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眾議院日前通過所謂「台灣盟邦國際保障及強化倡議法案」,簡稱「台北法案」,島內政客對此紛紛表示感謝與歡迎,更有人解讀為重大突破。
台灣《旺報》10日發表社評文章指出,每當美國國會通過所謂「友台」法案,民進黨當局總是迫不及待表示感謝歡迎,暴露民進黨已經孤注一擲,完全押寶美國,這不符合台灣利益,也無益台海穩定和平。
「台北法案」內容最主要在於穩定台灣與所謂「友邦國」的「外交」關係,眾所眾知,台灣目前已經僅剩15個所謂「邦交國」,「台北法案」說,美國對這些「邦交國」可採取「獎懲」行動,以影響他們「對台灣的立場」。然而,在蔡英文當局已經與7個「友邦斷交」後,這已是亡羊補牢,意義不大。
另一方面,美國、澳大利亞與台灣近2年已多次公開合作,維護台灣與南太平洋地區幾個「邦交國」的關係,但仍無法扭轉大勢。
至於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協助台灣以「觀察員」身份參與國際組織,這是美國政府一貫立場,「台北法案」的反而暴露出民進黨執政後,台灣的國際參與更加邊緣化。在馬英九當局時期,台灣就以觀察員身份出席世界衛生大會(WHA)及國際民航組織(ICAO)大會,當時美國也沒有任何法案。「台北法案」充其量效果只是恢復到民進黨執政前的狀況,毫無突破可言。
雖然如此,我們仍然能從「台北法案」看到民進黨當局不惜一切想以美國為後盾,切割、甚至脫鉤與中國大陸的關係,但這是不可能及危險的想法。以美國而言,特朗普普政府顯然想以台灣作為對抗中國大陸的籌碼,但其對台政策不會脫離中美關係,民進黨企盼的特朗普檢討中國政策只是一場夢幻。
前海基會副董事長馬紹章的新書《大崩潰》就對中美及台灣的三角關係趨勢做了客觀、嚴峻的預判:中美實力差距日漸縮小,台灣實力差距則日漸擴大,所謂「中美台戰略三角」必然走向崩潰,這是它的宿命。「親美反中「為民進黨吸取了許多選票,但如果民進黨當局沉溺其中,只能一步步走向大崩潰的危局。(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