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一個毫不起眼的小鎮,竟然隱藏著這麼多故事

2019-11-27     快票出行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的城鎮基本都在急速地擴張,人口和面積都是成倍地增長。

有沒有一些城鎮,幾十年間的變化不大,猶如被時光遺忘的?

當然有的。

廣東大埔縣茶陽鎮,從1526年設置大埔縣開始,直到1961年長達435年的時間裡,一直是大埔的縣城所在地,1961年4月,大埔縣城從茶陽遷至湖寮,作為老縣城的茶陽古鎮,從此進入了時光的膠囊。

58年後,當我們漫步茶陽老街,依然能找到上世紀60年代的影子。

據史料記載,東晉義熙九年(公元413年)茶陽鎮設義招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大埔縣誌》載:「因地取捨,依山築城。」茶陽古鎮,便因其背靠茶山,處於茶山之南處而得名。

茶陽境內天然勝景、文物古蹟頗多,留存有較為完好的騎樓街

但騎樓街嶺南很多地方都有,代表不了茶陽,唯有那座立於大埔中學前「父子進士」牌坊,才是茶陽古鎮輝煌歷史的代表。

封建王朝的牌坊分為御製、恩榮、聖旨、敕建四個等級。其中「父子進士」牌坊屬於「恩榮」牌坊,是由帝王主動提出嘉獎而建。

如果你有機會走進茶陽古鎮,絕對不該錯過這座精美而古樸的「父子進士」牌坊,它是茶陽這座千年古鎮的代表。

「父子進士」牌坊結構嚴謹精緻、造型美觀大方、雕刻工藝精湛,高12.5米,寬4.65米,共為三層檐頂,是不可多得的石雕藝術精品。

2013年,「父子進士」牌坊被列入第七批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牌坊後面就是大埔中學,這也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由茶陽鄉親,國民黨元老、中山大學首任校長鄒魯等人創辦於1904年。

早在1946年,這所學校就是省立中學,經費由省府直撥,學校廣納名師,連閩西、閩南各地學子都接踵而至,當時的大埔籍軍政要員鄒魯、羅卓英、范漢傑、羅明等人均紛紛把自己的子女送至此學習。

大埔中學的學生上下學都要穿過這座「父子進士」牌坊,也是一種激勵吧,牌坊背面四字為「絲綸世美」,古代的聖旨是由絲綸製成,所以「絲綸」成了皇帝聖旨、詔書的代名詞,大意就是流芳百世吧。

「父子進士」牌坊建於明萬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旁邊還有一座清乾隆年間的「天褒節孝」牌坊,旌表當地儒士肖以繼之妻鄔氏。

其實前面還有一座殘存的清「天榮節孝」牌坊,旌表監生宣妻吳氏。所以實際上這裡聚集了三座明清牌坊。

如果你看得仔細一點,會發現牌坊前左右兩側分別有兩塊旗杆夾石,分別寫著「大明父子進士饒」和「大清父子進士饒」,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明嘉靖與萬曆年間,茶陽人饒相和他的長子饒與齡先後進士及第,到了清朝,嘉慶和道光年間,茶陽人饒芝和饒褒甲,則又是另一對父子進士。只是先人已立「父子進士」牌坊,後人不便再立同樣的牌坊,於是在前面加立了一對旗杆夾石。

到了清朝,茶陽饒氏家族文風鼎盛,何止父子進士,雍正至乾隆年間先後中進士的就有饒鳴鎬、饒崇魁、饒鳴陽、饒慶捷四位,其中饒崇魁與兄弟饒泉、饒汀三人一起到潮州府考試補廩,三人同時拔廩中榜,轟動一時,被譽為「三鳳齊鳴」。而明清兩代父子進士加上饒崇魁,又被譽為「五花榮封」,意為五人同為進士。


如今看似有些破敗的茶陽鎮,卻曾經是如此人傑地靈、文風鼎盛之地。

廣東在一千三百年的科舉史上,總共才出過九位狀元,考取功名的比率比中原地方低得多,但在這個小鎮上,屢出父子進士、兄弟同榜,確實可謂光宗耀祖。

時過境遷,大埔縣城已於1961年遷至湖寮鎮,曾經繁華的茶陽顯得有些落寞,只留下一座座歷史建築證明著往日的榮光。

茶陽有粵東地區規模最大的一片騎樓老街

茶陽的騎樓老街包括中山路、高福路、太平路、太華路、萬川路、新馬路、建設路等七條街道。

據1942年《民國大埔縣誌》記載,當時的茶陽老縣城有中小私營店鋪700多間,大多是騎樓,居全縣之首。

如今茶陽老街基本保留完好,古色古香,時光仿佛在這裡凝固。


徜徉在狹窄的老街,古樸的氣息迎面而來。

高低不一、錯落有致的建築,令人仿佛置身於一幅油畫當中。

高高矮矮的瓦房民居中,有一座名叫「 旋廬 」的建築尤為特別,高四層半、氣派非凡。門口有聯「 旋歸田裡,廬結河濱 」 。

屋主是當年孫中山建立的中國同盟會的早期會員、馬來西亞華僑富商何陽生先生,也是中山大學首任校長鄒魯的堂兄弟。

茶陽老街,時光凝固在這裡,歲月的痕跡還停留在1961年以前的那座大埔縣城。

一座沒有美食的古城鎮是沒有靈魂的,茶陽作為千年古鎮,必須要有美食,北門口的肉丸並不是什麼玉盤珍饈,但卻是茶陽遊子心中的鄉愁。

茶陽企油餅流傳至今將近百年,以前茶陽洪水泛濫,遭遇洪水時老百姓煮食不方便,又無其他乾糧可以充飢,於是就有了這種「大水餅」。

客家算盤子是用煮熟的芋頭與粉搓勻做成一粒粒的算盤子樣,一粒入口,珠圓玉潤,口感滑爽。

客家腌面配上一碗肉丸湯,沒吃過的話,別說你來過客家地區。

除了美食,茶陽還是廣東省文化廳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社會文化圖書館司雙雙命名的「民間藝術之鄉」「花環龍之鄉」

花環龍起源於茶陽鎮下馬湖村,200多年前,下馬湖村民為祭祀宗祠,自發組織舞龍活動。

所舞的龍用竹扎紙糊成龍狀,龍頭內插上蠟燭,在村內外巡遊。此後,每年的春祭和元宵,村民們都要舉行舞龍活動。

茶陽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父子進士」牌坊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茶陽是大埔歷史上最長縣治所在地,明清兩代文風鼎盛,人才輩出,直到近代,都還湧現出著名政治家、中山大學首任校長鄒魯,世界著名機電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饒芳權等知名人士。

如果你喜歡古街古鎮,想尋找過往的回憶,不妨也去茶陽古鎮走走看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YRLXr24BMH2_cNUgR0k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