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說我不上學了,父母反應的時候請避開「」破窗效應「」

2019-07-23   三寶美媽

孩子不想上學,父母一句話就可能惹禍。

前幾天送女兒去上輔導班,碰到一個小男孩,哭著喊著不進門,媽媽先是一番好言好語的安慰,結果無效,孩子還是不肯進去,媽媽生氣了,吼道:「看誰像你這樣折騰,必須去。」結果孩子還是哭,媽媽心軟了,說:「不去就不去吧,休息一天再說吧!」

結果一周過去了,這孩子今天送的時候又故技重施,不過今天是爸爸送的,爸爸比媽媽嚴厲,給了孩子兩巴掌,然後把孩子推進去了,轉身走了。爸爸一走,小男孩一抹眼淚,滿臉委屈的坐位置上去了。

這讓我想到了今年遇到的形形色色的孩子,雖然他們很多都是初中生和高中,只是他們的表現,還有父母的反應和眼前小娃的父母其實幾乎沒有差別的。

前幾天在辦公室,我接待了一個因為學習壓力大而厭學的高中生,他小學,初中一直是班裡的尖子生,高中去了他們哪裡最好的學校。第一年的時候還沒有什麼問題,他還能保持之前的學習態度繼續努力,可是隨著課業越來越吃力,看著別的同學學的輕鬆,他自己非常努力才能獲得一定的成績,逐漸對自己失望了,甚至開始和一些同學一起玩,成績一落千丈,老師找他談話,他覺得沒面子,就不想上學了。

回家之後,父母也是苦口婆心,發現說不動孩子,一著急就說「不上,別上了,反正幹什麼都要活著的。」這孩子真的就不再想去學校了,學校放假,父母讓他去收拾東西,他都不去,死活不想進校門了。

當孩子說「我不想上學了」,這個時候父母的反應非常重要。一不小心我們可能就會掉入陷阱,讓孩子脆弱的心靈更加受傷。

當孩子不想上學時,父母常見反應的危害:

當孩子說不想上學的時候,父母一般都會有這3種反應:

1、苦口婆心,安慰,鼓勵加利誘。

我們的苦口婆心,大道理,孩子往往聽不進去。他們會繼續折騰,以達到自己不去上學的目的為止。就像我在輔導班門口遇到的小男孩媽媽的做法,最後媽媽被折騰的受不了,不願意上就不上直接帶孩子回家了。

利誘對於小孩子來說可能管用,比如我家二寶有些時候鬧情緒說不想去幼兒園了,我會說放學了給你買肯德基,背書包就走。可是對於大孩子來說,尤其是高中生,這些利誘有時候不管用,或者他們想要的恰恰是我們不願意給的。我曾經遇到一男生用不上學逼迫父母給買手機,媽媽同意之後才去上學。

這種方法的壞處是孩子折騰的頻率會越來越高,因為他知道無論我是否願意上學,折騰一下總是有好處的。在這種拉鋸戰中,孩子獲勝次數越多,後面會約難以管理。

2、強迫政策,孩子不情不願

還有一種常見反應就是高壓強迫政策:不去?看我不揍你。這個方法也是對小孩子管用,但是對於初高中生就免了,因為很多時候別說揍孩子了,很多孩子會打父母的。

更何況小孩子不去分析他不願去上的原因,一味的強迫,總有一天他會長大,強迫會不管用,他也會逆反的。

3、父母沒招情緒發泄「不上就不上!」

這類父母一般都經歷了上面的兩階段,大道理講了,孩子也打了,最後孩子還是固執的說:「我不去上學。」父母實在沒有辦法,或者正在氣頭上他們就會說「不上就不上吧!」甚至有些父母會說:「反正你也不好好學,不上不上吧!」

這是最傷孩子的一種反應。當孩子回家說:「媽媽,我不想上學了!」一般都是在學校遇到挫折了,而這句話即可能是情緒發泄的一句話,也可能是當下的一個想法,一旦我們隨著孩子說了,就會讓孩子加深對這句話的印象,導致孩子認為不上也可以,那就不上吧。這是想睡覺有人給送枕頭啊!

心理學中的「破窗效應」其實描述的就是這樣的現象。「破窗效應」是指一幢大樓里如果有一個窗戶被砸破了,那很快這一片窗戶都會被砸破。

不想上學也一樣,當孩子先有這個想法的時候,他不會馬上行動。我們可以把孩子的這個抱怨當做破了一塊窗戶,如果我們待著情緒,或者因為跟孩子折騰多了,不耐煩的說「不上就不上」,這等於我們幫孩子砸破了更多的窗戶。因為破窗效應他會認為反正我就學不好,我就不行,那就不要上了吧!

