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秀追殺慧能:看不起、被摘桃、派人追殺被打臉、承認對方用一生

2020-06-09   作家方曉莉

原標題:神秀追殺慧能:看不起、被摘桃、派人追殺被打臉、承認對方用一生

作者:方曉莉

正文

很早發現,百度百科上面,其實一些知識體系不全,甚至有可能是錯漏的。

當然,如果有人對南懷瑾先生所言,隻言片語,而認為拿來詮釋所有,智慧不到,那肯定也有理解失誤!

但總體來說,在佛學大師一門,南懷瑾先生所言經綸,可以說是最翔實,也最接近真相的。

然後,我看了一下百度百科上面關於「惠能」記載(即:慧能),發現不少與真相有偏頗之處!

或許有人說,人家百度百科都編出來,你怎麼知道人家那是「偏頗」?……這個我怎麼說,慧能方面資料看的多,自然有評論。

至於什麼資料是真,什麼資料是假,這個要看心識,心識是真,便是真,心識是假,便是假……對於資料的甄別,與人悟性有一定問題,但善於辨別真假之人,必定閱覽資料,如果是真的,那就一定感覺得到?……玄乎!對吧?

確實如此,因為這是「依智不依識」!

(南懷瑾先生。)

南懷瑾大師曾經講過,「四不依」,由釋迦牟尼佛傳下,分別是:

一,依經不依論。

其實關於這一點,頭條號這邊有位學者,關於讀書本源論之人,當有曉然,這個「經」指的是經義,往往指的是對事物的理性見解,超然物外,從而形成一種體系,即真理。

而論,一般多是指他人對經義的解讀,如龍樹菩薩《中觀論》,還有《大菩提論。

論是一種衍發,是對經義的解讀,放在今天的話說,就是「讀後感」,但這個讀後感,比一般人層次高些,屬於「專業解讀」,但他闡發性更強。

(未必跟經義一樣,字字真理,它有可能觸類旁通,涉及一些枝葉,而這些枝葉,屬於個人感悟。)

這是區別所在。

所以,好比,這個論,等於你討論人家怎麼寫,為什麼這麼寫,我有什麼看法……所以,依經不依論,經義方面它屬於真理解析,好比數學公式,已經是公認真理。

而論呢,可能是解法,而解法是多種,這叫「論」。

二,依法不依人。

百度資料,已經一些什麼百度問答,說神秀不可能追殺慧能,要麼是手下人做的……實際上,當時神秀礙於顏面,所以讓手下人追殺。

結果這個手下人追殺慧能,被慧能給感化了,一下子頓悟了!

然後,這人就沒有追殺慧能,還將這件事告訴神秀,神秀又氣又急,自己出馬,結果慧能變成一座大石頭,神秀無法,最終只能離去,因為他發現,慧能高出自己太多了。

(當然,坊間還有一種解釋,說神秀派人去追殺慧能,當然,慧能逃難期間,跟獵戶住了15年,但我過去看資料,是說住了三年,畢竟人家獵戶有自己妻子這種,你不可能一直跟他們住,算起來那邊一起住了15年,但現在有些資料,就很恍惚的說是15年。

事實真相如何,也許我需要再次查一查資料,但只是看網上一些資料,這肯定不夠。

因為很多網傳資料,都是「以訛傳訛」,不夠精準。

然後,還有一種說法是,慧能被追殺,然後神秀派去的人,發現慧能變成一座大石頭,然後此人無法,迴轉去報告給神秀,神秀嘆息說,這人已經了得了,你對付不了。

我也對付不了。

這是一種說法。

貌似此次之後,神秀開始安心傳法,那慧能傳的是禪宗法門,俗稱南禪,那神秀便開立北宗,當然有想證明自己並不是不如慧能,但說實話,其實無論名望還是修行,影響力,都不如慧能。

當時慧能與神秀,都是武則天時期,武則天召見慧能,慧能一直不見,而神秀則去見,你都可以看得出,當時神秀忐忑,然後,內心其實十分喜悅,而慧能,內心定然是拒絕武則天,為何拒絕,大概也可以猜想出來,即便武則天尊佛重道,那首著名的開經偈還是她寫的,到現在也沒比這樣更好的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我今見聞得受持。

百年萬劫難遭遇,願解如來真實義。

(《開經偈》,武則天。)

那麼,慧能的心情,當然不是「妒法」,武則天是有大智慧之人,但估計慧能對她做法,內心有一定成見,故意拒絕。

武則天看不出來嗎?

無論是否看的出來,但她重佛,則是一定的。

(資料:百度百科。)

但無論如何,五祖弘忍是將衣缽傳給了慧能,有人說,神秀寫偈(「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染塵埃。」),得到了五祖弘忍重視,還令弟子焚香讀誦,結果弘忍推辭,然後有見解說,這是因為神秀不夠自信。

我覺得固然是不夠自信,也許更多是自負,大概覺得這樣一來,更顯得自己有高義,不僅水平高,還很謙虛。

結果沒想到臨時被人摘了桃,舂米小頭陀,還不識字,讓人寫了偈子在牆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結果五祖弘忍將衣缽傳給慧能,但教他過去,還是密傳,可見,他也知道,神秀性格,之前沒有立刻傳法給他,只是讓焚香讀誦,說明雖有肯定,但內心始終仍有不滿意。

如今看到慧能這棵好苗子,又豈能放過,但畢竟擔心神秀要做什麼,便傳《金剛經》給他,讓他逃出去……

後面慧能成果有了,也終於抵擋了神秀派人過去或者是神秀後來自己也親自過去……但最終追殺沒成功,反而知道對方的確遠甚於自己,是得道高僧!

