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盱眙上下兩龜山

2019-11-18     淮安身邊事

來源:淮海晚報 馬培榮

盱眙的龜山不是一座而是兩座,兩山相距30多里。其中一座位於盱眙縣城內,名曰「上龜山」;另一座在城北30里淮河岸邊,名曰「下龜山」。

全國龜山許多座,盱眙龜山史最長

在盱眙說起龜山,人們馬上會想到蘇東坡、米南宮寫的詩,想到巫支祁、水母娘娘的故事,想到龜山寺、龍山寺、安淮寺、淮瀆廟等廟宇。

多少年來,有些人並不知道盱眙有「上下兩龜山」,甚至把兩座龜山混為一談,以致於產生誤解。看來,釐清兩座龜山的關係還是很有必要的。

全國各地取「龜山」之名的山峰就有許多。如:江蘇盱眙、武漢漢陽、山東棗莊、湖北麻城、河南信陽、江蘇徐州、重慶渝北、福建莆田、廣西玉林、陝西宜君、湖北武穴、安徽巢湖等等,都有名叫「龜山」的小山,就連台灣宜蘭東邊的海上,還有一座叫做「龜山」的小島。每一座龜山都有它的歷史、它的故事、它的風景。

盱眙龜山的歷史比起其它龜山要悠久得多了,在神話時代,盱眙龜山即已得名。《太平廣記》引用《戎幕閒談》,就提到龜山之名,說「大禹治水,降服淮瀆水怪巫支祁,鎖於龜山足下」的八角琉璃井(支祁井)之中,並覆以巨石,鎮壓其內,以保淮水安瀾。宋代著名文學家羅泌曾著《路史》,其中記錄了大禹降服巫支祁、鎖於龜山之足的事情。

至今,在盱眙龜山,「禹跡」、「淮瀆廟」、「支祁井」等古蹟猶存,在許多古代典籍和歷代盱眙舊志中,也有記載。故云,盱眙龜山應得名於禹貢(即夏朝)時期,至今至少有4000年的歷史。如此說來,盱眙龜山的歷史悠久是無可爭議的。而盱眙的龜山卻有兩座,舊縣誌這樣記載:

上龜山,治西南一里,一曰「南五台山」。龜山,治東北三十里。一曰下龜山。

兩座龜山相距30多里,都位於淮河南岸(準確地說應該是淮河東岸),而且都不太高,據《盱眙縣地名錄》《洪澤縣地名錄》載,上龜山高程77.5米,而下龜山高程只有35米。但在古代洪澤湖未形成之時,淮河水位高程僅不足10米,所以兩座龜山立於淮岸,在湯湯淮水映襯下,也顯得高聳挺拔、雄姿偉岸。

盱眙城內上龜山,五塔歸雲故事多

上龜山在今盱眙城內,位於第一山南側,與第一山北側的鳳坡嶺(笠峰)相對,若將第一山比為「太師椅」,則上龜山與鳳坡嶺即為左右兩邊的「扶手」,以形成第一山的風水之優。南宋時盱眙太守葛洪擇其址以建文廟,恐有慕其風水之優而定。

上龜山從第一山稍右逶迤向南,山頂平緩,直至淮水之濱,忽為坡麓,俯瞰似巨龜引頸、暢飲於淮。龜山之名,或因此意而得。在上龜山逶迤南伸、臨淮稍南有峰,上有城,名曰虎頭城,在盱眙古城南門北側,與寶積山相對,在古城牆之外,故稱之為「外城」。明代時有一書生名叫華志賢,《盱眙縣誌稿》記道:「華志賢,字淮村,舉人,世居虎頭城,坐臥一室,探索圖書,經年不入城市。」可見。虎頭城並不在盱眙古城之內。後來,華志賢當了舞陽縣令,解職歸里,高壽九十,受朝廷恩准,賜建「辛卯重光」牌坊以彰。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山取石,上龜山的山體南側采之去半,臨淮之處亦被「打通」,虎頭城毀之大半,後來,就在此採石場地建成「山城市場」。虎頭城即位於今山城市場西門處,在西門南山仍有遺蹟尚存。山下有巷,名曰「虎頭巷」。

在上龜山上,古有寺廟十多座,如:位於上龜山頂的上龜山寺(明改龍山寺),位於上龜山北麓的五塔寺、五聖廟、白衣庵、觀音庵、一納庵、火星廟、大王廟、財神廟,位於上龜山寺東側的南星庵、元妙觀、總管廟,還有關聖廟、文昌宮等,其中「上龜山寺」最為有名。

