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遊記》從去年起就開始宣傳。
今年3月姍姍來遲。
網飛發布的第一集便是周杰倫攜好兄弟蕭敬騰在巴黎遊玩。
影片里處處能感受到周董對巴黎的熱愛,每到一處景點,他都能抖些包袱出來。
而今天要來和你們聊聊的是周董第一站:凱旋門。
世界盃奪冠後的慶祝在這,每年閱兵在這,黃馬甲打砸搶破壞文物的地方也是這。
上一次見到凱旋門,是2020年元旦那天早上跑步的時候,街面散落著昨日跨年慶祝的酒瓶煙花,旅客裹得嚴嚴實實,只露出幾根手指舉著手機拍照。
所以,巴黎人心目中的"天安門」到底哪裡好玩?
01
故事得從凱旋門說起。
1806年,拿破崙下令修建凱旋門。幾個月前,法軍在波西米亞的奧斯特里茨村(今捷克境內)以少勝多,擊敗了俄國和奧地利聯軍。史稱「三皇會戰」。
簡單講,拿破崙戰前主動示弱,甚至暴露陣型弱點誘敵深入。開戰當天,清晨的大霧又阻擋了俄奧聯軍的視線。太陽升起,大霧散去。士兵們驚奇地發現,法國人和他們冷冰冰的槍口就在眼前。
戰後,拿破崙和法國人的威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凱旋門是在古羅馬時代就有的風尚。一般為了紀念戰功而建造。諸如,普魯士人在柏林修建了布蘭登堡門,拿破崙打跑俄奧聯軍,班師回朝路過柏林時,順手牽羊把門上的勝利女神雕像搶了回來。
看著別人家的門,拿破崙心動了。於是他拍板決定,我們也要有一座自己的門。
02
你可能不相信,法蘭西是一個尚武的民族。巴黎不少地名都在暗示著他們對勝利的推崇:那些輝煌,我們都沒忘呢。
除了凱旋門,還有小巴黎市中心南北走向的塞瓦斯托波爾大道。這是為了紀念1855年,英法聯軍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攻占港口塞瓦斯托波爾。
這場戰役在戰爭史上有許多「第一次」。第一次有天氣預報的戰役,第一次有照片記錄。第一次有戰地救護:著名的南丁格爾,現代護士的祖師奶奶,當時也在克里米亞。
但法國人不在意這些。
他們在意的是,拿破崙的侄子帶領我們擊敗了仇人,前反法同盟盟主俄國。以及,戰後紙質香煙傳入歐洲。法國人樂意三三兩兩,聚在街邊或陽台,吞雲吐霧。他們自己也說,「我們是一個吸煙國家嘛。」
03
看著前面那段波瀾壯闊的戰爭史,常人都會暗暗念叨,「這還是沒事就去地中海邊曬肚皮度假的法國人嗎?」
法國人永遠是法國人。他們的某些特點,比如幹嘛都慢吞吞的,百年來其實沒什麼變化。
我們回到巴黎的凱旋門。
皇帝下令後。法國的建築師和能工巧匠們就開始了叮叮咣咣的修建工作。
半年後,人們發現工人們在辛勤地打地基。
一年後,工人們繼續打地基。
兩年過去,工人們仍然在打地基。
1808年,凱旋門的地基終於落成。
修建面積是紫禁城4.8倍的大明宮,唐代人用了一年多時間。跟自己比,修建312米的艾菲爾鐵塔,法國人用了兩年。
當然後來的法國人乘工業革命東風,效率不可同日而語。
不管怎麼說,兩年就出來個地基,實在說不過去。
於是人們約定,在接下來修建柱子的工作中,我們要更加勤快。但沒想到,承辦設計凱旋門的兩位建築師不斷發生爭執。二人想法不同,這導致工程進度更加緩慢。整整兩年,柱子才修了一米高。
1810年,拿破崙擊敗第五次反法聯盟,迎娶奧地利公主。皇帝宣布,新娘的婚車要從凱旋門下經過。
建築師戰戰兢兢地前往皇帝官邸彙報工作,拿破崙無可奈何。「兩年又兩年,你到底要我等多久?」
法國人機智。他們堅持婚禮按計劃進行。
婚禮當日,奧地利公主乘馬車從上半身木製的凱旋門下穿過。沿街士兵列隊迎接,周邊居民跑來看熱鬧,也有畫家忠實記錄下這一刻。
婚禮後,木製模型被取下。工人和建築師們繼續工作。
1814年,當工程推進到拱頂時,拿破崙失敗了。他被迫退位。凱旋門計劃也被叫停。
04
在接下來的16年里,巴黎市民經歷了波旁王朝復辟。拿破崙捲土重來,百日政變。波旁王朝二次復辟。法國亂成一鍋粥。
人們無暇顧及修建到一半的凱旋門。凱旋門成為近二十年國內最常見的爛尾樓。聳立在12條主幹道相交的路口。
受大時代影響的不只有凱旋門,還有一位名叫科爾托的法國雕塑家。
