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既白,世紀可染——李可染的藝術人生

2019-07-31     美學與藝術

東方既白 世紀可染

1907年春天,江蘇徐州一個平民家庭里誕生了一個男孩兒,父母為他取名「永順」。樸實善良 的父母大概不會想到,他們的兒子並沒有像他們希望的那樣一生平順,但是卻最終成長為20世紀中國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大師之一。他,就是著名畫家、藝術理論家和教育家李可染先生。當我們懷著敬仰和崇敬的心情回顧他風雨兼程的人生經歷和藝術實踐時,感受到更多的是李可染的人品、藝品帶給我們的真誠感動和由衷欽佩。

白髮學童 心思手作

李可染對於藝術非凡的感知力是天生的。年少的他曾被沿街賣藝求乞的盲琴師奏出的悲涼琴聲深深打動,於是常常暗隨琴師,聽他拉琴,竟然就能自制一把小胡琴,練得一手好琴。13歲那年,李可染偶然看到集益書畫社的畫師們作畫,便一下入了迷,他白天看畫,晚上就能夠將大幅山水畫作大致背臨下來。這使畫師們大為驚訝,也得到了畫家錢食芝的賞識,欣然將他收入門下,還題詩相贈:「童年能弄墨,靈敏世應稀。汝自鵬搏上,余慚鷁退飛。」仿佛已經預見到李可染將如大鵬展翅扶搖直上,在繪畫方面超越師長了。但是僅僅依靠天賦聰穎,是無法成就一位藝術大師的。李可染曾說:「我沒有家學,但父母的忠厚、純樸、善良、勤勞、高尚的勞動人民品德是我最好的家學」。父母雖然只是目不識丁的平民,但是李可染卻從他們那裡繼承了最寶貴的財富——聰敏好學、勤奮刻苦。1929年,從未接觸過油畫的李可染憑著山東青年張眺臨陣教的本領,被校長林風眠慧眼識中,成為杭州國立藝術院首屆油畫研究生。在杭州,李可染每天除了刻苦學畫,還閱讀了大量古籍、畫論和中外文學名著。從未畫過素描、油畫的他,最終憑藉孜孜不倦的勤勉努力以優秀的藝術創作而名震全校。

林風眠、齊白石、黃賓虹,這些中國近代藝術史上最傑出的藝術家都曾是李可染的老師。他們對待藝術勤勉認真的態度帶給李可染巨大的震動和影響。上世紀40年代,林風眠先生在重慶時,住在一間破舊房子中畫畫,條件極為簡陋。李可染常常帶著飯食去看望老師,發現林風眠從未間斷作畫,每日都畫幾十張,畫完的畫,堆在身後,直摞到屋頂。李可染拜師齊白石門下,在白石老人身邊十年,每日為老師理紙研墨,老人每日作畫從不間斷,只有午間在藤椅上稍息片刻。李可染赴江南寫生時,也曾親見黃賓虹先生雖然患白內障,戴著墨鏡,仍然摸索作畫,每日勾山水畫稿,堆積成摞,有時甚至在燈下一口氣勾了七八張山水輪廓。這些都使得李可染十分感慨,喟嘆「前輩老師用功之勤苦,實非我等後輩可及」。李可染也像三位老師一樣,每日作畫,勤奮不輟,「有決心、有毅力練一輩子基本功」。即使是在動盪的十年浩劫之中,他雖然被迫放下畫筆,但仍然堅持通過書法練習基本功,從未停止對繪畫、對藝術的學習和探索。他對漢代、北魏書法進行研究、學習和實踐,學習古代碑版書法,並自創「醬當體」。之後,將這種雄強、渾厚、澀重、稚拙,帶有新的審美觀念的書法筆觸引入山水畫創作,而這種藝術的探索和積澱也成為李可染達到藝術高峰、形成成熟風格的關鍵因素之一。