說起來,龜山寺也是「多災多難」,南宋、元代數次兵燹毀損,明代重建改為龍山寺,又於明清之交數次受災。到了清初方才安逸,但清末又遭劫掠。舊志載,咸豐五年(1855年)五月,清兵的「壽勇」、「勝勇」兩支部隊同時駐紮盱城,雙方械鬥,「壽勇」兵退避龍山寺,「勝勇」兵圍之數匝,兩軍相持不下,就連知縣、把總前往勸解都被打傷。十五日夜械鬥升級,「勝勇」為逼「壽勇」出戰,竟然燃放大火,把龍山寺燒個盡光。輝煌千年的龜山寺從此成了廢墟。直到2000年,才在第一山瑞岩後山重建「龍山寺」。如今,「龍山寺」雄踞於108級台階之上,廟宇壯觀,大殿雄偉,層樓懸閣,斗拱飛檐。殿內供奉佛主釋迦牟尼塑像,殿前有古廟遺存的鐵牛、大鐘,以及浮屠塔、大香爐等。整個寺院隱於蒼松翠柏之中,傲視千里淮水、萬畝淮灘,彰顯佛家慈悲為懷、普度眾生之意,成為第一山國家森林公園的重要景點。

在上龜山北麓,古時還曾有「五塔寺」,是當年盱城規模最大的寺廟,不僅有廟宇,還有石室,並有佛塔五座,氣勢雄偉。可惜至明代已成遺址。

下龜山上多寺廟 支祁井中藏玄機

下龜山位於縣城以北官灘鎮(古彭城鄉)境內,古時候與沿淮山地中隔一水,西臨淮河,東為水澤。後來,為避淮水行舟風險,在龜山東側開鑿「龜山運河」,便將龜山與陸地分割開來,龜山恰似「淮中孤島」,故更像是「淮水之中有神龜」的感覺。別看這座不起眼的小小龜山,那可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啊!

下龜山不僅有山,有古寺,有城池,有御碼頭,還有碑、亭、塔、井等古遺蹟,以及流傳千古、經年不衰的故事。說起古城池,當為「龜山城」,舊志記道:

龜山城。治東北(30里)。《康熙志》:在縣東北三十里彭城鄉內龜山上。宋文帝遣將拒魏太武築此。今廢,猶存遺址。

龜山乃一小山,古時候又是一座小島,南北長不足1000米,東西寬不滿400米,而位於龜山頂的龜山城,小城周回僅有五里二十步。可謂袖珍之山、袖珍之城、袖珍之地。

在下龜山,充滿神奇詭異的要算是支祁井了。相傳淮河水怪「巫支祁」亦稱「水母娘娘」,她挑著兩個水桶準備把泗州城淹掉,被觀世音菩薩掐指算到,便派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前來化解。張果老對水母娘娘說:「我的小毛驢渴了,能否喝幾口你桶里的水啊?」水母娘娘心想,我桶里裝的是五湖四海之水,你一頭小毛驢能喝多少呢?哪知小毛驢是神驢,一口氣把兩桶水都喝光了。水母娘娘見只有桶底下剩點水腳子,就順手一潑,哪知道竟然把泗州城給淹沒了。觀世音大怒,便親自前來收復。觀音菩薩化作一個賣麵條的婆婆,水母娘娘前來吃面時,觀音菩薩抓住留在水母嘴外面麵條的一頭,又一把抓住水母腚後出來的一頭,兩頭交叉打一死結,突然麵條變成巨大的鐵鏈。就這樣把水母娘娘給鎖住,扔進了八角琉璃井中,再覆蓋巨石鎮壓。後來這口井就叫「支祁井」了。

別看下龜山地方雖小,但在古時候卻建有好幾處廟宇寺庵,其中知名的就有三座,一是「淮瀆廟」,又稱「東瀆大淮神廟」,是專門祀奉四瀆之一「淮瀆神」寺廟,據傳為漢代所創。二是下龜山寺(亦稱龜山寺),為唐代所創,後宋代高僧金臂祖師重建,其規制與上龜山寺基本相同,也有千鈞大鐵鐘、五百鐵羅漢,但是更加奇特的是,下龜山寺還有「無梁殿」,不須木材,不用梁棟,只用大磚旋砌,穹頂如龕,牆壁如石,留有數門,形似石洞,冬暖夏涼,年久愈堅,相傳是唐代著名大將軍尉遲敬德所創。三是「安淮寺」,為清道光年間江南河道總督完顏麟慶所創。

一座小山,三座名剎,非同尋常。在這些名剎中,曾有高僧住持,留下傳奇故事。在北宋的上龜山寺就有兩位高僧:一位是「自性大師」,另一位是「廣辨大師」,他們在龜山寺坐禪授道、念佛講經,濟世救民、教化眾生,深得僧徒弟子和信眾善民的敬重。

在南宋末,下龜山還出了一個名人,這就是自稱「龜城叟」的著名畫師龔開。據方回《謝玉豹圖詩》言,龔開「家近龜山,或自稱『龜山叟』」。 (馬培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Y8otgG4BMH2_cNUgfdF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