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樓影院」 進入新頁面,點擊右上角「...」 點擊第一欄「設為星標「。記得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有的電影拍出來,沒有任何人想看;有無數人想看的電影,卻沒人敢拍。
今天介紹的這部《親愛的同志》,對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的蘇聯人來說,便屬於後者。
本片在第77屆威尼斯電影節上獲得了評審團特別獎,如今一上線,便登頂豆瓣當周口碑電影第一名。
蘇聯的歷史,被塵封三十年的流血事件,在導演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的春秋筆法下,向我們陰鬱襲來。
01
時值1962年,距離史達林去世還不滿10年,蘇聯全國上下,正面臨著一場嚴峻的考驗。
由於長期對軍事重工業的側重,加上多年的戰爭摧殘,人民的生活水平每況愈下。
赫魯雪夫上台以後,將史達林的神聖地位瞬間顛覆,也開始了一系列明面上的經濟改革,將國家的發展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但由於赫魯雪夫的不少政策在執行層面時常虎頭蛇尾,無法貫徹,所以人們的生活水平非但沒有提高,反而出現了倒退。
1962年6月,食用油、肉類在政府的財政干涉下,價格分別漲了20%和35%,可工人們的工資反而降低了三分之一。連肉都吃不起,日子過不下去的工人們只能罷工,向政府要說法。
6月1日,蘇聯的西南城市新切爾卡斯克的電車廠內,燃起了第一顆火星,局勢一觸即發。
本片故事的女主角柳達,便是該市城市發展委員會的政府官員。她會在清晨憑藉其特權身份獲得稀缺物資,卻又在市政例會上對民眾的疾苦置若罔聞。
當得知工人罷工的消息後,她首先想到的只有一件事:以強硬的手段壓制動亂,嚴懲煽動工人罷工的頭頭。
她本以為,如此工人們便會散去。可事態急轉直下,罷工潮愈演愈烈,工人們拿起石頭砸向領導辦公室,迫使柳達等一眾官員倉皇逃走, 流血衝突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作為官員,傲慢又麻木的柳達是這場動亂的助推器之一;但同時,她也成了受害者。女兒 斯維特卡,是當天遊行群眾中的一員,在混亂中失蹤了。
影片的整個後半段,便是柳達尋找失蹤女兒的過程。而這個過程,也是 柳達信仰崩塌的過程。
曾經她覺得流血再所難免,是實現正義必須要付出的代價;如今,女兒生死未卜,再見無辜之人倒於血泊,柳達心裡只有恐懼。
曾經她覺得面對騷動最好的辦法是壓制,面對不聽話的人就要制裁;如今, 女兒下落不明,她聽到槍聲就覺得害怕。
曾經她是慶功會上最慷慨激昂的發言者,如今,女生不知何處,她只想跪在僻靜的角落,求老天保佑。
巴掌,永遠只有打在自己臉上,才覺得疼。
一天的生死莫測,柳達以為女兒斯維特卡已經罹難,卻突然在自家屋頂上發現了怯生生的女兒。
影片用這樣一場大團圓的結局告訴我們,禍亂中總歸存在不幸中的萬幸嗎?非也,而是一種留有餘味地恐懼。
在斯特維卡參加遊行活動的「原罪」前,在柳達根深蒂固的「效忠」方能抵罪的意識下,這對母女終究在信仰破產之際,舔舐各自無法癒合的傷口。
02
對於1937年出生的導演康查洛夫斯基來說,拍攝這樣一部改編自歷史真實事件的影片,既是對青年時期的國家傷痛進行的招魂儀式,同樣也是他這些年來一以貫之的藝術追求。
很多人可能對康查洛夫斯基並不是非常熟悉,然而提到他的老同學塔可夫斯基(代表作《鄉愁》《鏡子》),及弟弟尼基塔·米哈爾科夫(代表作《烈日灼人》),文藝電影影迷們對他們的作品應該如數家珍。
可大家殊不知的是,康查洛夫斯基乃是老塔前兩部影片《伊萬的童年》、《安德烈·盧布廖夫》的編劇,對宏大歷史背景下個人心路歷程的創作可謂駕輕就熟。他常能以精雕細琢的影像調度,克制簡省的敘事手法將影片錘鍊的極富餘味。
