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了爆了!
說的是新一季《中餐廳》——
肉叔看得要尷尬爆了!!
雖然第三季首播當晚,它就喜提了熱搜一位。
官博還特地做了海報,慶賀收視開門紅。
但實際上,這檔過去以「畫風輕鬆」「適合恰飯」聞名的慢綜藝。
已經搖身一變,全力跑偏。
以一集之力,開創了國內首檔 尬 綜藝先河。
中餐廳3
China Restaurant Season 3
1有多尬?
這得從已經累積了6.2億閱讀的熱搜一位講起。
第三季的《中餐廳》,把館子開到了義大利的著名電影小鎮,陶爾米納。
這些經典電影都曾在這個小鎮取景
常駐嘉賓就是海報上那五位,黃曉明、秦海璐、王俊凱、楊紫和素人林述巍。
一看這陣容,誰也想不到。
開場就炸熱搜的人,會是現在並無大熱作品的秦海璐。
一出道,她就靠和陳果合作的《榴槤飄飄》,把金像金馬都拿了個遍。
過硬的專業能力,養成了這位姐姐爽辣的脾性。
以往的訪談里,就有不少她懟導演的快人快語。
會不會拍啊 什麼玩意兒啊拍的這是
這回拍「綜藝首秀」,她也沒怎麼收著。
跟別的嘉賓有矛盾,就直接在鏡頭前抱怨。
這才被抓住了話柄,懟上熱搜。
在評價她對不對之前,我們要先來介紹下另一位當事人:
做了26年飯的國家級中式烹調高級技師,林述巍。
這位林大廚,是個完完全全的素人。
不習慣攝像機,也不大會跟藝人互相捧哏逗笑。
最擅長的,就是做逼格滿滿的高級料理。
倒個酸奶,手勢都不一樣
因此,他對廚房和做菜,有一股特別執著的堅持。
像第一天的晚飯,他就給了所有人一個「驚喜」。
白天的時候,大家呼哧呼哧地搬完幾十件行李,下午還又開會又出門的。
被西西里的太陽曬得飢腸轆轆。
到了晚飯飯點,拿著這麼多食材。
大廚在廚房折騰了起碼1個多小時,還整了擺盤。
最後端出來的,有且僅有,這個——
青檸·酸沁·比利時·啤梨。
……
前綴再多再花俏,也改變不了「這就是個梨!」的事實。
在意識到這個並不是餐前甜品,而是他們的晚飯+夜宵之後。
在場藝人的表情管理都受到了新的挑戰。
猛虎下山式飢餓.jpg
當然,這也不是故意刁難。
滿桌子都是永遠在減肥的大明星,要怎麼兼顧營養和好吃,他也很頭疼。
只是,從這裡你就可以看出:
這位林大廚,在追求料理上有一股不會向任何人妥協的執拗。
這就註定了,他早晚要跟管錢的秦海璐對上。
畢竟一個理想主義得很,凡菜要盡臻盡美。
一個現實主義為主,優先考慮餐廳的周轉流暢。
他們倆啊,早晚有一架得吵。
2
尬?尬就對了
但如果只是做事風格不合,那也不至於上熱搜。
在這個隱患上重重推了一把的,是腦迴路大到飛出宇宙的節目組。
下面,請聽題。
這季嘉賓的任務,有兩個:
1. 21天內達到20000歐營業額
2. 在陶爾米納留下一份中餐菜單
笑不出來.jpg
現有條件:國家級主廚一位,普通藝人若干,基本食材少許,啟動資金為……
零。
請問——
他們的生路在哪裡??
在一個從沒有過中餐廳的地方開店,還要求一下子做到當地頂流的日銷,再留下一份可以傳承的中式菜單……(也不知道留給誰)
要求這麼苛刻了,還不給半毛錢現金,連代步車都不配油……
這個設置,真的現實嗎?
