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譯50歲改名張嘉益,似有高人指點,孩子取名該不該「算一算」

2020-08-07     蔓德育兒

原標題:張嘉譯50歲改名張嘉益,似有高人指點,孩子取名該不該「算一算」

家長要小心了:給孩子取名太馬虎,孩子可能成長得也馬虎。

沈騰和馬麗電影《夏洛特煩惱》里,著名的"馬冬梅"一名怎麼來的呢?馬冬梅的父母原本打算給女兒取名馬冬,結果孩兒她爹一生下來就沒了,所以取名"馬冬梅"。這孩子後來吧,越長越沒。

當然,電影里的名字和橋段,都是為了喜劇效果。

名字是不是對人真的有影響?

如果沒有影響,一位年逾50的男星張嘉譯,為啥突然改名?

張嘉譯50歲改名張嘉譯,似有高人指點

中老年偶像張嘉譯,塑造了許多大眾喜歡的角色,比如《蝸居》中的宋思明、《雙槍李向陽》中的李向陽等等。

而張嘉譯演戲時,總是勾著背,腳步有些搖晃,像個老幹部,被粉絲津津樂道,戲稱"張嘉譯社會步"。

但其實這份戲謔之下,是一位演員的默默付出,曾經他拍武打戲時,為了效果堅決不用替身,從高處摔下,造成"強直性脊柱炎",從此疼痛常伴左右。據說,去年病情更重,需要每天用熱水開背,才能活動。

近日,張嘉譯的官方宣傳口,顯示其名為"張嘉益",且沒有任何解釋,有人懷疑是工作室搞錯了,但更多網友認為或許是為了健康,說不定有高人指點。

改後的"益"字,有"好處、增益"的意思,是個富有正能量的漢字。

也有網友說,到了50歲才改名,還有用嗎?如果在孩子的時候就取個好名字,是不是會更順利?

古時候人取名,得找先生批字,算好生辰,有一套金木水火土的樸素唯心主義。

到了現代,這些都被打入了陳舊的歷史中,但給孩子取名講究些,就是迷信嗎?

孩子取名講究不是迷信,等老了就遲了

名字對人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從心理學層面講,一個人的姓名,對一個人有著最長效的心理暗示。

比如"馬冬梅",冬梅意味著冬天的梅花,特別倔強剛強有任性,是個輕易不服輸的人,環境越嚴酷,反而越有上進心。

看看電影里的馬冬梅,性格潑辣,但即便遇到困難也沒有放棄過,始終如此努力。

因此,家長在給孩子取名時,確實要慎重。但取名要搞清楚兩個概念的區別,"講究"不是"迷信"

"講究"是要細緻,考慮周詳;"迷信"則是相信糟粕,害人害己。

落實到給孩子取名這件事來看,父母應該細細講究,把孩子姓名取的合適、妥帖。這和找個算命先生,給孩子隨便算個字,就認為孩子高枕無憂了的行為是決然不同的。

若是等老了再講究孩子的名字就遲了,因為一些最初的"心理暗示"效果,已經成為人生的特質,老了再想改,可是難上加難。

孩子取名該不該"算一算"

上文說過,給孩子取名需要慎重,要講究,一定有些家長就會膚淺地理解為"算一算"。

其實,這是父母偷懶和不負責任的表現。

首先,給孩子取名需要積極向上

名字是父母教會孩子的第一個價值觀,所以給孩子取名一定要積極向上,不要搞負能量,有個91年的安徽娃,父母取名"劉氓",真是不怕孩子從此破罐破摔,就此真當了"流氓",才是悔之晚矣。

其次,給孩子取名要簡潔典雅

網上有個段子:父母給女兒取名"端木女王",讓室友覺得搞笑,還女王呢,咋不叫端木外星人好了,獨一份。太獵奇的名字,不會給孩子帶來欽佩,只會讓大家感覺搞笑,這種含有嘲笑意味的搞笑,會讓孩子自尊受到傷害。中國《詩經》《離騷》里那麼多典雅簡潔的名字,多適合用在孩子身上,何必捨近求遠?比如瓊瑤這個好聽的筆名,就來自"投之以木瓜,報之以瓊瑤"。

最後,給孩子取名不需要別人算,需要父母琢磨

名字要跟人一輩子,給孩子取名,不能馬虎,不然孩子自己會長得很馬虎。相信馬馬虎虎給孩子取名的家長,養孩子多半也是馬馬虎虎,這種態度的教育下,孩子能長得不馬虎嗎?所以,與其花錢請人給孩子測字算名字,不如父母仔細琢磨,讓孩子的名字又好聽又有好意味。

雖然,張嘉譯到了50歲才改名張嘉益,或許是為了有益健康,但不知道有沒有作用。

但名字確實有一定的暗示作用,對於初生的孩子來說,一輩子都會聽到的父母最初的祝福,當家長的,還是要上點心的好。

【討論】

您給孩子取的名字,有哪些寓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YLUGx3MBURTf-Dn5I26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