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網: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伴隨著時間進入九月,中秋、國慶佳節亦不久將至,想來很多朋友都會有安排出遊計劃。所以我思來想去,認為在此時推出一個城市「最美秋季」的風光系列,恰逢其時。
江南地帶業已進入初秋時節。盛夏的酷暑不在,寒冬的凌冽未至,一年中最好的出遊賞景時節,已經全面來臨。作為第一期,自然是要向大家推薦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的江蘇南京。南京歷史悠久,人文厚重,絕美風光數不勝數。而歷經時間考驗,最富盛名的,莫過於「金陵十八景」。
不過關於具體「十八景」的景區組成,坊間有不同的說法。今天我們挑選兩種流傳最廣的版本,分兩篇推文分享給大家。
01
莫愁湖
莫愁湖位於南京秦淮河西。莫愁湖公園是一座有著1500年悠久歷史和豐富人文資源的江南古典名園,為六朝勝跡。公園現有面積為58.36公頃,其中水面為32.36公頃。園內樓、軒、亭、榭錯列有致,堤岸垂柳,水中海棠。勝棋樓、鬱金堂、水榭、抱月樓、曲徑迴廊等掩映在山石松竹、花木綠蔭之中。莫愁湖自古有「江南第一名湖」、「金陵第一名勝」、「金陵四十八景之首」等美譽。
02
雨花台
雨花台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紀念聖地,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國家首批AAAA級旅遊區和百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是一個集教育、旅遊、休閒、娛樂為一體的江蘇省級紀念性風景名勝區。「六朝雨花凝天地神韻,一部青史鑄千秋聖台。」
03
北極閣
南京氣象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南北朝時,北極閣即建有「靈台候樓」,用以觀天測候;明,洪武年間,在此建「觀象台」,又名「欽天台」,既觀氣象又觀天象;清,乾隆皇帝第六次下江南,曾登台遠眺,親筆「曠觀」;民國時期,卓越的氣象、地理學家——竺可楨先生,在此創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氣象研究所。中國近、現代一批頂級氣象學家,如涂長望、趙九章、葉篤正、陶詩言等都曾在此工作、學習過。
04
燕子磯
燕子磯位於南京郊外的直瀆山上,因石峰突兀江上,三面臨空,遠望 若燕子展翅欲飛而得名。直瀆山高40餘米,南連江岸,另三面均被 江水圍繞,地勢十分險要,雄踞于山上的燕子磯是觀賞江景的最佳 去處。登臨磯頭,看滾滾長江,浩浩蕩蕩,一瀉千里,蔚為壯觀。西面南京長江大橋如彩虹橫跨江上,尤其是月夜,皓月當空,江面波光 粼粼,江帆點點。
05
石頭城
石頭城是六朝古都南京的一處六朝時期的著名遺蹟,位於現清涼山一帶。石頭城被稱為石城,廣義上它是如今南京的別稱,狹義上它是指南京老城城西的石頭山石頭城。孫權在石頭山修建了石頭城,用它作為保護東吳京師建業的資本;預備軍事石材,石材基地多建造了烽火台,在軍事上,用來立即發出報警信號。
06
紫金山
紫金山又名鐘山,位於南京市中山門外。主峰海拔448米,周圍約30公里,是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其山勢險峻、蜿蜒如龍,早在三國與漢朝,即負盛名。鐘山周圍名勝古蹟甚多:其山南有紫霞洞,一人泉;山前正中有中山陵;西有梅花山、明孝陵、廖仲愷何香凝墓;東有靈谷公園、鄧演達墓;山北有明代徐達、常遇春、李文忠等陵墓。在六朝時代,山上的廟宇很多,現僅存靈谷寺一處,位於山左。
07
牛首山
牛首山天工造化,自然景色極佳。陽春三月,茂林修竹,桃花爭艷;黃昏時分,暮色蒼茫,雲蒸霞蔚,「牛首煙崗」,令人沉醉。俗話說:「春牛首,秋棲霞」,是春遊的好去處。
08
玄武湖
玄武湖位於南京市東北城牆外,由玄武門和解放門與市區相連。1909年闢為公園。當時稱元武湖公園,還曾稱五洲公園、後湖等。玄武湖湖岸呈菱形,周長約10公里,占地面積437公頃,水面約368公頃。湖內有5個島,把湖面分成四大片,各島之間有橋或堤相通,便於遊覽。湖水深度不超過2米,湖內養魚,並種植荷花,夏秋兩季,水面一片碧綠,粉紅色荷花掩映其中,滿湖清香,景色迷人。玄武湖現為中國僅存的江南皇家園林。
09
朝天宮
朝天宮位於南京市秦淮區朝天宮街道水西門內冶山,是江南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一組古建築群。相傳該處原為吳王夫差所築之冶城,晉建冶城寺,唐改太清宮,五代吳王楊溥於其地建紫極宮。宋大中祥符(1008~1016)間,改名祥符宮,續改天慶觀,元元貞(1295~1296)間,改額玄妙觀,尋升大元興永壽宮。明洪武十七年(1384)重建,易今名。前有三清殿,後有大通明殿,另有飛霞閣、景陽閣等。內有習儀亭,為文武官員演習朝賀禮儀之所。清乾隆二十九(1764),皇太后發帑重修,為金陵道觀之最。