肉叔不好下定論,只知道,這就把黃曉明給愁得硬生生逼出了一個「Good idea」:
我們回到原始,以物易物。
記住這四個字。
就是這四個字的展開,讓肉叔尬得想自挖雙目、就地脫髮。
就是這個神發散,配上林大廚的高標要求+黃老闆的大方和善。
把不到2個小時的節目,硬是拍出了兩年的窒息分量。
其中最令人忍不住「嘶惹——」的,莫過於他們發現了一家高級餐廳後,說要換些海鮮……
一開始看著這店的裝潢,大家就有點猶豫。
雖然之前「以物易物」在雜貨鋪和飲料攤成功了兩回。
但在人民廣場搞跳蚤市場,和在全聚德以物換鴨,是兩個概念。
一個兩個臉皮薄的,都在暗示想走。
想著海鮮,黃老闆心一橫,跟服務生說完要見經理,就大步先走了進去。
眼見店長這麼自然,剩下的人都有點懵。
臉皮薄的楊紫,拖著一輛買菜小紅車,想說留在外邊看東西。
但她和王俊凱兩個,長相佳、英文好,一路以來就是負責翻譯和溝通的主力,哪能讓你跑?
璐姐三言兩語一鼓勵,兩個小年輕就被趕鴨子上架。
幸虧,進去之後,黃老闆還是很夠意思的。
自己操著磕磕絆絆的英文,硬著頭皮跟美女經理提出:
要拿「中國禮物」換「海鮮」。(原詞真的是gift……)
實時彈幕輸出王俊凱再次說出我的心聲
經理也不知道聽沒聽懂,反正說了句「等我一哈」就跑進了店裡。
召喚出了本期的真正主角:
光頭老闆。
然後,整個節目就迎來了新一輪的窒息尬潮……
一方在拚命說明,我們拿來了禮物,還沒帶錢,所以想拿東西換海鮮。
另一方在嘗試理解,這群中國人老跟我介紹這個盒子是啥意思?
(這段對話我不忍心打出來,你們自己看叭)
就在我窘迫得恨不得往螢幕里塞錢的當口。
光老闆也坐不住了,迅速地站起告退,留下一地尷尬。
這樣下去不是辦法。
為了趕緊離開這個空氣凝固之地,嘉賓團又想出了一個新的「Good idea」——
實在不行我們換點錢好了
用眼睛罵人.jpg
……
最後,半賣半送下,他們成功換到了200歐元。
到此為止,肉叔已經不忍再往下看……
窮啊,果然是照妖鏡。
這個令人掩面的「粽子換錢」……
我覺著,已經不是單純的尷尬了。
這就是沒考慮實際的「強買強賣」。
在一個從沒有過中餐館,對我國美食毫無接觸,全然陌生的地方。
他們走進一家順眼的餐廳,就要把一些真空包裝里的綠色硬皮塊狀物賣給人家……
還恨不得跟人從屈原講起,強行輸出「文化特色」……
這種光靠嘴說,還沒說流暢的花把式,能打動多少人?
最後他們能賣成,是老闆突然看中了禮盒,還是帶了點打發的意味?
肉叔想多兩秒,都要臉紅。
林大廚和黃老闆的問題,乃至於整個節目的問題。
就在這——
一心想著要給人留下美好印象,卻忘了自己手上根本沒這條件。
再說直白點,就是眼高手低。
像廣為流傳的秦海璐甩臉語錄:
我再也不想跟林老師出來買菜了
結合前後片段,你完全可以理解。
作為手裡就攥著200不到的財務總管,她看著林大廚挑了一堆花草香料,就嘩啦啦花去近十分之一的焦綠。
再加上放著家裡現成的檸檬不要,非要買幾個特定品種的挑剔……
撇開壓不住的臉色和火氣,秦海璐的言下之意其實很明白:
我們現在還沒開業就負資產,手頭沒現錢。如果不是明天做飯就要用上的,不急在這一時。
再加上這餐館要開二十一天,我們剛來就用「以物易物」把人搞怕了,以後可怎麼搞食材。
坦白講,第二點,肉叔看的時候也想過。
但一群人里,就一個「情商低」的秦海璐,有最後幫大家找補兩句。
孩子們還沒意識到事情的發展方向,在嘻嘻哈哈。
另外兩個大人呢?