在拿破崙如日中天時,他受羅馬法蘭西學院邀請給拿破崙塑像。
工作進行到一半,正趕上1814年波旁王朝復辟。「拿破崙」成為大逆不道的禁忌。
甲方要求將雕像改成路易十八。科爾托照做。
改到一半,拿破崙又回來了。
甲方要求再改回拿破崙。科爾托照做。
一百天後,拿破崙兵敗滑鐵盧。波旁王朝再次復辟。
甲方說,我們還是要路易十八。科爾托不得不再接著改。
雕塑家科爾托就是後世千千萬萬苦命乙方的原型。他的命運後來又跟凱旋門牢牢綁在一起,並因此青史留名。當然,這是後話。
1830年,不願做奴隸的法國人奮起反抗,巴黎人起義。《自由引導人民》就是描繪這一歷史時刻的偉大畫作。現藏於羅浮宮。
革命成功,「爛尾樓」凱旋門再次被人提起。人們按照二十年前的那個木頭模型繼續工程。
1836年,凱旋門終於完工。
05
凱旋門兩面門墩的牆面上,有四組以戰爭為題材的大型浮雕。第一座叫做《出征》。又名《馬賽曲》,跟國歌同名,出自著名雕塑家弗朗索瓦·呂德之手。呂德是當年的藝術大家。當局原本將四組浮雕的創作都交付於他,後來改了主意。
《出征》把其他三組浮雕的風頭全搶了過來。無論從人物造型還是情緒表達,這都堪稱世紀名作。
作品分為兩個部分,上部是象徵正義、勝利的自由女神。下部是法國大革命中的志願軍戰士。這段歷史在法國人民心目中占有特殊地位。
1789年,法國大革命了推翻封建王朝,發布《人權宣言》。法國各地紛紛響應,走向共和。這引起了歐洲大陸封建貴族的仇視。1792,普魯士奧地利聯軍攻入法國,威脅要「嚴厲懲罰巴黎」。法國各地組織志願軍開赴巴黎,保衛革命成果。
著名的《馬賽曲》寫於此刻。這不僅僅是法國國歌,更是自由與共和的象徵。傳記作家茨威格將「馬賽曲創作」列入人類歷史上的重要瞬間。
1792年4月25日,斯特拉斯堡市長宴請即將開赴前線的志願軍戰士。其中有一位是市長先生的朋友,魯日上尉。魯日受過高等教育,以工程師身份加入軍隊。他平時最大的業餘愛好是音樂。
宴會當日,酒過三巡。市長請求魯日作曲一首以鼓舞士氣。當晚,業餘玩家魯日乘著酒興寫出了《萊茵河戰歌》,即後來的《馬賽曲》。魯日上尉一生平淡,晚年悽慘。當夜就是魯日一生最榮耀的時刻。用茨威格的話說,這是上帝執他之手寫下傳世名作。
《萊茵河戰歌》一經問世,便伴著革命洪流傳唱全國。其中包括500名來自馬賽的義勇軍,他們唱著這支歌一路北上支援巴黎。因為這群馬賽人的關係,人們後來稱其為《馬賽曲》,並定為國歌。
06
回到浮雕本身。門墩牆面上的第二組浮雕名叫《勝利》。
《勝利》出自科爾托之手。就是那個可憐兮兮,在拿破崙與路易十八之間改來改去的乙方雕塑家。
《勝利》講述了1810年拿破崙擊敗第五次反法同盟,勝利女神將勝利的桂冠戴到他頭上。
第三座浮雕叫《抵抗》。1814年拿破崙兵敗俄國,歐洲貴族趁勢起兵。法國陷入風雨飄搖的困境。
第四座浮雕叫《和平》。法蘭西不堪多年戰爭重負。戰士鑄劍為犁。馬兒放歸南山。母親哺育嬰兒。
從戰到和,從榮耀跌至困境,最終歸於平凡。
07
19世紀50年代,巴黎跑滿了小汽車。司機和乘客們往往會在這座地標性建筑前停步觀望半小時以上,不是因為藝術修養或者愛國熱情,而是因為堵車。
當時交通翻天覆地的變化遠不是工業革命前可比的了。於是在1851年,政府開始了擴建計劃。凱旋門終於成為今天的樣子。
1920年,一位一戰中陣亡士兵的遺骸埋葬於此,墓前有盞長明燈。紀念萬千為法蘭西浴血奮戰的無名英雄。
1940年,法西斯攻占巴黎。希特勒穿過凱旋門舉行「勝利閱兵」。
1945年,巴黎光復。戴高樂總統在此閱兵。
此後每年的7月14日國慶日。這裡都會舉行慶祝活動。
平日裡的凱旋門多扮演著博物館角色,講述拿破崙生平事跡以及法國大革命歷史。無論何時,凱旋門頂部的咖啡館永遠人聲鼎沸。周邊往往是各色拍照的遊客。
凱旋門靜靜矗立。跟剛建成時一樣宏偉壯觀。
它冷酷而無情,冷眼見證了兩百年來的一段段愛恨情仇。
人們門下穿過,王公貴族,政客軍人,平民白丁,留下輝煌或是悲傷的瞬間,被定格封存。唯有用心的後人,湊近查看,才能從斑駁與刻印中咂摸出歲月留痕,留下一句慨嘆「滄海桑田,唯有凱旋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