10
清涼山
清涼山,古名石頭山、石首山,踞於南京城西隅,位於南京市廣州路西端。唐以前,長江直逼清涼山西南麓,江水衝擊拍打,形成懸崖峭壁,成為阻北敵南渡的天然屏障。吳大帝孫權在此建立石頭城,作為江防要塞,故此又有石頭城之稱。相傳諸葛亮稱金陵形勢為「鍾阜龍蟠、石頭虎踞」,這隻蹲踞江岸的老虎就指今清涼山。自唐以後,長江西徙,雄風不再。
11
九華山
九華山公園位於南京城東,是鐘山余脈西走入城的第一山丘。北隔明城牆,毗鄰玄武湖,臨湖一側陡峻如削,像一隻傾覆的行船,故而古時稱作覆舟山。九華山地處鬧市,卻恬然幽靜,人稱「城市山林」,曾是皇家園林樂游苑;山中有寺、山頂有塔、山畔有湖、山下有城,有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的「九華丹青」美名。
12
靜海寺
靜海寺坐落在南京市鼓樓區,是《南京條約》的議約地。它作為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曾經飽嘗了歷史的屈辱與辛酸。今天,它一抖身上塵埃,以其獨具的歷史內涵、教育功能和嶄新的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向人們傾訴著昨天、今天和明天。
13
雞鳴寺
雞鳴寺又稱古雞鳴寺,位於雞籠山東麓山阜上,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剎之一。雞鳴寺始建於西晉,清朝康熙年間曾對雞鳴寺進行過兩次大修,並改建了山門。康熙皇帝南巡時,曾登臨寺院,並為這座古剎題書了「古雞鳴寺」大字匾額。七層八面的藥師佛塔,為1990年重新建造,是雞鳴寺歷史上的第五座大佛塔,塔高約44米。
14
靈谷寺
靈谷寺始建於南朝梁天監十三年(514年),是梁武帝為安葬名僧寶訪而建立的寺院。據《高僧傳》卷十記載,寶志出家後師事僧儉,修習禪學,有很深的佛學造詣。傳說在南朝宋太初元年(453年)以後,言行神異,「手足皆鳥爪」,常隨身攜帶古鏡、剪刀尺、扇之類的東西,披髮赤足而行,「時或賦詩,言如讖記」。
15
秦淮河
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搖籃,南京的母親河,歷史上極富盛名。這裡素為「六朝煙月之區,金粉薈萃之所」,更兼十代繁華之地,「衣冠文物,盛於江南;文採風流,甲于海內」,被稱為「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遠在石器時代,流域內就有人類活動。從東水關至西水關的沿河兩岸,東吳以來一直是繁華的商業區的居民地。六朝時成為名門望族聚居之地,商賈雲集,文人薈萃,儒學鼎盛。宋代開始成為江南文化的中心。明清兩代,尤其是明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時期。明末清初,秦淮八艷的事跡更是膾炙人口。金粉樓台,鱗次櫛比;畫舫凌波,槳聲燈影構成一幅如夢如幻的美景奇觀。
16
棲霞山
棲霞山位於南京城東北22公里,又名攝山,南朝時山中建有「棲霞精舍」,因此得名。棲霞山有三峰,主峰三茅峰海拔286米,又名鳳翔峰;東北一山,形若臥龍,名為龍山;西北一山,狀如伏虎,名稱虎山。棲霞山古蹟名勝很多,她的深秋紅葉,特別是2000年發現的「東飛天」石窟,成為蜚聲海內外的旅遊勝地。棲霞山沒有鐘山高峻,但清幽怡靜,風景迷人,名勝古蹟,遍布諸峰,被譽為「金陵第一名秀山」。
17
江寧方山
方山位於江寧區,從遠處望去,方山是一座不太高的平頂山(海拔約208米),遠望如一方印,古稱印山。方山雖不高,但由於位於平原之上,仍不失巍峨挺拔。方山,因像一個巨大的印章又被稱為天印山。它是傳說中南京第一個被人工改造過的山,秦始皇鑿山通淮泄王氣,晉宋時人就認為是在這兒。傳說往往是歷史的影子,方山至少在東吳——六朝的第一個朝代,就被納入「誓把山河重安排」的宏大工程之中。南京被定為一國之都,作為中樞,它需要一個能夠順暢聯結王朝各個部分的交通體系。
18
中山植物園
中山植物園是中國第一座國立植物園,建於1929年,前身是「中山先生紀念植物園」。1954年由中國科學院植物分類研究所華東工作站接管和重建南京中山植物園,隸屬中國科學院,定名為中國科學院南京中山植物園,開始了植物園與植物研究所園、所一體的體制。1970年劃歸江蘇省領導,1993年實行江蘇省與中國科學院的雙重領導。
註:本文圖片綜合取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