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中國網小記者
作者 · 尹建莉
朗讀者 · 中國網小記者劉晉宜
被古詩滋養的孩子,得到的不僅僅是詩情和文才,實際上也成為被生活和命運多一份垂青的人。
圓圓很小的時候,我就開始給她讀一些詩歌。我發現她既愛聽,也愛記。
大約她三歲時,我學習電腦打字,每天背「五筆字型」字根口訣。五筆輸入法發明人王永明先生把「字根表」編得像詩一樣節奏明快,琅琅上口。我背的時候圓圓在旁邊聽到了,到晚上關燈我躺在床上背的時候, 有的地方想不起來,她竟然都能提示我。
這些沒有內容的東西,小傢伙隨意聽來,居然記得比我還快,我很驚嘆孩子的記憶力。
中國文字原本就蘊含著藝術美, 周作人先生說,中國漢字具有遊戲性、裝飾性與音樂性的特點。而中國古典詩歌更濃縮了我們母語的精華,以其特有的節奏感、韻律感、美觀性等特質,從古到今始終散發著迷人而高貴的氣質。
我在教圓圓讀詩的過程中,逐漸堅定了一個認識, 即兒童應該大量背誦詩歌,尤其是古詩。
從圓圓四、五歲時,我開始正式教她讀古詩。我們最早用的讀本是一套配有插圖的《幼兒讀古詩》,共六本,大約有一百多首詩,那些詩都很短,一般只有四句。
我經常和她一起朗讀這些古詩,等讀熟了再一起背。這方面並沒有做計劃,做得比較隨意,但因為持續不斷地做,到她6歲上小學前,這些詩基本上都會背了。
近年看過一些資料,有的人反對在孩子小時候教他們讀古詩,認為孩子不理解,只是鸚鵡學舌地記住一些音節,所以提議在孩子小時候應該教他讀兒歌,不要背古詩。我個人不太認同這樣的觀點。
藝術首先需要感知,幼兒學古詩並不重在理解,古詩詞平仄押韻,韻律感非常好,良好的感知自然會慢慢形成「理解」。覺得古典詩詞陌生難懂,這是大人的事,孩子則沒有這種疏離感。
兒歌可以教孩子一些,但在數量和質量上都無法取代古詩。每個人的學習時間都非常有限,我們應該把最好的東西教給孩子。如果家長拿出讀兒歌的輕鬆和愉快來教孩子讀古詩,孩子是感受不到這兩種文字在愉悅感和美感上的差別的。
另外,兒童時期是記憶的黃金時期,這個時候閱讀和背誦的東西,真正會刻進腦子裡,內化為自己的智慧財富。 所以我們更應該珍惜童年時代的背誦,不要讓孩子把時間浪費在一些平庸之作上。以唐宋詩詞為主的古典詩歌,我覺得它值得一個人從小背到老。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作者:尹建莉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年:2009年1月
-作者-
教育專家,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碩士,「尹建莉父母學堂」首席導師。從教多年,現從事家庭教育研究及諮詢工作。作者熟悉學校教育,對家庭教育有精深的研究,並且自己培養了一個十分優秀的女兒。
-朗讀者-
首都師範大學附屬育新學校
中國網小記者 | 劉晉宜
座右銘:人生沒有彩排,
每一天都是現場直播
21天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跟著我們參加「21天打卡」活動,活動期間堅持打卡21天者,都會收到我們送出的小禮物噢!點擊連結了解參與方式~#21天打卡活動#
趙羽涵(實習生) | 編輯
中國網小記者 | 出品
本公眾號轉載的文章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文章版權及插圖屬於原作者。如果在版權上存在爭議,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