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東風物」​新絳光馬村白台寺探奇

2020-03-13     運城新聞網

 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新絳縣西出行,沿新鄉旅遊公路行駛20公里,便到了新絳縣光馬村白台寺。

  白台寺,又名普化寺,因傳說釋迦牟尼佛座為白色蓮台而得名。據碑文載,該寺重修於唐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之後均有重修和增修,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院位於高土台之上,坐北朝南,現存建築主要有山門、三滴法藏閣、釋迦殿、後大殿,殿內均存有元代彩塑造像。

  俗話說:「廟不在大,有仙則靈。」白台寺廟宇不大,一地兩廟,南北分治:一處平地而起,一處以南崖而建,相映成趣。白台寺為何有此做派,相傳,當年白台寺香火興盛,遭當地權貴妒忌,借修路之名,把白台寺一分為二。誰知,在當天挖掘路基時,白天清理的蘆葦、稗草,晚上又長在了一起。風水大師作法後,再度挖掘,蘆葦根部沁出了血色的汁液。但當地權貴不為所動,依然修路,從此廟宇便一分為二。時過境遷,這一傳說的真實性,也無人去考證了。

新絳縣光馬村白台寺玉佛像 (作者供圖)

  白台寺現有南北兩台之分。南台是道場集中地,根據記載,白台寺先後於1993年、1994年、2002年發生偷盜案件,彩塑造像遭盜割,五尊彩塑造像被盜,至今還是無頭案。

  走進白台寺坐南向北的殿堂,三大建築物還算輝煌。前殿三滴法藏閣、中殿釋伽如來殿、後殿彌陀如來殿。藏閣設計構造獨特、形制壯麗、結構精巧、高峻奇險,具有較高的建築藝術價值。

  其後大殿寬宏高大、風格古特、構造嚴謹、斗拱簡潔。每一殿,都如同歲月之海上的一個個島嶼,隔數百年的光陰相望著;一代代遊人魚貫其間,使白台寺更多了海的厚重和底蘊。它不及一些宮殿金碧輝煌、光彩奪目,但卻給人一種威嚴之感。

  來到坐北朝南的白台寺,極目眺望,好一片廣袤田園,盡收眼底,遠山近水,勾勒出一幅山水畫。它不廢古樸、荒僻,如果不是其他遊人告訴我,我還以為它遠離塵世。其地形突兀,庭院中的兩棵唐槐,軀體高聳粗獷,見證著千年古剎的風風雨雨。夏日周圍綠翠掩映,冬天銀裝肅穆,置身其中,一時讓人難以分辨今夕是何年。那些殘留的物存,以滄桑之軀吃力地牽絆著曾經的記憶,挽留著深深淺淺的歷史蹤影。

  這裡是玉佛的安放地,不僅稱奇,還有玄妙,那就是1997年8月間,一尊國內最大的白玉臥佛,自入住白台寺後,出現兩次奇觀。一次是臥佛1997年8月運抵白台寺後,廟宇還未修建,安放在大院內,令人奇怪的是當年9月27日到10月8日間,出現了數十次前後擺動,擺動幅度有十多厘米,引來無數人圍觀。當時有人戲稱:把玉佛安放在露天,玉佛焦躁不安了。1998年7月1日,玉佛被安放在白台寺內。從三年前開始,朝拜玉佛的遊客可以看到玉佛的前胸和臉部的下顎,出現清晰可辨血管狀,觀賞的遊客無不稱奇。

  筆者走進玉佛殿堂,看到一尊玉佛橫臥正堂,隨著香煙繚繞,似乎在靜聽人們的誦讀和外面世界的聲音。陪同的惟靜師父簡述了玉佛的神奇,這一奇妙發生在近年來,目睹人還健在,他們會繪聲繪色地給你講述那一段玄妙殊勝的歷史。

  這座玉佛為釋迦牟尼佛,臥姿長7.3米,高2.6米,寬1.5米,重15.3噸。其通體為一巨型白玉雕塑而成,體態慈祥,身材修長,手臂支撐頭頂,眉清目秀,雙眼微闔,櫻桃小嘴,躺在蓮花底座上,身著睡衣,一副安詳小憩模樣。玉佛雕刻細膩,形象逼真,體積之大、重量之重、價值之高,在玉臥佛中無與倫比,當屬國內玉臥佛之最。

  這座巨型玉佛像的施者為美籍華人傅鳳英,是原國家水電部部長傅作義的姑母、袁世凱的侄媳,其父為出家人,傅鳳英施送玉佛時已是106歲高齡。為何美籍華人傅鳳英會把玉佛施送到呂梁山麓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光馬小村?

  近期從一個史料中了解到,傅鳳英的父親傅老先生是位出家人,而傅老先生年輕時是位絲綢商人。庚子之亂,八國聯軍進犯山西時,他從蘇杭押貨回來準備西行,某一天路過白台寺的時候,天色已晚,為了躲避劫掠,他曾寓居寺內。後來,他的孫子傅作義成了抗日名將,轉戰晉南時,曾到白台寺祭拜過他的爺爺。有了這一段插曲,白台寺玉佛藏身就不難理解了。原來關於光馬白台寺曾是一座皇家寺院的一些傳說只是誤傳。

  我們在白台寺觀賞玉佛時,當年護送玉佛到白台寺的郝貴武、郝福勝恰好在場,並親口講述了玉佛護送的經過。1997年8月,他們二人赴雲南接玉佛,玉佛從緬甸入關,輾轉18個晝夜才運到新絳,一路上他們精心呵護,生怕有閃失,吃住都在車上。回到新絳光馬,他們足足掉了10斤肉,但是他們心裡是高興的。這些年,他們天天都要到白台寺看一看。  (梁冬 安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Y1HW7XABrZ4kL1ViaAo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