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全球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已超過100萬人。受疫情影響,全球生產活動無法正常進行,社會整體消費能力下降,人員流動受到極大限制,疫情對全球經濟衝擊不可忽視。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大貨物出口國,海外疫情勢必對出口帶來負面影響。
縱觀疫情發展,國內疫情爆發自1月中下旬開始,對於外貿出口訂單影響已歷時近3個月,1-2月份訂單依然失守,其中1-2月紡織品服裝出口額同比下降20%,隨著海外疫情爆發,此出口數據的下滑或並未達峰值,3月紡服出口額繼續大幅下滑是大機率事件。
為此中國棉花網記者諮詢山東某外貿企業了解到,外銷訂單被臨時取消的虧損在所難免,完成生產的外單已在內銷市場上積極促銷去庫存,還未生產的外單基本都採取了停產減產措施,並不會在此時面臨虧損壓力的情況下去搶占內銷市場,這也意味著紡服的外銷訂單流入內銷市場數量實則有限,姑且認為流入內銷市場的是1-3月已加工未銷售外單。且由於上下游企業間有習慣性的交易模式和熟悉的老客戶訂單,外貿企業在內銷市場上開展銷售並非易事。
內銷企業生產銷售情況亦並不樂觀。河南某紡織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下游在售的產品中,唯獨坯布保持了「金三銀四」的特徵,相比棉紗而言銷售尚可,還有微薄利潤可言。儘管如此,也未能抵擋經濟衝擊之下多數中小企業關停的步伐。據了解,自國內紡織企業復工後,一直面臨著人員無法到位的困擾,加之虧損品種數量眾多,關停減產企業上量,目前保持開工的企業的開機率已經調減,普遍表示對於棉花原料的採購量較往常縮減30-40%。在諮詢上游負責棉花銷售的經紀人後,也證實了這一點,棉花銷售存在近半幅度的縮減。
保守估計,綜合暫關停企業和保持開工但調減生產的紡企,對棉花原料的採購按平均縮減50%計;直至疫情結束,達到縮減50%原料採購量的影響月份按3個月計;根據國家棉花市場監測系統對於2018/19年度棉花消費量798.83萬噸,粗略計算出棉花月均消費為66萬噸。按照以上預估數據,粗略計算得出,疫情期間棉花消費量下降至少在約66*3*(1-50%)=99萬噸以上(此為小編個人預估,僅供參考)。
疫情形勢好轉之日便是棉花消費抬頭之時。當前歐美疫情快速發展,各國陸續進入疫情防控的關鍵期。中國工程院院士、呼吸病學專家鍾南山3月27日接受採訪表示如果可以嚴格實施措施,未來一周歐洲病例將有望達到高峰,4月份全球疫情控制有望見成效。但社會經濟恢復存在延後性,棉花消費量的復甦增長預計將從今年5-6月份開啟,屆時能否恢復至往常年的棉花消費水平還很難說。
來源:中國棉花網;作者:XXX;農產品期貨網轉載本文僅為傳播更多信息為目的,並不表示本網認可文中作者觀點。若轉載文章作者有認為本網有不妥之處,請致電本網010-51289506聯繫,本網將立即與您磋商並解決相關事宜。
(責任編輯:石登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Yo5uUnEBrZ4kL1VisHf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