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深交所決定雛鷹農牧公司股票終止上市,而雛鷹農牧也是繼中弘股份之後的又一家面值退市上市公司。
一、輝煌歷史
2010年,雛鷹農牧成功上市,成為中國首家生豬養殖上市公司,被譽為「養豬第一股」。雛鷹農牧上市三個月內,每股股價即上漲至最高69.92元,市值近百億。
2013年,董事長侯建芳以個人財富37.8億元入選《2013福布斯400富豪榜》,排名第376位。
2015的大牛市使雛鷹農牧與侯建芳達到巔峰,雛鷹農牧市值達到300億元歷史高位,次年侯建芳以85億元身價位居胡潤百富榜——河南富豪榜第四位。此後,雛鷹農牧與侯建芳再未能達到此時的高度。
二、危機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
雛鷹農牧成立於1988年,核心業務包括生豬養殖、糧食貿易、網際網路三大板塊。公司2010年9月在深交所掛牌上市時,是國內第一家以生豬養殖和銷售為主業的中小板上市公司,一度成為河南企業的驕傲。
雛鷹農牧的本輪危機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當年6月份,自媒體發文質疑雛鷹農牧涉嫌嚴重財務舞弊,包括公司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及對應的投資收益、非流動資產涉及的會計科目等年報披露數據的真實性,並質疑公司投資收益的合理性及真實性。
捲入財務醜聞的雛鷹農牧還陷入信用評級下調、經營活動現金流大幅下降、現金周轉較為緊張、對外擔保風險等旋渦,尤其是2019年債務集中到期,使公司面臨較大的短期償債壓力。
去年8月份,中國境內首次出現生豬養殖行業疫情,再次讓雛鷹農牧的經營雪上加霜。
加上金融去槓桿帶來的融資渠道減少,已經出現資金緊張的雛鷹農牧甚至無法供應足夠的飼料,導致豬舍內的生豬被「餓死」。
在資本市場上,雛鷹農牧生於2010年,卒於2019年,享年9歲,坑了18.4萬股民。
三、自救失敗
在雛鷹農牧瀕臨退市前,二級市場曾有明顯「自救」行為,不過最終無功而返。
行情數據顯示,雛鷹農牧股價在1元以下越來越低時,為避免退市,曾幾度掙扎。7月24日,有買單將股價從跌停板拉升到漲停板,使當日收盤價維持在漲停狀態。
7月25日,盤中再現大量買單,股價漲停收報0.89元。總的來看,上述兩個交易日成交量較之前劇增。
7月29日,雛鷹農牧迎來生死之局。當天股價若能在0.86元上方,保殼仍有希望。當天盤中,數度有人將股價從跌停板撬開,快速拉升至翻紅。不過,當日大量拋盤最終將股價摁倒在跌停板,提前宣判公司「死刑」。
此後3個交易日,雛鷹農牧股價連續跌停,但仍有資金進場接盤。
除二級市場多次「自救」,雛鷹農牧自身也曾努力「自救」。
7月24日晚間,公司公告稱,與3家供應商簽訂合作成立養殖公司協議,開展生豬養殖,公司以豬捨實物資產出資,供應商以債權+種豬方式出資。
然而公司自己也提示,根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令第64號《公司註冊資本登記管理規定》第七條的規定,新公司能否順利工商登記註冊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很快,公司就收到了交易所的關注函,要求公司就上述事項作出說明,其中就包括說明是否在利用信息披露「抬拉股價」。
從財務情況上看,2018年一季度開始,公司陷入連續虧損,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每股凈資產已淪為負值,為-0.0033元,意味著公司已「資不抵債」。
四、退市的影響
站在市場優勝劣汰的角度出發,把優秀企業留下來,或持續助力成長企業的發展,這也有利於資本市場資源的有效利用。至於長期落後企業,尤其是長期績差股等,則是該整合的就積極整合,該清退的就應該及時清退,這也是實現資本市場持續優勝劣汰功能的關鍵所在。
對於投資者來說,如果屬於價值投資者,且長期持有優質企業,那麼股市實現退市常態化,可能會利大於弊,並從很大程度上盤活股票市場的投資活力,刺激股票市場的長期向好。但是,與之相比,如果投資者熱衷於低價股投資,或偏愛於博弈股市烏鴉變鳳凰的機會,那麼可能退市常態化會直接增加投資者的虧損風險。
事實上,在股市IPO發行常態化的背景下,實現股市退市常態化還是很有必要的,這也是實現股市優勝劣汰功能的關鍵所在。但是,在實現股市退市常態化之際,更需要把配套措施完善起來,例如健全民事賠償機制、引入集體訴訟制度以及實質性提升股民的投資索賠效率等,這也是提升股市退市率的重要前提條件。
很顯然,如果配套措施完善充足,那麼股市退市常態化對投資者的衝擊力也會大大減弱,同時也會從很大程度上激活股票市場的投資活力。但是,若配套不足,或投資者教育不夠,那麼退市常態化仍可能增加部分投資者的損失機率。