換句話說,被按地上狠狠摩擦,這顏面。

後來大概他也想通了,所以又有一說:

由此可見,即便神秀走的漸悟道理,但也終於頓悟,到底一個北禪宗師,此時表現出應有氣派,如接受,說不定,後面質疑也多。

所以,依法不依人,五祖弘忍令慧能接受六祖衣缽,這是因為看六祖,慧能不識字,當時作為舂米小頭陀,在其他僧人眼裡,也必定是看不起的。

但,他沒有看對方身份,或者學歷(是否文盲。),入門年限,而去判斷,這個人到底值不值得做禪宗六祖,而是看對方所獲之法,心性,而認為其是「可造之材」。

很多人說,慧能是後面寫了偈語,然後被五祖弘忍,傳法《金剛經》,但其實我更早看過,據說慧能家裡破產之後,日子很苦逼,偶爾在街上聽人說起「金剛經」,聽到「心無所住,而生其心」一下子入定了,其實也就是開悟,然後問人這是誰講的經,有人便說五祖弘忍,他便去投奔了,做了和尚。

後面到了他被五祖弘忍叫去,然後他問起這「心無所住,而生其心」,然後弘忍做了解釋,同時說明,他這只是偶然頓悟,但並未領略真境,然後將《金剛經》一一教授,慧能悟道。

但他悟道此時也不行,也是拿了衣缽之後,開始逃難,期間與獵戶們一起住,「但吃肉邊菜」,也引為美談。

有的人或許奇怪,「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那說不定「本來無豬肉,何必要受戒」不是一個道理嗎?

其實從慧能此舉你可以看出,他心性上佳,悟性很好,但依然水平不夠,此刻也仍然在持戒中。

所以當時之偈語是他偶爾認知,但要將這實相般若,貫徹到一切行為,徹底演化為真佛,還有很長的路。

這有點類似,一些人說的金句,但說金句的人,有這種感悟,但是否任何事情都落到實處,以及成為專業研究生,可以到處講課,這還是有點差別。

悟道與弘道,只在一線間,若這一線還沒超越,實際上也是跟神秀路子一樣,「時時勤拂拭,莫使染塵埃」,總有一天會頓悟。

完全頓悟之後,世間法就無礙了。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他受戒,他認為這是他該守的戒,對普通人來說,吃肉是一種常態,對他來說,不吃肉才是一種常態。

所以這也是他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如果是這樣,那真是妥妥的高僧了!

另外還有第三種「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了義就是已經公認的真理,不了義就是還有分歧,說法不同的,這種叫不了義,它尚且達到真理本源,這叫不了義,因此不能作為真理,去進行評價和判斷。

而了義,往往具備一定的證道水準。

它的實相般若的妥妥的,當然也具備金剛般若,顛撲不破。

(所謂金剛般若,可以是指其他四種般若的內涵與本質,即真理如金剛石一樣堅硬,無法摧毀。)

第四種則是「依智不依識」,人的意識有很多,網上也有很多「識見」,但「識見」未必正確,只有真理,才是唯一,可以作為參考和借鑑的。

當然,此刻也存在一種情況,這個人水平不夠,引用真理,那也會錯誤,引用對的,且具備般若智慧,這叫「有智」,引用錯的,或者即便引用對,但只是一種「偶然」,一種「信」,並且達到證實其本源的能力,那麼這依然是「識」。

佛家八識,無論阿賴耶識還是其他,只有全部轉入真如寶藏,才算根用。

至於八地菩薩不退轉,其實南懷瑾先生(某師兄言。)也早說過,即便到了八地菩薩,也是有可能退轉。

只有修道無漏境界(佛境界。),才不會退轉。(這大概是「繆傳」?……)

(這話是轉述,其實我之前也是以為八地菩薩不退轉,但一位師兄轉述是這樣,而我其實本來認為是八地菩薩不退轉……

對於這個解說,是不是南懷瑾先生所言,大概需要查一下,到底是不是這麼一個情況,我覺得也應該查一下。

或許也是八地菩薩不退轉。)

【我個人認為無漏,應該也可以修。所以應該也是八地菩薩不退轉,更妥當一些。】

那麼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一個人若是矯枉過正,說不定,會被摘桃;

一個人若是嫉賢妒能,這事情也可能流傳;

一個人若是幡然悔悟,則他成為一代宗師,修行的成就也會更高。

那麼,你是哪種?……這三種情況同時出現在神秀身上,而被他嫉妒的慧能,也因此遭遇了人生種種挫折,所以說,成佛之路,頗不容易。

(達摩,一葦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