當孩子說「我不想上學了」,我們如何反應更好?

1、不想上學先找原因,這個時候傾聽很重要

孩子不想上學,總會有原因的,我們需要線找原因,然後才能對症治療。一般孩子不想上學的原因無非是三種:

學習動機過強,導致的學習壓力太大。這種一般都是開始學習比較好,因為思想變動,或者課業增多導致成績下降。但是這類孩子對自己的要求很高,給自己壓力太大,導致越是努力,越是不行。多為考試焦慮症患者,嚴重可發展到厭學。

學習動機過弱,無目標,無壓力,學不會,上課很無聊。這類孩子一般基礎就很差,對於上學覺得很無聊,很痛苦,所以不想上學。

人際關係有問題,產生了厭學。這種多發生在初中和高中,孩子有了自己的思維方式,世界觀開始形成,但是又沒有明確的世界觀,很容易和老師,同學衝突,導致人際關係不好,出現誰也看不上,看誰都有問題,覺得沒有人可以理解自己,因此不想上學。

無論孩子是什麼原因不想上學,我們首先第一步就是傾聽,讓孩子說出自己不想上學的真實原因,傾聽是了解原因的第一步,也是幫助孩子梳理問題的一步,在這一步一定不要著急,而是試著讓孩子說出更多的細節。這樣我們才能給孩子更好的回應。

2、明確原因,理解孩子的情緒很重要。

當知道了原因,這個時候不是講道理或者跟孩子爭辯他想的就不對,我們要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情緒,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說過:「孩子情緒好,才能行為好。」想要解決孩子的問題,我們首先就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在這裡咱們可以用「接納情緒+對孩子的期望+對未來的分析」這個公式。

無論孩子是壓力大厭學,還是學不會覺得上學很無聊,或者是人際關係有問題,孩子內心都有情緒。咱們以那位高中生為例,他是自我要求高,學習壓力大導致的厭學。我們跟他說的時候首先要說:「媽媽知道學習很累,每天早起晚睡的,比媽媽上班還累。努力了卻無法得到好成績,確實挺挫敗的!」

這樣可以讓孩子知道父母理解他,了解他的痛苦,然後我們就可以說自己的期望了:「你辛苦了那麼久,就剩這最後一年了,媽媽希望你能堅持下去。媽媽一直都希望你能上大學,然後走出去看看。」

最後跟孩子分析未來,很多時候孩子不是不知道,只是不夠清楚。當孩子看到更多的東西的時候,也會對他產生一個觸動。「媽媽當時沒有好好學習,初中畢業就上班了,你看現在我們單位,就我還在車間了,那些上了學的,他們有的進入領導崗位,有的自己做了其他事情,可是只有媽媽還在做著幾十年如一日的事情。這真的挺無聊的,媽媽希望你的未來可以多更多的選擇,前幾天我看新聞說當和尚都要求研究生學歷了,未來學歷真的太重要了!」

3、控制自我情緒,避免破窗效應

在跟孩子談論是否上學這件事情的時候,是一個極其需要耐心和平和心態的事情。在這個時候不能說我都跟他說了好多次,他就是不聽,所以不上就不上吧。我們一定要克制自己的情緒不能說出「不上就不上」這樣的話。

記得有個採訪說當年朗朗也對自己父母說過不想練琴,他的父親就站在他的背後強迫他,必須練習,這才有今天的享譽世界的鋼琴家。很多時候孩子需要父母適當的逼迫一下的,但是咱們一定要控制情緒,千萬不要順著他的意思,說什麼不上就不上。那就落日了「破窗效應」的陷阱。

我家大寶學舞蹈,開始很有興趣,最近開始練習下夸,她下不去,不想學了。一讓練習就發脾氣。二寶年齡小,身體軟,一下就下去了,為此我開玩笑說了句:「你不練就不上你上了,讓妹妹上去了。」結果她反倒輕鬆的說「不上就不上。」更不練習了。我真後悔死了,第二天我親自找人道歉說:「媽媽對你太急躁了,情緒不好,才說了那樣的話,其實媽媽看到你一點點的壓腿也挺心疼的,但是我們的課是需要上完的,做了選擇要堅持啊。」好說歹說大寶開始練習,現在總算可以下去了。

很多時候我們松一下孩子就退步很多,如果我們再堅持一下,孩子就能過去那個砍。所以有些時候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去說讓孩子泄氣的話,而是堅持讓孩子去做他該做的事情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