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後餘生,好好吃飯,你就贏了

2020-02-27     讀者

| 琳小柒

來源:孔子學堂(ID:kzxtdy)

食養人生,當以禮為先。

人生在世,「吃喝」二字。

我們總是將吃飯視為平常之事,一日三餐,油鹽醬醋,最是普通不過。

然而,越是平常之事,透露的信息越不平凡。

楊熹文先生曾說:「一個人對吃的態度,會折射出他對生活的態度。

飯桌上,我們吃飯的樣子不盡相同,但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卻都映射出一個人的修養、品行和對人生的態度。

與生人吃飯,重禮

從小到大,我們參加了無數的飯局,也在飯局上遇到了無數的人。

推杯換盞,禮尚往來間。

餐桌,便成了體現一個人修養禮貌的最好場所。

有的人低頭吃飯,在盤中挑來挑去,不管他人,這種人生活中也是自私的人;

有的人對服務員呼來喚去的,態度猖狂,這種人在生活中也是缺乏教養的人;

有的人吃飯時總喜歡居高臨下,誇誇其談,從不顧及他人感受,這種人生活中也是傲慢的人。

俗話說得好:舉筷之間,先觀其禮。禮廢,則人不可深交。

吃喝無禮,讓人反感,厭惡,使人敬而遠之。

而一個有禮有節之人,會進退有度,禮貌有嘉。

他們不鋪張、不浪費、不過分挑剔食物,懂得照顧他人,也懂得尊重他人。

和他們一起吃飯,會覺得他們彬彬有禮,讓人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用別人喜歡的方式來對待別人,才是一個人最大的禮貌。

吃飯有禮之人,哪怕初次相見,也願意與之成為朋友。

因為他們知道,食養人生,當以禮為先。

與熟人吃飯,重誠

《曾國藩家書》中有這麼一個故事:

曾國藩在安慶鎮壓太平軍時,一位遠親前來投奔。

這位親戚出身貧寒,衣著樸素,言談誠懇,只圖溫飽不求富貴。

曾國藩請他入席吃飯,席間兩人侃侃而談,此人言辭犀利角度精準,曾國藩對他的表現很滿意。

不料席間遠親一個舉動,引得曾國藩心中不悅。

飯後,便叫人送了他一筆盤纏,將其打發了。

眾人不解,曾國藩解釋道:軍中糧食粗劣,這人雖自稱家貧,但在吃飯時,卻將米飯中的秕糠一一挑出,此人心口不一,難當大任。

古語有云:「見一葉而知深秋,窺一斑而知全豹。」

一個人吃飯的細節,直接體現著這個人的背景和人品。

言語可以欺騙,但一個人在餐桌上的行為習慣,是長期養成的結果,這是裝不出來的。

人與人相交,人品第一,其重在誠。

人品好,講究誠信的人,在餐桌上依舊言行一致,他們更容易贏得他人信任。

反之,人品差的人,他們兩面三刀,謊言漫天,讓人躲之不及。

《孟子》說:「敬人者,人恆敬之。」

為人至誠者,心正而身直,一身清白,表里如一。

人與人之間,永遠是相互的。

與其多費心機,不如多些真誠。

以心換心,才是感情長久之道。

與家人吃飯,重情

我們有沒有這樣的經歷:

家人等待著我們吃飯,我們卻因為應酬而無法按時回家陪伴;

家人準備了一桌子飯菜,我們卻因為口味不合,挑挑撿撿;

家人準備了豐盛的飯菜,我們卻依舊擺弄手機,無暇顧及佳肴。

久而久之,不僅飯菜會涼,人心也會涼。

生活里,要多一些熱氣,多一些溫情。

當一家人好好吃飯的次數多了,家裡的溫度也就有了。

《舌尖上的中國》里有一段話:「中國人總喜歡將苦澀藏在心裡,把幸福變成美食,呈現在餐桌之上,同兒女分享。」

餐桌是家人對我們情感的寄託,也是我們擺脫孤獨,滿足牽掛的場所。

外面美食萬千,也抵不過家中素菜一碟;

飯局美酒無數,也抵不過與親人淺飲一二。

周國平說:「無論你多忙,都要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多聚餐,餐桌上一定要有歡聲笑語。」

一邊吃飯,一邊敘說著一日之事,其樂融融。

所有的糟糕與煩惱,也在這一刻煙消雲散。

其實,最好的陪伴,便是陪家人一起好好吃飯。

吃飯,是一場修行

有句話這樣說:「行走時,專心行走;進食時,專心進食。」

吃飯,是窮其一生的修行。

與生人吃飯,禮到則交情漸深;

與熟人吃飯,誠至則人恆信之;

與家人吃飯,情深則幸福永恆。

蔡瀾先生曾講過:「對生命心懷敬畏,對食物心懷感恩,方能以淡定的心態,從容而優雅的走完這一生。」

餘生不長,願我們好好吃飯,將日子活得有滋有味,把未來過得花團錦簇。

然後在歲月的煙火中,練就一顆浸透人間的心。

琳小柒,一個行走在文字上的修行者。願用溫馨的文字,陪你度過每一天。來源:孔子學堂(ID:kzxtdy),在孔子學堂一起品讀經典傳承文化,讓人生充滿正能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Y_ubiXABgx9BqZZIuP7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