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過去了,我依然懷念它

2019-07-25     吃文學

去年,姜文導演的《邪不壓正》讓一段屬於老北京的回憶,湧起在很多人心底。

老北京這三個字,於今天說來,不只是幾代人久已遠去的舊日情結,它更是一個固定符號的象徵。

無論建築風格,亦或人情人性,都與當下發生著或多或少的斷層。

如果讓90後透過有關老北京的電影,從中找出某處今日北京的對應地,其實並不容易。

因為不可避免的是這其間所發生的種種變化——修繕或新建,讓同一事物看起來已然判若兩地。

《邪不壓正》里厚重的老城牆和鋪滿青瓦的屋頂,與如今高樓迭起的現代化北京仿佛相隔甚遠。

我們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充斥著對物慾狂熱的追求。似乎只有摩天大樓和車水馬龍,才是新時代的證明。

生活在這裡的年輕人,因為對昔日的北京毫無印象而缺乏同理心。

但是隨著電影鏡頭的展現,當曾經真實的北京突然出現,並衝擊這些年輕面孔的視覺體驗時,北京又成了矛盾所在。

它就像一個急於想改變的少年,輕而易舉的將過去拋棄,然後離開故鄉,結交朋友,展開冒險,寄希望於脫胎換骨的轉變。

儘管它曾擁有少年老成的睿智,安靜又沉穩,可這一切都在急功近利里,逐漸走向消亡。

或許我們應該感恩影像的存在,讓任何改變都有跡可循。正因如此,電影便順其自然成為重返過去的入口。

也許你曾在影院裡聽人這麼說起:「看吶,這才是真正的北京。」

01、《霸王別姬》

如果說哪部國產電影在國人心裡的地位最高,答案無疑是《霸王別姬》,它是華語電影史上唯一的坎城金棕櫚。

影片中段小樓和程蝶衣這對兒打小一起長大的師兄弟,憑藉一出《霸王別姬》火爆京城。

除了極富感染力的劇情,片里展現的上世紀40年代的北平到70年代的北京,這之間所經歷的歷史的變遷,也是一大看點。

四合院、城牆、胡同、戲樓、鳥籠、蛐蛐罐兒和作為主角的戲台上的角兒們,所組合而成的畫面,恰似一系列老北京的縮影。

當年的老北京,是富貴人的溫柔鄉,名師大咖的集聚地,也是勞苦大眾掙扎在絕望和希望彼此交織的地方。

為了突出京劇這一題材,電影的取景地特意選定為,位於西城區護國寺街9號的梅蘭芳紀念館,這裡原是清末慶親王奕王府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恭王府、午門廣場、輔仁大學、孔廟等地,也是影片中的常見場景。

這些被鏡頭捕捉到的男女老少,無論衣飾,亦或腔調,無不是京味兒十足。尤其是那句「人,得自個兒成全自個兒」,讓多少人至今回味。

02、《陽光燦爛的日子》

當一股懷舊情緒被帶入到《陽光燦爛的日子》里時,興許更能引發共鳴。

這部電影的背景是上世紀70年代,故事的主角是一幫生活在軍隊大院的年輕人。

你很難在今天的北京,看到如片中這副穿著和表情的少男少女,但是你會覺得他們看上去質樸又親切。

影片里的取景地包括北新倉胡同、段祺瑞執政政府舊址、北展館、輔仁大學舊址、恭王府、「老莫」餐廳等一眾老北京人更為熟悉的地方。

當年這些免費的地方,現今已經開始收費,或者不再對外開放。也就意味著如果你想知道裡面什麼樣,只有通過影像了。

03、《城南舊事》

提起北京南城,能準確將它說清楚的人,大多數都不是90後或00後。因為在我們的印象里,「城八區」才是熟悉的說法,至於城南,指的是哪裡?

而這正是這部電影的價值之一,它首先能夠彌補年輕一代的北京人,在北京地理概念上的不足。

不僅如此,影片里一些細節處的放大化,無疑是將一幅老北京風物圖冊,鋪展在觀眾眼前。

老北京胡同里真實的市井生活,孩子們稚嫩純真的笑臉,甚至是緩緩流水和裊裊炊煙,都透著祥和。

這一切無需渲染或裝點,都是順其自然的展現。那時候人心簡單,彼此朝夕相處也不用防備。

或許只有當我們說起那時候家家戶戶不鎖門,大家坦誠相見時,我們才意識到如今失去的不只有胡同和煙火氣,還有人與人之間的友好及善意。

04、《茶館》

1982的電影《茶館》,可說是至今的經典之作。如果說電影里最具代表的京味兒是什麼?應該有兩點。

一個是配樂所反映的老北京市聲,另一個是每個人物所講的標準北京話。

通常情況下即使是題材為北京的電影,大多說的也是普通話,而這部電影確是地道的北京話。

單憑這點,它便可以讓觀眾找到熟悉感,並引發最大程度上的共鳴。

現在我們能聽到地道北京話的機會並不多,了解之後就會發現,其實北京話並不等於普通話。

應該說老舍先生筆下的京味兒,是正在變淡或者已經消亡了的北京文化。

他滲透在字裡行間的北京情,是從熱乎乎的現實生活里感受到的氣息。

如今我們連感受這種氣氛的機會都很少見,又何談對京味兒的體會呢?

05、《末代皇帝》

最後我們將目光聚集到電影《末代皇帝》的取景地——故宮,影片里1919年的紫禁城和現實中2019年的故宮,乍看之下於建築本體而言,似乎並無太大差別。

但是看著鏡頭中滄海桑田的「風景」,這才發覺那個記憶中的北平,已經不復當年。

這部電影是第一部得到中國政府許可在紫禁城內,現場拍攝的故事片,且本片的顧問由溥儀的弟弟溥傑和幫助溥儀完成自傳的李文達共同擔任,基本保證了影片的真實度。

作為北京城裡最後一個皇帝,溥儀既是黑暗的助推者,也是殉葬者。

為了表現這樣一個衰敗的王朝,影片幾乎全部採用自然光,並運用廣角拍攝的技術,將故宮放置在最真實的狀態。

它是整個清王朝歷經興衰榮辱的見證者,而我們又是它全部變化的見證者。

今天的故宮儘管遠離了炮火硝煙的攪擾,卻又不可避免的落入時代的喧囂中心。它從一個災難里逃離,又不幸的掉入另一個災難。且這個災難還將伴隨它許久,它已經成為利益之下的犧牲品。

或許殿宇還如往昔,磚瓦還如往昔,可它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早已不如當年神聖。如果說曾經的故宮,還能有靜謐的時刻。那麼現在的故宮,只剩下數不盡的嘈雜。

透過電影來看故宮,即便只是讓時間倒退三十年,我們仍能感受到它的靜穆與偉大。

試想若干年後,當下的北京又會給後來人留下什麼印象?也許他們也想我們一樣,在懷念此刻的北京。

也許他們不會留戀,如果那時的北京正如每個人所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Xs8-LmwB8g2yegNDFhoQ.html





















馬悅然,走了

2019-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