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自己爭取公平與正義
不久前,海外主流媒體高聲向一位華人道歉的新聞引眾人納罕。究竟發生了什麼,令各大外媒網站齊齊刷出罕見標題: Apology to Mr Richard (ZuWen)Yuan ?
英國老牌報刊《Daily Mail》以及美國著名媒體《紐約時報》均表示,這是他們第一次向華人道歉。
此話聽上去有五分誠懇,也有五分傲慢。
因為這聲「對不起」,不足以吸干外媒對於華人荒誕報道的水分。但我們之所以選擇重視這第一句「對不起」,甚至為此跨洋召開加澳線上論壇活動,便是為了獲得經驗與反思,冀帶領海外華人群體更有力地對西方抹黑言論說不。 所謂寧鳴而生,正是這個道理。
溫哥華時間9月24日(今天)晚7點,由加拿大華人聯合總會主辦,加拿大樂活網獨家媒體支持的 「澳大利亞華人反抹黑行動的啟示」論壇活動在ZOOM線上平台展開。
今日參與論壇的嘉賓包括:成功「逼」主流媒體道歉的澳大利亞華商、澳中企業家俱樂部主席、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校友導師袁祖文(ZuWenYuan)先生;澳中商業峰會主席楊東東先生;BC省省長華裔顧問、加拿大華人聯合總會會長牛華先生;加拿大BC省註冊律師、加拿大百人會理事錢路先生;1029企業俱樂部執行主席顧軍剛先生;本次加澳華人連線論壇活動發起人、新趨勢地產公司經紀Amy Zhang女士,以及自由寫作者辛上邪博士。主持人則有幸請到加拿大百人理事會研究部主任張康清先生擔任。
首先,袁祖文先生以極其清晰的邏輯思維,為我們梳理了事件的來龍去脈,同時在論壇活動結尾給出誠懇建議,包括充分調用法律手段以及媒體資源等,內容值得澳大利亞、加拿大乃至全球華人反覆思考與學習。
袁祖文先生
今年疫情暴發後的4月8日,一架由袁祖文、鄺遠平、楊東東等澳大利亞僑領成立的澳中慈善總會,以及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所共同包下的商務航班,首次由解封的武漢飛赴雪梨,欲助澳大利亞度過疫情艱難時刻。疫情暴發之初,他們也曾多次獻出愛心,無償從雪梨輸送物資至武漢。然而, 正是這艘飛機令袁祖文先生數月來深陷輿論漩渦。
袁祖文先生介紹稱,飛機上滿載著珍貴的抗疫物資,還有三文魚、牛羊肉、成人奶粉等補充營養的物品。起先,袁祖文先生想低調處理,以免海內外媒體誤讀。
誰知5月1日, 澳媒7號台「7 News」就率先在未曾了解實情的前提下,大肆採用新聞碎片,主觀臆斷的言論和極富歧視色彩的標題報道了這起事件,於是一艘帶有「現金、新冠病毒、嬰兒奶粉(暗指中國人=奸商)」的惡意標題黨新聞就出現了,文內不時穿插中國人在澳大利亞搶購奶粉的照片。
令人更為憤懣的是,整個報道過程中,事件主人公袁祖文先生或澳中慈善協會只是在那篇英文報道截稿前的一小時內才接到7News媒體的採訪電話,羅列11條指控,袁先生在一小時內直接書面明確回復所有11條指控都不正確的情況下,他們為什麼不能待核實清楚後再發布,而是一意孤行地發出這種聳人聽聞,毫無道德感的新聞呢?還有,袁先生與澳大利亞現任總理以及其他政要的多張合影與這條新聞有一毛錢關係嗎?
