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補貼退坡到全面取消補貼,已不足一年時間。
伴隨著競爭加劇,眾多新能源汽車品牌已經開始進入真刀真槍的市場競爭階段。
據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6月份新能源汽車地方補貼取消以來,新能源汽車終端銷售量的下滑就開始彰顯。
僅在7、8月份,新能源汽車銷量降幅就已達到27%和28%。其中,部分新能源車企單一車型月銷量甚至降至個位數。
由於新能源車企終端銷售壓力巨大,為了年內出清庫存,眾多車企開始向經銷商、4S店加壓,而部分經銷商則開始力推「保價」政策。
「保價」的諸多貓膩
所謂「保價」,即維持6月份補貼退坡前的銷售價格,直至今年年底。
目前,為了清庫存、拼銷量,部分車企經銷商開始以「保價」為噱頭,在一些汽車保險和金融貸款服務上大做文章。
近日,有消費者爆料稱,其打算全款購買一台某品牌純電動汽車,銷售人員卻不斷「遊說」他辦理分期購車業務,並表示辦理分期可以多送保養服務。
然而,在其提出全款買車時,卻接連遭遇銷售人員的「冷落」。
這讓他感到十分納悶,明明有足夠的資金可以一次性付款購車,而且銷售員和4S店都能省下很多手續,大家都減少等待機構放款、提車的時間,何樂而不為?
「對於新能源汽車銷售終端而言,賣車利潤低,分期返利顯然是要爭取的。」某新能源車銷售人員表示。
據功夫汽車了解,伴隨著補貼退坡、新能源售車利潤低下,部分銷售人員也只能「勉強」靠金融分期服務、保險業務的提成提高相關收入。
而在「保價」這一極具誘惑的面具之下,除了存在「分期」等金融套路之外,還有附加車損險、自燃險等「車險套路」。
「一般都會嚇唬顧客電池很貴,如果不買車損險,磕磕碰碰很難報險更換電池,而且費用需要顧客自理。」
儘管不少終端宣稱「保價」售車,但大量報險搭配銷售,讓顧客花在車輛保險上的費用很可能是燃油車的1.5倍甚至2倍。
如今,在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利潤降低、銷售下滑後,金融分期、保險業務、增值服務成為銷售端在盈利、生存上的新手段。
不少車主迫於一線城市限牌政策,不得不購買新能源汽車通勤,在「保價」的優惠下其實是在購車過程中任由銷售「宰割」。
而這,或許也正在間接破壞新能源行業的整體口碑。
新能源行業不應「畸形盈利」
在補貼退坡後,伴隨著「雙積分制」的強制落實、伴隨著對合資比例的限制降低,這恰恰代表新能源車的產品走向多樣、市場走向成熟、競爭也更趨於激烈。
在此之際,任何車企或經銷商都不應該為「一時之利」,進而「砸爛」自身品牌甚至於整體行業的口碑。
而這種「畸形」的盈利方式,更將導致新能源市場難以持續發展和擴張。
成本問題,理應由車企通過規模化效應、或調整產品結構、技術創新、或探索新的商業模式的等方式化解補貼退坡帶來的衝擊,畢竟唯有腳踏實地才能持續良性發展。
在新能源汽車補貼全面退出後,車企終將要獨立地應對市場變化,這個過程沒有捷徑可走。
正如《焦點訪談》節目中所說的一樣:「當補貼退坡的時候,創新更要上坡,更注重研發、更注重創新,生產出更好的產品,給用戶更好的體驗,新能源車企才能在產業發展得高速行穩、致遠。
今時今日的增長陣痛,或短期銷量盈利的下滑,都是為了蓄力,能在未來跳得更高。
寫在最後
「保價」套路或許能騙得了一時,卻騙不了消費者一世。
對於車企或者經銷商來說,「畸形」盈利手段並不可取,打動用戶的理應只能是產品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