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胃,食後脘腹悶脹、宿食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多由飲食不節、酒色所傷,或長期憂思郁怒,使脾胃功能受損,以致氣滯、血瘀、痰凝而成。又稱胃反、翻胃。
病因病機
漢代《金匱要略》記載反胃的臨床特徵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並提出具體證治。唐代王冰在《素問》注文中認為此病的病機是無火,使脾胃無以腐熟水谷。元代《丹溪心法》認為反胃的病機為血虛、氣虛、有熱、有痰。明代《景岳全書》中的補命門火之說,是對此病治療的重要補充。西醫的消化性潰瘍,胃、十二指腸憩室,急、慢性胃炎,胃黏膜脫垂,十二指腸壅滯症,胃腫瘤,胃神經官能症等,凡並發胃幽門部痙攣、水腫、狹窄,引起胃排空障礙,有反胃症狀者,均可參考此病的內容辨證論治。
反胃的發生,主要為脾胃虛寒、胃中積熱、痰濁阻胃或瘀血阻絡等,影響胃氣通降下行,宿食不化而成。
疾病辨治
反胃的辨治,可概括為寒、熱、痰、瘀四類。
1、脾胃虛寒。證見食後脘腹脹滿,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吐後即覺舒適,神疲乏力,面色少華,舌淡、苔薄,脈細緩無力。治宜溫中健脾、和胃降逆。若兼見面色白,四肢清冷,舌淡白,脈沉細,為久吐累及腎陽。治宜益火之源、溫運脾陽。
2、胃中積熱。證見食後脘腹脹滿,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及酸腐稠液,面紅,心煩口渴,便秘尿赤,舌干紅,苔黃厚膩,脈滑數。治宜清胃泄熱。若兼見唇乾口燥,大便乾結,舌紅,脈轉細,為久吐傷津耗氣,氣陰兩虛。治宜益氣生津、降逆止吐。
3、痰濁阻胃。證見經常脘腹脹滿,食後尤甚,上腹或有積塊,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或為痰涎水飲,眩暈,心悸,苔白滑,脈滑數。治宜滌痰化濁、和胃降逆。
4、血瘀內結。證見經常脘腹脹滿,食後尤甚,上腹有積塊,堅硬且推之不移,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食不化,或吐血便血,或上腹脹滿刺痛拒按,舌質暗紅或有瘀點,脈弦澀。治宜活血化瘀、和胃降逆。
我們來看下具體的分型辯證。
脾胃虛寒型
證候表現:食後脘腹脹滿,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吐後則舒,神疲乏力,面色少華,手足不溫,大便溏瀉,舌淡,苔白滑,脈細緩無力
病因病機:脾胃虛寒,飲食不化,停滯胃中,逆而盡吐
治則治法:溫中健脾,降氣和胃
主方:丁香透膈散加減
濕痰停胃型
證候表現:痰多。(注)食不能下,食入反出,痰多。
主方:二陳湯
脾氣虧虛型
證候表現:食不能下,食入反出。
病因病機:氣少。(注)氣少者。
主方:四君子湯
營血虧虛型
證候表現:翻胃,左手脈無力,脈必數而無力
病因病機:血虛
主方:四物湯加童便
氣鬱胸膈型
證候表現:便秘壅遏,食不能下,食入反出。
主方:應利膈,利膈小承參草木,歸藿檳桃麻蜜丸
七情鬱結型
病因病機:由七情鬱結
證候表現:胸脘拒痛,脈必沉澀
主方:七氣湯加味
痰飲阻滯型
病因病機:由痰飲阻滯
證候表現:嘔吐翻胃,脈必結澀
主方:先以來復丹控其痰,再用大半夏湯
氣敗血耗型
病因病機:至脾氣敗,血液耗,胃脘枯槁
證候表現:溺少便秘
主方:補氣健脾丸,參入滋血潤腸丸,或韭汁牛乳飲
反胃起病緩慢,病初多表現為脾胃虛寒或胃中積熱,適當調理,較易治療。如久病形體日漸衰弱,發展為真陰枯竭或真陽衰微之危候,預後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