新聞在海外病毒式傳播,Daily Mail、《紐約時報》等主流媒體相繼渲染報道,將袁祖文先生塑造成打著慈善幌子發國難財、囤積居奇的華人奸商,試圖進一步激起本地人士對華人群體的厭惡情緒。報道上述內容的網站還包括NEWS.com.au、Sound Health、印度英文媒體等。更令人痛心的是,一些澳大利亞、美國和其他國家華人媒體也趁機「蹭起熱點」。
很明顯,這種無中生有的言論對袁祖文先生及其家庭造成前所未有的傷害,令當時一腔熱血辦好事的人寒心,更讓促進中澳友好交流的華人團體遭受嚴重挫折。
面對缺乏事實的汙衊性、帶節奏報道,澳中慈善協會沒有像過往很多被抹黑的機構和華人一樣隱忍,而是 堅決支持袁祖文先生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將澳媒這一惡意造謠的行為訴諸法院。
袁祖文先生從抹黑文章開始冒頭的那天起,就聘請了經驗異常豐富的律師,並指導收集證據、起草文件,將「7 News」、Daily Mail等媒體一一告上法庭,同時附帶巨額民事賠償以捍衛自身的合法權益。
袁祖文先生表示, 唯有到達三個條件:刪稿、道歉、賠償,否則絕不同意和解。
委託律師啟動訴訟程序一個多月後,澳媒7號台首先頂不住壓力,與袁祖文先生的律師聯繫庭外和解作出賠償,並在媒體版面上向袁祖文先生公開道歉。
沒多久,Daily Mail澳大利亞版又在周末版頭版顯著位置向袁祖文主席公開道歉, 這不僅是袁祖文先生個人勝利,更是澳大利亞華人社區的又一次重大勝利。
這一勝利極大鼓舞了海外移民,在自身利益受到損失時,勇敢地挺身而出,捍衛自身的正當權益,與抹黑和造謠者鬥爭到底。
但袁祖文先生又表示, 如今海外被汙衊造謠的華人及企業不計其數(類似上圖),他們的沉默給了媒體可乘之機,令他們逐漸喪失新聞道德的基本底線。
這些問題引發了加拿大等華人群體的擔憂。對此,今日參與線上論壇活動討論的嘉賓也逐一發表了深刻看法。
加拿大華人聯合總會會長牛華先生表示,之所以支持這次論壇活動, 一是因為天下華人本就是一家;二是因為加澳兩國的司法體系、意識形態、生存環境乃至華裔人口占比都非常相似;三是因為加拿大華人這次疫情期間也給武漢運送了無數物資,而且BC省省報還一度用「China Virus」這種歧視性標題大做文章,遭到本地華人的聯名抵制,最終無奈撤下版面。上述原因,令他覺得加拿大華人極有必要為袁祖文先生的行動背書。
牛華先生
同時,他總結袁祖文先生訴訟成功的原因:
1、態度明確,捍衛自己的權利;
2、準備了充足的法律訴訟資金;
3、袁先生本人思維條理清晰,有知識點和理論依據,充分了解西方媒體的行為漏洞,同時與澳大利亞頂級的律師團體合作良好。
牛華先生希望加拿大華人能吸取袁先生這次的智慧與經驗,加強加拿大與澳大利亞華人群體的交流,凝聚全球華人的團結精神。
而溫哥華1029企業俱樂部執行主席顧軍剛先生,也是歧視性報道的受害者之一,他曾多次被Globe And Mail等西方媒體抹黑報道,並承受不少負面影響。
顧軍剛先生
顧軍剛先生 謙虛地表示,自己今日是帶著請教的態度來聆聽這次論壇,希望學習袁先生與西方法院和媒體打交道的方法,盡力避免今後遭受不公平報道,捍衛自己的權利與尊嚴,懂得以當地規則來更好地經商及生活。
澳中商業峰會主席楊東東先生則談到,西方媒體抹黑華人的現象在各國都存在。他稱讚袁先生的勇氣,畢竟所謂「神秘班機」的報道給袁先生親友及合伙人造成了情感、經濟等多方面的嚴重損失,但袁先生最終仍鼓起勇氣不惜變賣家產籌集資金,只為有足夠底氣打贏這場官司,為自己,為家人,也為海外華人爭來一口氣,這一點是非常值得欽佩的!
楊東東先生
楊東東先生表示,自己至少被西方媒體抹黑不下五次,就在上月他再度被澳大利亞報道汙衊。這一次,他下定決心再也不忍了!堅決依靠法律途徑,為自己換來遲到的公正。
他相信袁先生之所以能成功,還源於他深入西方群體社會,請到了熟知澳大利亞政府運作的頂級律師,因此他建議加拿大華人打官司時,可以多請專業的西人律師,畢竟他們對該國的運作體系更為熟稔。但他同時建議五眼聯盟國家的華人群體,最好不要大規模聚集活動,而應以個人形式提出訴求,以免受到不利影響。
稍後,楊東東先生解釋稱,自己剛剛對於選擇律師的表述不太準確,原意是建議以專業能力來篩選。同時再次提醒大家接受公眾採訪時,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能短時間內保持緘默和理智也是很好的。
加拿大BC省註冊律師錢路先生深深肯定了袁先生這次以法律途徑換來道歉的行動。不過他說道, 律師不應只考慮膚色,而應以專業角度 衡量 。他認為,加拿大不僅「抹黑」現象突出,「抹紅」現象更為厲害,對於這類現象,錢路先生近日提出了訴訟,可惜在加拿大運作得不理想,而且訴訟資金很快就用盡了,所以他很欣慰澳大利亞能獲得本次訴訟勝利,同時也給自己帶來了繼續打官司的鼓舞,以及在加拿大訴諸法律的反思。
錢路先生
加拿大本地著名撰稿人辛上邪博士評價袁先生是「硬漢子」,因為她也在本地加入了反對對華人群體抹黑的抗議活動,儘管只是參與了外圍工作,卻也導致體力不支,可見其中需要耗費很大的心力。
她同時表示自己遭遇許多來自華社內部的阻力,反映出華人身份認同的阻力。一些人對「Oversea Chinese」這種身份表示牴觸,認為自己是加拿大人而忽視自己的華裔身份。一些人則認為自己是移民,遭受歧視是「正常現象」。辛博士表示,本地華人在看待自身態度上十分分裂甚至消極,如果一直這樣,華社仍將難以融入海外主流文化體系。