為祖國山河立傳

1929年,22歲的李可染加入進步美術團體「一八藝社」。1932年秋,杭州「一八藝社」進步美術活動遭禁,李可染在林風眠校長關愛和協助下返回家鄉,同年創辦「黑白畫會」,並應邀到私立徐州藝專任教,兼任徐州民眾教育館美術幹事,與同事開闢抗戰宣傳室,創作展示《日本侵華史》,創作大量抗日愛國宣傳畫,同時創辦了黑、綠兩色石印的抗戰畫報,積極從事愛國宣傳活動,向廣大觀者群散播救亡圖存、拯救民族危亡的火種。李可染還曾領導、組織徐州藝專學生創作抗戰宣傳畫巡迴展覽。1938年,李可染參加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美術科,從事抗戰愛國宣傳畫創作活動。直至1942年左右,李可染在近十年的歲月中,幾乎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戰宣傳畫創作活動中,完成了包括壁畫、布畫、版畫等等各種形式的大量宣傳畫數以百計,將一片赤誠熱烈的愛國之情藉助手中的畫筆呈現出來,成為喚起民心、齊心抗戰最好的宣傳和響亮號角。

新中國成立後,李可染開始了他山水畫創作的新階段。從1954年起,他先後10次到祖國各地寫生,足跡踏遍大江南北,力求創造有現實生活氣息、反映社會主義時代精神的新山水畫,實踐著他「到生活中去、到祖國壯麗山河中去」的創作信條。所到之處,他必觀察探索自然景物風雨陰晴朝夕變幻之奇,完成了數百幅山水寫生畫稿,創作了一大批具有鮮明時代精神和強烈藝術個性的經典作品。

澄懷觀道 東方既白

70歲以後的李可染,藝術創作進入了更理想、更自由的時期,他在繪畫上要求「神韻」,以達到「驚天地、泣鬼神」的感人之境。1984年,李可染題寫「澄懷觀道」四個字,以此作為自己半個多世紀藝術理想和人生追求的總結。「澄懷觀道」一語,出自六朝山水畫家宗炳。宗炳好山水、愛遠遊,歸來之後將所見景物繪於牆壁之上,臥以游之,謂「澄懷觀道」,享受騁目山水之間,心游自然之境的至美、至樂之情,曰:「撫琴動操,令眾山皆響。」李可染也曾踏遍祖國的秀美山川,他通過自然來開闊心胸,豐富閱歷,而胸懷和閱歷又直接影響和豐富了他藝術創作的意境、格調和境界。「中國人畫畫到一定境界之時,思想飛翔,達到了精神上的自由狀態,傳統已經看遍了,山水也都看遍了,畫畫的時候什麼都不用看,白紙對青天,胸中丘壑,筆底煙霞,」李可染如是說。山水在他的心中早已不再是簡單的風景,而是凝聚了他對祖國和家鄉的深情,蘊涵了他對於藝術、自然與人的深切關懷和美學思考。《山林之歌》、《夏山滴翠》、《千山響杜鵑》、《林茂鳥競歸》、《雨後瀑聲喧》、《家在崇山茂林煙霞里》、《人在萬木蔥蘢中》、《萬山紅遍》、《春雨江南圖》……每一幅作品中我們都能看到一位老人精湛筆墨之中飽含的深情,這些有聲有色、聲色並茂的山水畫,開拓了雄邁、穩健、敦厚、崇高的精神境界。李可染晚年創作中,更是自創「密林煙樹法」,茂林、夕陽、瀑布、飛鳥、歸鴉,自然萬象……悠然於一片蔥蘢煙雲之中,在「似與不似」、「有卻沒有」令人懸想的境界之中,結構一個意蘊縹緲的意象世界。

回首李可染先生82年的人生旅程,我們發現,他的藝術之路的每一次演變和轉折,無不與時代發展和國家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他在藝術上的每一步探索和革新,都貫串著傳統與現代、時代與自我、繼承與創新的挑戰。李可染的藝術創作在20世紀所做出的種種探索和自我革新,總是與時代的脈動相呼應,體現了一名藝術家以赤誠的愛國心和強烈的使命感,回應國家和民族的召喚,為救亡圖存、國家發展、民族文化復興努力奉獻著自己的力量。李可染先生辭世已經整整18個春秋,但他仿佛從未遠離我們。相信很多人心中都閃動著這位和藹長者的身影,為他高貴的品格和藝術精神所感動,會有更多的後學之人像他一樣,為「東方既白」的祈願而努力實踐著。

文章來源:中華讀書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YAgUXWwBUcHTFCnfJil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