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昭通市委書記楊亞林:大決戰推動大發展

2019-07-24   水富檢察

來源:雲報集團

昭通,地處雲、貴、川三省結合部的烏蒙山區腹地,是集革命老區、地震災區、散雜居民族地區、生態敏感脆弱地區為一體的深度貧困地區。這裡是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地級市。2018年底未脫貧人口58.83萬人,占全國3.5%、全省的32.5%。



資料圖

全國脫貧看雲南,雲南脫貧看昭通。

今年是昭通脫貧攻堅大決戰之年,是一場昭通的「淮海戰役」。

截至2018年底,昭通已累計減貧125.54萬人,出列貧困村508個、摘帽貧困縣2個,貧困發生率從34.8%下降至12.49%。今年,昭通還將實現7個縣區脫貧摘帽、624個貧困村出列、40.07萬貧困人口脫貧。

昭通如何啃下這塊「硬骨頭」?

7月16日,「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雲南日報報業集團「尋走雲南」系列報道全媒體記者專訪了昭通市委書記楊亞林。



昭通市委書記楊亞林

以脫貧攻堅大決戰,推動昭通跨越式發展。楊亞林用五句話來概括昭通如何謀篇布局,推動落實。

強化雙統領,落實「133」工作思路

「昭通作為全國、全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幾年來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精準脫貧、精準扶貧的思想要求,立足昭通的實際,把脫貧攻堅工作作為統領各項工作的主題主線,全力以赴抓好脫貧攻堅工作。」楊亞林書記用五句話概括了昭通市脫貧攻堅工作的思路。

「第一句話,強化雙統領,落實133。」他解釋說,強化雙統領,是以脫貧攻堅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黨的建設統領各項具體工作的落實,高高舉起脫貧攻堅的大旗,把脫貧攻堅不僅作為昭通最大的政治,更作為昭通最大的民生和機遇。通過把握住這個歷史性的機遇,助推昭通的高質量跨越發展。



雲報客戶端記者:謝毅 攝

133:以人民為中心,以群眾工作為主線,抓住精準、統籌、務實三個關鍵,實現思想、工作、情感三個認同。「這是我們立足昭通實際,提出的一個脫貧攻堅工作思路。」楊亞林說,把群眾工作作為支撐起昭通脫貧攻堅這個參天大樹的主幹,推動各項具體工作落實。通過走實群眾路線,做實群眾工作,自始至終把群眾的宣傳、組織、引導、發動、教育工作貫穿始終。

嚴格過程管控,扣好四粒扣子

楊亞林說,脫貧攻堅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但是最要害的,是四個關鍵的精準。第一,對象精準;第二,措施精準;第三,退出精準;第四,鞏固提升。

他以「精準對象」為例:昭通用四個多月的時間,組織23600多名幹部,以最小的自然村為基本單元,做好精準對象的工作。「全市25856個自然村,我們進行了全覆蓋的摸底大排查,為我們做好整個精準扶貧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雲報客戶端記者:謝毅 攝

立足昭通實際,做好「四篇文章」

易地扶貧搬遷、產業培育、勞動力轉移就業、基礎設施改善,這「四篇文章」是昭通為解決好脫貧當中最突出的問題而確定的四個重點。

首先是易地扶貧搬遷。「昭通的一大特點,就是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楊亞林說,「搬,是解決我們高寒山區、石漠化地區等,生存條件不足以支撐其發展和進步的地區老百姓脫貧最有效的措施。」昭通抓住國家實施易地搬遷的機遇,實施大規模的易地搬遷。從2016年到2019年,4年時間全市實施了8.44萬戶、36.24萬人的易地搬遷。如此大規模的易地搬遷,這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是少有的。



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建設。楊萍 攝

楊亞林透露,今年昭通將完成5.24萬戶,23.06萬人的搬遷,一步進城入鎮,進廠上樓;同步實施了28個集中安置點,上萬人的點就有8個,最大的點有4萬多人。嚴格按照「搬得出,穩得住」的要求,實現「一支撐兩配套」,把易地搬遷作為啃下昭通脫貧攻堅最硬骨頭的鐵齒銅牙。