辛上邪女士
現在加拿大第二波大流行開始了,若我們不教育自己的小孩正確看待華裔身份問題,當他們在學校受歧視時又該怎麼說呢?說自己不是華人嗎?辛博士說,「我們都知道一個人如果不能和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那他的人生可能不會十分安寧。同樣,一個華人如果不能與自己的原生文化、與自己的祖籍國和解,那他的內心也不可能真正的安心和幸福。華人重視教育,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了是雄鷹。可是只懂得低頭刨食的雞,養不出雄鷹。我們如果不要詩與遠方,只要眼前的苟且,那麼得到的只有『苟活』。」
諸位嘉賓發表完言論後,袁先生做出了最後陳詞。他表示此次論壇收穫頗多,並解釋自己篩選律師時經過了嚴格的分析,但絕對是以專業能力取長而不是以族裔來辨別,希望大家找律師時也仔細比對,只找最好的,這次黎巴嫩裔與英裔澳大利亞律師的合作團隊就比較成功。
袁祖文先生
同時他也提醒大家,在接受各類媒體採訪時要注意,不要隨便發言,要把握分寸。在接受主流媒體採訪時,儘量要求對方以書面方式採訪,這樣出錯的可能性會大大降低。此外,他一直在個人自媒體上更新信息,令關注者時刻了解事件進展。
最後,他表示家人的支持很重要,因為打官司需要巨額財產支持。而在打官司時,有的律師說把握大,有的說把握較小。 於是他讓每個律師陳述理由,將自己有把握和沒把握的細節表達出來,這樣更有利於他判斷最適合勝訴的人,保證萬無一失。如果資金沒有那麼充分,加拿大華人也可以嘗試眾籌。
另外,他補充稱媒體 的道歉板塊再小,也是一次巨大的進步。因為他第一次收到的道歉頁面只是一個「豆腐塊」大小,但第二次Daily Mail就用了頭版頭條向他表示歉意。如今,另外兩家中文媒體也決定向他道歉,他覺得自己收穫很大。
袁先生講話結束後,一位熱心讀者舉手發言。她是來自清華大學華人研究學院的邢菁華女士,她表示今天思考良多。對於訴訟成本高昂這一問題,她分享了自己更多元的方法,包括:網上請願,政府交涉,網絡媒體等等。
邢菁華女士
例如,法國曾製作一個寫實性紀錄片,陳述亞裔群體遭受的歧視,結果點擊率超過2000萬,一夜間受到極大關注。可見華人群體主動發聲,呈現真相是非常重要的,多元網絡平台是非常好的途徑。
論壇進入尾聲,袁先生主動致謝,他向曾經幫助了他的人表示深深的感謝,也對今天參與論壇的嘉賓表示祝福。希望加澳華人繼續保持友好交流!
牛華先生代表主辦方表示,今日談話內容非常深刻,期待下一次活動的展開。但他還強調,除了英文媒體的抹黑報道外,一些中文媒體也在這類事件中上演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他稱: 「所謂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媒體應講究道德良心客觀公正,才能得到世人的認可。」
[加拿大樂活網lahoo.ca-北美報告]報道整場論壇活動感受頗多:隨著中國的崛起,相比十年、二十年前,「中國」這個符號更頻繁地出現在外國人的視線里。這種悄然變化的頻率,讓因地理距離遙遠而未能更多了解中國的西方社會,生出一絲惴惴不安的情緒。
這種 不安側面激發西方媒體的怠惰,令他們不願主動地求索新聞實事的真相,開始一系列以偏概全的報道,這些煽風點火的內容進一步加深西方對華人群體的刻板印象 。
外媒看來,將一些荒謬且又恰好觸碰西人敏感點的事件,套入西方固有價值體系中洋洋洒洒地進行批判報道後,便能快速形成一篇帶有流量的「華人特色」報道。此舉完全是對華人的詆毀,華人毫無理由忍氣吞聲下去。
與此同時, 中西方媒體都存在「讀者市場」驅動「碎片報道」的現象,這是劣幣驅逐良幣的典型,今日新媒體時代尤甚。面對這種情況,受影響者唯有運用有效的法律武器,才能重新將「價值與物質」投放在天平兩端,為自己爭取來公平與正義。
所以結尾,我們須給袁祖文先生及澳中慈善總會豎起大拇指!希望今後能有更多華人群體在遭遇不公與抹黑時,決然站出來對做出不實報道的媒體說一句: 如果道歉都掩飾不了你的傲慢,我將尋求法律途徑抗爭到底。作為媒體, 加拿大樂活網-北美報告也望時刻督促自己,保持求真的熱情,秉持客觀的態度,追求向善的明天。
作者:兮兮
/欽佩 今天,全加拿大都被這位華人女孩感動
這裡是廣告哦~
版權聲明:【除原創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圖片、視頻及音樂屬於原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或會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內容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繫,或作者名稱及原始出處標註錯誤等情況,非惡意侵犯原權利人相關權益,敬請相關權利人諒解並與我們聯繫及時處理,共同維護良好的網絡創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