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曾經還有一個稱呼:武成王,為什麼最終被取消呢?

2019-09-25     知常容

演員黃渤在9月23日配合宣傳「封神電影角色官宣」發了一條信息,那裡面提到姜子牙的很多稱呼,姜子牙, 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也稱呂尚,別號飛熊。被稱「太公望」,俗稱太公。被周文王封為「太師」(武官名)被尊稱為「師尚父」,然後提出一個問題:我該叫啥?

姜子牙還有一個稱呼沒有被黃渤提到,那就是「武成王」。很多人一聽到武成王三個字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武成王不是黃飛虎嗎?因為《封神演義》中說的很清楚。黃家在商朝地位顯赫,妹妹是西宮娘娘,黃飛虎被封為鎮國武成王。怎麼又變成姜子牙的稱呼了呢?

這個還要從唐朝說起。本來姜子牙在民間也是有祭祀的,有太公廟。開元十九年,也就是公元731年,這一年的三月,唐玄宗突然下了一個命令。

初令兩京諸州各置太公廟,以張良配饗,選古名將,以備十哲——《資治通鑑.唐紀·唐紀二十九》

待遇與孔子的待遇是一樣的。孔子在唐太宗時期被立為先聖,當時還有一個先聖是周公被李世民廢棄了。唐玄宗在開元二十七年將孔子封為文宣王。

將姜子牙與孔子等同,這讓很多人不爽,編寫《資治通鑑》的司馬光特意寫了一大段評語,其中還留下這麼一句話:

自生民以來,未有如孔子者,豈太公得與之抗衡哉!——《資治通鑑.唐紀·唐紀二十九》

發了一大牢騷之後,他最後來了一句總結:

乃復誣引以偶十哲之目,為後世學者之師;使太公有神,必羞與之同食矣!——《資治通鑑.唐紀·唐紀二十九》

沒辦法,誰讓孔子的徒子徒孫握有話語權呢。但是唐玄宗是聽不到這句話的,既然孔子當文宣王了,那麼姜子牙怎麼也得混一個王。

唐玄宗的兒子李亨也就是唐肅宗,他在760年的時候封姜子牙為武成王。

己卯,赦天下,改元。追諡太公望為武成王,選歷代名將為亞聖、十哲——《資治通鑑·唐紀·唐紀三十七》

其實仔細分析一下,也不難猜出這對父子的用意。唐玄宗在開元年間重用文人,但是在天寶年間開始就偏向重用武人,比如安祿山,哥舒翰等武將,理由是這幫人是寒族,知識淺,頭腦簡單,根基無,方便控制,當然最終造成了安史之亂。

唐肅宗為什麼將姜子牙的地位再提高呢,因為安史之亂平定需要武將,重武輕文是後來藩鎮割據尾大不掉的原因。到了宋朝就掉了個,來了個重文輕武。

雖然宋朝重文輕武,但是姜子牙的地位沒有下降,依然占據武廟中心的位置。宋真宗在1008年泰山封禪大典之後將孔子的稱號文宣王前面加了兩個字:玄聖。連孔子的父親和母親都被追封為魯國公和魯國夫人。姜子牙也得到了兩個字:昭烈

又追封齊太公曰昭烈武成王,令青州立廟——《續資治通鑑·宋紀·宋紀二十七》

昭烈這個稱號還在一個人身上出現過,那就是漢昭烈帝劉備。

這裡有一個小插曲,據說宋太祖對配享成員表示不滿,配享成員中有秦國名將白起。

以杖指白起曰:「起殺已降,不武之甚,何為受享於此——《續資治通鑑·宋紀·宋紀三》

秦國名將白起殺降指著是白起坑殺了長平一戰中四十萬趙軍,趙軍的指揮官趙括留下了一個成語:紙上談兵。

皇帝開了一個先例,自然臣下也敢提出看法了,南朝梁名將王僧辯也被移出去了,理由是不善終,王僧辯擁立蕭淵明為帝後,被陳霸先以陰謀篡逆罪誅殺。

在此之後,人員都有變化,但是姜子牙武聖的地位始終沒有動搖,直到明朝,姜子牙的地位發生了變化。

朱元璋平定天下之時,姜子牙還是武聖,坐在武聖廟中,享受他們的祭拜。在洪武二十年七月,也就是1387年,當時的禮部問朱元璋是不是現在也和以前一樣的規格對待姜子牙。朱元璋在此之前弄了一個歷代帝王大集合的帝王廟,進行祭祀,周武王也是其中。

朱元璋說了這麼一句話:

上曰:『太公,周之臣,若以王把之,則與周天子並矣,加之非號,必不享也。——《日知錄.卷十七》

這段話是明末清初的傑出的思想家顧炎武引用《太祖實錄》中的話,記載在他的作品《日知錄》中。

姜子牙是王,周武王也是王,這樣很容易將君臣關係弄混了,這是朱元璋將姜子牙從武聖位置上拿下來的理由。從此之後,武聖位置上不再坐著姜子牙,但是姜子牙還是可以得到配享,作為周武王的臣子站在帝王廟中。

姜子牙在剛剛享受以孔子的規格相待的唐朝,有人也曾提出過異議,這個人就是李紓,他曾經提出說對姜子牙的規格太高了。

伏以太公即周之太師,張良即漢 之少傅,聖朝列於祀典,已極褒崇;今屈禮於至尊,施敬於臣佐,理或過當,神何 敢歆——《舊唐書.列傳·卷八十七》

但是當時皇帝是什麼意見呢?

帝德廣運,乃武乃文,文化武功,皇王之二柄,祀禮 教敬,國章孔明——《舊唐書.列傳·卷八十七》

文化武功兩手都要抓。

結語:

春秋戰國時期的人才都是全才,能文能武,比如孔子,雖然是儒生,但並非手無縛雞之力。唐朝也是這樣,李白是詩人,是文人,他同樣是仗劍走天涯。但是從宋朝開始,文武基本上已經分家了,文人就真象後世印象中的文人形象,手無縛雞之力。武人就真像武人,只是粗通文墨的現象越來越多了。文武兼備的人才越來越少了。

同時形成一種特殊的現象,那就是文人的硬氣,比如文天祥的寧死不降,方孝孺被誅十族也不妥協。文人可以帶兵作戰,文人可以替代武將已經成了常見之事,再加上歷朝歷代的文人對姜子牙享有與孔子同等待遇都有非議,前面提到的司馬光,李紓等就是一個例子。

他們希望就孔子一人能夠享有這種尊榮,素王只有一個。這些觀點對朱元璋取消姜子牙的武聖的地位都是有影響的。如果說的更直白一點,這就是宋朝對武人壓制思潮的延續,用文人替代武人,皇帝也是很樂觀其成。

不過後來武聖位置坐上另一個人,那就是關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Yw57am0BJleJMoPMR4s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