比如本片在影像畫幅上特地選用 了4:3的復古制式,一是為了讓觀眾回到六十年代電影的常規寬高比中,二是為了在視覺上造成侷促感,讓片中所有角色都處於一種被時代擠壓的狀態。
而基於黑白畫面擁有豐富的灰度層次感,康查洛夫斯基在攝影師的輔助下,常常選擇在室外的遠景、大遠景景框中,增加光圈數,用景深效果營造幽暗的視覺外延,使人物常常處於未知的「監視」和「懲戒」,正好呼應了高壓統治下的恐怖氛圍。
和這一豐富細究的影像語言相比,康查洛夫斯基並不追求故事上的多線交叉,而是用一條最直接的線索——尋女,來架構整個流血事件。
在此,以柳達作為切入點而展開的三位家庭成員,實則涵蓋了當時整個民眾心態的基本構成。
柳達的老父親,曾是個哥薩克老兵。在歷史上,哥薩克人乃是驍勇善戰的一個社群,有著東正教的信仰,和蘇聯當局關係膠著,甚至在1920年代被當局高壓統治。這一點,從老父親讀著過去的信件,足以看出。
所以,老父親對待以史達林為代表的蘇聯政府,充滿仇視,感慨道:幸好我是快要死去的人。
但柳達不同,她是個在史達林時代受益的既得利益者。史達林在她心中,宛如神明,所以她才會在家中掛滿史達林的肖像畫,而對赫魯雪夫的執政方式頗多微詞。
和這兩位長輩相比,最小一代的女兒斯維特卡對史達林深惡痛絕,但她卻對將史達林趕下神壇的赫魯雪夫充滿崇拜之情,希望在後者的領導下,蘇聯可以迎來民主制度,以及社會繁榮。
老一代對過往族群的皈依,中年一代對逝去領袖的追憶,新一代對當下執政者的讚賞,三種截然不同的態度,讓這個女官員的家庭在不同意識形態的撕裂下,漸行漸遠。
唯有「尋女」,讓柳達與柳達的老父親再次回歸到人性親情之中。所以,斯維特卡的失蹤和歸來,表面上是因遊行運動所導致,實則是導演對這個家庭進行重新審視和修補。
當親情在生死的邊緣掙扎時,才可能出現另一方發自本能的惻隱心和保護欲。因此柳達才會對著斯維特卡的「假墳」瘋狂哭泣,老父親才會在深夜拿出舊信向柳達袒露過往。
但《親愛的同志》一片的底色終究是悲涼荒謬的。反觀柳達從頭到尾的言行,你會發現她的內心如同其分成三瓣的家庭一樣,充滿矛盾。
面對官職比自己略大的情人,她表達了對時局的懷疑,將民眾苦不堪言的生活現狀歸因於政府的措施不當;可在面對比她社會地位低下的副食店店員時,她又成為政府的忠誠守衛者,對一切質疑言論大加鞭撻呵斥。
可不管是在城市委員會上,還是在上層決策者商討如何處置罷工工人時,柳達都是一副「鐵血懲惡」的嘴臉,巴不得將這些為了討生計的可憐民眾一個個送上斷頭台。
和柳達有著相似矛盾的還有那位克格勃隊長,以及在車中與隊長密談的將軍。克格勃隊長既會如鷹隼一般,對參與過遊行的民眾毫不手軟,卻又會為初次相識的柳達以身犯險;至於那位將軍,更能與遊行民眾共情,感嘆:一切都是被「保密」過的。
這便是康查洛夫斯基的高明之處,他沒有照本宣科,將視角對準那次流血事件中的某個底層民眾,將血腥和憤怒傾瀉到銀幕上,而是另闢蹊徑,聚焦到另一面——執行及參與暴力鎮壓遊行群眾的政府官員、克格勃特工及軍隊士官。
他讓我們看到了這些人並非是無情的草木,而是因為恐懼、自保及權力不斷做出的身份轉化,即在面對上層官員時是一套,面對下層民眾時是另一套。
著名猶太裔哲學家漢娜·阿倫特曾經提出過一種名為「 平庸的罪惡」 的理念,用以指代那些在二戰中,執行屠殺猶太人命令的德軍官員,這些人並非是惡的根源,而只是惡的執行者,是整個邪惡機器中的一個齒輪,他們對自己的罪行毫無知覺。
而《親愛的同志》中的柳達,顯然比「平庸的罪惡」更進一步,她深知自己的罪惡,但卻無法自制,她在潛意識中厭惡自己,卻在自我層面,對這一切罪惡視為理所當然。
柳達是個惡人嗎?或許女兒斯維特卡在銀幕外的不幸遭遇,會讓她幡然醒悟。
1、四小時影像盛宴,前DC宇宙的關門之作
2、 尺度不輸《色戒》,不愧是年度最佳日影!
3、 女神飆戲,除了尺度,還有深度
4、 被封殺的他,依舊是最會拍出軌的導演
點贊、在看、分享,一鍵三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