一個可能是害怕在攝像機前說話,沒有半句解釋。
每當要尷尬協商「以物換物」就cue別人,還不斷重複:
給錢/我要這個/我要那個/多拿一點
另一個就會老好人地和稀泥,全力滿足他。
……真照這樣發展下去。
離他們集體上街賣藝的那一天,也不遠了。
這個問題,在節目組的要求上也體現得特別明顯。
一方面,追求高逼格輸出本土文化,請國宴大廚,想引情緒共鳴。
另一方面,偏偏是運營節目,設定超高營業額,還不給啟動資金,就是要藝人逐利。
任務設定下,金錢與理想的交鋒,不可避免。
這麼順完,我有點驚恐地發現——
這場「撕」,也許,根本是被預設好的算計。
3敢不敢不尬
如果真是這樣,那不得不說。
第三季《中餐廳》,真的是完完全全誤會了慢綜藝。
回頭看可以發現,這季中餐廳的開門紅模式,跟《花少》的大火方式有點像。(關鍵詞:許晴)
仿佛什麼節目,只要找性格耿直的放一窩,就能坐等收視長虹。
能撕的,的確能火,還逗樂,這不假。
(看《中餐廳》我也的確被逗得嘎嘎直笑)
但。
這是慢綜藝嗎?
或者該問,這是我們一開始愛看的慢綜藝嗎?
百度說,慢綜藝的主要特點,是:
不設置複雜的遊戲環節,也沒有過多的劇本干預,不設定人物的角色性格,而是將嘉賓放置在相對寬鬆的環境下,讓其呈現出最自然的狀態。
所有關鍵詞,都在說不。
慢綜藝的魅力,在肉叔看來——
就在留白。
不用誇張的淚點、笑點、爆點填滿每分每秒。
看名人笨拙地認真生活,本身就很有意思。
圖源:豆瓣鵝組
治癒不靠BGM,而靠自在和放鬆的氛圍慢慢滲透。
好笑也不整綜藝反應,而靠平時總是很專業的藝人,流露出「不專業」的一面。
當這群平時金光閃閃的傢伙,去遭遇一些我們也會遇到的平凡困境——
做飯、算錢、伺候人,再逐個克服。
觀眾就會產生替代滿足感。
同樣是明星開餐廳,肉叔一直在追的《姜食堂》,這兩幕令我印象最深刻。
一次是在第一季的濟州島。
一個小孩被父母帶來用餐,吃到一半,就看見一身休閒的殷志源走近放下飲料,乾脆地離開。
(這位殷大爺,是出道超過20年的韓國元祖偶像)
她目送完這個看起來很普通的大哥哥離開,軟軟地問:媽媽,怎麼沒有藝人呢?
媽媽很溫柔地笑了笑,輕輕地說:
剛才啊,給上可樂雪碧的那個人,就是媽媽曾喜歡的人
還有一次,是正在播出的第三季,7月19那期。
主MC姜虎東,又一次擔心新品味道時,出到大堂問客人反饋。
誰知道一問,就問到喜歡了自己20年的忠粉阿姨。
阿姨沒忍住激動,逮住偶像就開始絮絮叨叨:
我是您20年的粉絲了,因為我生了很長時間的病
看著兩天一夜走下了病床,願望清單之一就是見到虎東
虎東當時回應得還算得體。
回到廚房之後,他就開始崩。
好容易整理完一番情緒,照常工作,切著切著東西。
他就……徹底沒繃住。
1噸的壯漢,哭得跟什麼一樣。
這兩個相遇之所以動人。
都在於某些平淡、清淺的話語背後,蘊藏了很多很多的時間和情感。
通過節目製造的交集,我們才得以窺見一角。
這些人,和這些事,都是無法複製,也不必複製的。
因為情感的碰撞,美味的共鳴,本就沒有國界。
老話說,佳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慢綜藝的魅力,就根植於這些「偶得」。
這偶,是偶然的偶。
沒得人造,只能等。
像黑澤明等陽光從雲層後透出,像侯孝賢等一場落葉到深秋。
自在地收集漫漫時光中,偶爾的華章。
才是慢綜藝的精髓。
但如果是眼下這種奔著收視率去的等法。
那我們可能等一輩子,也等不到一檔綜藝,敢真的慢下來。
編輯:鄧布利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