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男孩和周遊君一樣,都有一個關於成為戰鬥英雄的夢想。戰爭的場景,寄託了男人太多的情懷,無論你是一個文弱書生,還是一個彪形大漢,無論你是一個平庸之輩,還是一個人群中佼佼者,你都無法拒絕成為一個戰鬥英雄的誘惑。人們對於戰場的渴望,更多的是馳騁疆場,橫刀立馬的軍人氣概,手彎強弓,胯下駿馬的颯爽英姿。
但是隨著近年來很多和戰爭有關的反思影視劇的大量上映,人們對於戰爭的美好幻想被一一擊碎,在影視劇中,呈現給觀眾的戰爭場面,往往是慘烈的,而關於戰爭的起因,往往被描繪成是無意義的。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人們遠離戰爭的氛圍和年代太久了,我們對於戰爭的理解和認識,更多的是來源於和戰爭有關的藝術作品。以至於現代的和平社會中,逐漸的淡化了戰爭對於文明進步的積極意義。
在2001年的時候,曾上映過一部經典的戰爭類型電影,這部影片由曾經執導過《異形》和《銀翼殺手》的傳奇導演雷德利斯科特執導,這部影片的名字叫《黑鷹墜落》。有很多影迷和電影評論家指出,這部影片更像是一部美軍自我美化的宣傳片,周遊君對這一點不甚贊同。周遊君倒是覺得,與其說這部影片是在美化美軍形象,倒不如說整部影片是在闡述戰爭的必要性和光榮性。
這部影片是根據美軍在索馬利亞執行任務時的一次真實的軍事行動改編的,整部影片幾乎是全景再現了那次軍事行動的全貌,除了影片中個別人物的名字,因為特殊的原因稍作改編之外,影片中人物和細節都忠實於事實經過。
影片開始,就用字幕介紹了此次軍事行動對於結束索馬利亞多年來無序的社會現象的積極意義。觀眾們知道索馬利亞這個名字,更多的是因為這裡盛產海盜,這些年來,索馬利亞每次闖入公眾的視野,幾乎都和海盜有關。除此之外,人們對於索馬利亞的印象就是連年的戰亂和災荒。
如果說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還和資源有關,那對於索馬利亞戰爭而言,美國當時的目的,則要更單純。當時聯合國建立維和部隊,其目的更多的是為了恢復索馬利亞正常的社會秩序,他們希望用戰爭的手段,結束索馬利亞多年來混戰的狀態,讓那裡的人民恢復寧靜的生活。
而在1993年的時候,美軍為了能夠立竿見影的起到這次戰爭的效果,以儘快帶著勝利者的姿態,脫離戰爭的泥沼,他們發動了一場針對索馬利亞最臭名昭著的軍閥艾迪德的斬首行動。而「黑鷹墜落」事件,指的就是在這場軍事行動中,美軍因為情報和現場指揮的失敗,而造成兩架黑鷹直升機墜毀在艾迪德的控制區。因為黑鷹直升機的墜毀,美軍失去了此次戰鬥的先機,以至於本來計劃1個小時內就應該結束的突襲戰,被拖延成了一場長達15個小時的,慘烈的救援戰。
導演雷德利斯科特為了儘可能真實的還原這次戰鬥的狀況,在拍攝這部影片之前,他要求所有參演這部影片的演員,都在參與本次軍事行動中的部隊里進行了一場短期的軍訓,並且讓這些演員和各自扮演的角色或者是犧牲角色的戰友和家屬做了充分的交流。導演的這些舉措,讓演員對於各自扮演的角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為了更好的營造出戰鬥的慘烈場面和緊張氛圍,本片的音響效果和攝影堪稱經典。在影片中,影片的攝影師斯拉沃米爾·埃迪扎克大量的採用了中遠景的長鏡頭,他採取的這種拍攝方法獲取的畫面,讓銀幕前的觀眾對於戰鬥的視角感受的更為全面和宏大。而為了增強戰鬥場面的真實感,本片還採用了大量的手持鏡頭,以及航拍鏡頭和夜視鏡頭,這種鏡頭所獲取的影像,更直接的從一個參戰者的視角,將觀眾拉入到這場焦灼的戰鬥場景中。影片的畫面在這些鏡頭中來回切換,使得觀眾將基地的指揮官和現場陸空參戰人員整個軍事事件的各個細節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導演的這些技巧,簡直是將銀幕外的觀眾,拉入到了這場慘烈的現代巷戰中。
而關於本片的配樂,則是和畫面以及戰爭劇情完美契合的,在銀幕上的畫面,通過直升機監視鏡頭的視角向觀眾展現摩沙迪迦這座城市時,影片的配樂是一種悠揚神秘的曲調,而在軍隊出發前,影片的配樂則換成另外一種激昂悲壯的背景音樂,戰鬥的過程中,配樂則被換成了另外一種和槍聲接近,但是充滿節奏感的音效。在戰鬥的過程中,配樂和著槍聲,還有影片中角色充滿軍事術語的信息傳遞,觀眾的內心情緒迅速和影片中的角色形成了強烈的共鳴。這種情緒共鳴最直接的效果,便是觀眾們對這場戰鬥的意義,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雖然影片開頭的字幕中已經介紹了關於此次軍事行動的目的,但是在看到那些暴動的索馬利亞民兵時,在看到戰鬥中,被殘殺的索馬利亞兒童時,在看到炮火中的整個城市變成了斷壁殘垣時,在看到那些根本搞不清原因,就失去了生命的美國大兵時,觀眾們是不是開始懷疑這場戰鬥的必要性和正義性?
這個時候,導演並沒有忙於表明自己的態度,他依然保持冷靜的鏡頭,鮮明的敘事節奏。向觀眾繼續著這場看似無休無止的慘烈戰爭,在戰爭的場面中,導演時不時的穿插幾個當地人在戰爭中的狀態。一對索馬利亞民兵父子,兒子因為操作失誤,誤殺了自己父親的鏡頭,讓周遊君印象深刻。細細想來,這對於美國大兵而言可能是一份有始有終的工作,而對於索馬利亞的原住居民而言,則是一場無休無止的絕望生活。
影片的結尾,在援軍的幫助之下,此次行動中被困的美國大兵終於被解救了。而這個時候,導演用了一個意味深長的長鏡頭,一部分美軍在撤離戰場時,因為軍車不足,選擇跑步離開。這個場景讓美軍和索馬利亞的原住居民進行了一次「親密」接觸,這次接觸不再隔著軍營的圍牆,不再隔著汽車的玻璃,不再隔著呼嘯而過的子彈。他們在晨曦中,奔跑在當地居民中間,有天真無邪的兒童,有面帶笑容的婦女,有正在打電話的上班族。那一刻美國大兵奔跑在當地充滿生活氣息的場景當中,他們終於得到了當地居民熱烈的掌聲。這個畫面和剛剛還進行著慘烈戰鬥的場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這個場景,正是這些美國大兵捨生忘死選擇戰鬥的意義,這些居民的掌聲,則是對他們行為的最大榮光。
戰鬥的終極意義,是用戰爭結束戰爭,是用暴力抑制暴力,戰爭是社會對於自我的一次手術。而在這部影片中,在黑鷹墜落之後,雷德利斯科特用一場慘烈的戰爭,讓觀眾們明白,那些戰士甘願用熱血奮鬥的意義,帶領觀眾看到了戰爭真正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