第二是產業培育,這是昭通最大的難點。昭通提出來了以蘋果、馬鈴薯、竹子、天麻、花椒、特色養殖六大產業為重點,堅持用新理念、新模式、新機制來推動新發展。「通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我們初步實現了『此蘋果非彼蘋果』的轉變,『此馬鈴薯非彼馬鈴薯』的轉變,讓群眾看到了傳統產業提質增效帶來的發展,實實在在的成效。大家可以走進我們的果園、田地,實際去感受。」楊亞林自信地發出了邀請。



產業培育,馬鈴薯是六大重點產業之一。楊茜 攝

第三是勞動力轉移就業。楊亞林用了兩組給他留下很深印象的數據:昭通129萬戶、529萬農村人口中,有305萬勞動力,其中有237萬人有常年外出務工的經歷,占比到77.8%;昭通現在支撐群眾收入的4項收入當中,靠當地的產業培育形成的支撐僅只是18.9%,而超過64%的收入是靠外出務工。因為這個實際,昭通把過去自發的、無序的、沒有保障的外出就業,變成政府有組織、有保障、有全程跟蹤服務的勞動力轉移。「通過這兩年的努力,在東莞、中山、深圳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楊亞林說。

第四是基礎設施的改善,從路、水、電、房,再到教育、衛生,藉助脫貧攻堅的東風,昭通大面積的實施基礎設施改善。特別是聚焦「兩不愁三保障」,今年可以全部實現昭通教育義務均衡達標;鄉村衛生室全部達標;農村危房改造累計實施17.6萬戶;除了行政村通路通客車,昭通還做到了50戶以上的自然村通硬化路。

整合力量,合力攻堅

脫貧攻堅這麼艱巨的任務,昭通短短3年時間要完成113.37萬人脫貧,平均一天一千多人。「如此艱巨的任務,不是單靠哪一方面的力量就能夠完成的。」楊亞林說,在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的強力領導,昭通得到了社會各界全國方方面面的鼎力支持。比如,東西協作方東莞、中山、深圳,還有大量的社會企業,來到昭通鼎力支持,為我們完成任務創造了更有力的條件。



傳統產業提質增效,讓昭通蘋果迎來新發現。楊茜 攝

抓黨建強支撐,鍛造鐵軍攻堅

沒有落後的群眾,只有落後的幹部。幹部動不起來,群眾永遠動不起來。要把群眾工作作為主線貫穿到脫貧攻堅全過程,也要靠幹部支撐。楊亞林說,所以要鍛造烏蒙鐵軍,強化黨的建設,努力實現黨的組織無處不在,無處不發揮作用。「說話有人聽,幹事有人跟,這是我們對黨組織最基本的要求。」他說,轉作風、抓實幹、重實效,把所有的工作、所有的成績,答卷寫在昭通的大地上,反映在群眾的口碑中,這是對每一個幹部最實實在在的要求。走進每一個山村,你看到了什麼變化,聽到了群眾什麼反映?這就是對我們每一個基層黨組織最實實在在的考驗和要求。

目前,昭通已有兩個縣脫貧摘帽,在184.37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已經有125.54萬人脫貧,還剩下58.83萬人。



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建設。楊萍 攝

「今年作為脫貧攻堅大決戰之年,我們還要實現今年7個縣摘帽,624個村出列,40.07萬人脫貧的目標。」

楊亞林說,在省委省政府的強有力領導和各方面的鼎力支持幫助下,昭通有信心、有底氣,保質保量的完成這個目標。同時要實現所有貧困戶「兩不愁三保障」等等硬體指標今年全部達標,為明年的最後一個縣——鎮雄縣的摘帽和全市的鞏固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產業培育,馬鈴薯是六大重點產業之一。楊茜 攝

雲報集團全媒體記者:蔡侯友 楊茜 楊萍/文 段芃/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