心由隨機性和衝動性變成長久的愛好和興趣。

今日互動:你的孩子經常犯哪些錯誤?你會如何教育他?歡迎評論分享

————————

在育兒生活中,有任何關於育兒的問題胖墩兒奶爸都願意為您出招,旨在為寶寶的生長提供一臂之力。

我是胖墩兒奶爸,一位願意分享自己育兒知識的奶爸。也歡迎各位爸爸,媽媽們進行點贊,轉發及評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2AtkmwBvvf6VcSZWvD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